APP下载

关于历史建筑活化为文化阵地的尝试

2024-06-16卢伟华

百花 2024年3期
关键词:历史建筑活化

卢伟华

摘 要:活化历史建筑,让传统街道成为文化阵地,为周边居民乃至附近地区群众提供一个欣赏文化艺术、陶冶情操的新型文化服务场所,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黄圃镇;历史建筑;活化;文化阵地

“活起来”“为人民”包含双层含义。其一,是文物建筑本身的活化。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践行“原真性,可识别,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让文物建筑本身具有成长痕迹;其二,文物建筑主动参与人民的生活。通过民生功能的植入,更多城市故事将在文物建筑中呈现,建筑便有了生命力。[1]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依山傍海,域内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水萦山绕,辖区村落的日常生活景象生动展现了岭南乡村生活传统风貌,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历史街巷兴东街、灵古街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原有的村落布局,街巷布局严整,排水系统通畅。历史上的黄圃镇水系众多,河网密集,村镇主要街道契合山形水势,沿河道发展。灵古上街、兴东上街、三社上街等均为平行于河道发展起来的主要街道,它们不仅是整个村镇的交通轴,而且反映了黄圃历史发展的轨迹。其间大量密集、平行的巷道相互沟通,形成岭南传统村落典型的梳式布局。该布局模式适应了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蕴藏着浓厚的宗族文化。

黄圃镇历史建筑数量众多,现存传统民居、祠堂以及部分公共建筑等多种类型。北约坊、兴东街犹如明清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区域内街巷多数采用青石板铺砌,明清建筑星罗棋布,古街小巷布局整齐,深宅古井、宗族祠堂集中完整,方圆二百米内坐落着十多座古祠堂。苏氏宗祠、严氏宗祠、潘氏宗祠、许氏宗祠、关氏宗祠、黎氏宗祠等各擅其胜。灵会坊、鼓楼坊合二为一的灵古街,为黄圃镇居民早期聚居地,街巷发展脉络清晰,小巷清幽,古井、古泥墙、古趟笼屋点缀其间。明代建筑刘氏广宽祠、刘氏清燕堂、王氏大宗祠、黎氏大宗祠、王氏兰溪祠等各具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也反映在它们的结构、选材、传统工艺等多方面。置身其中,宛如进入岭南传统建筑的博物馆。传统建筑中多见灰塑、砖雕、木雕等岭南传统装饰手法,工艺精湛,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2]

一、当前历史建筑保护遇到的问题

黄圃镇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文化瓶颈问题已逐步显现。面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黄圃镇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历史建筑及其自下而上的环境受到了影响。历史建筑保护面临认识不足、挖掘不够、利用不当等诸多问题。黄圃镇历史建筑众多,闲置率较高,虽减低了人为破坏,但也因为缺乏人员日常维护管理,在历史建筑遭受自然破损时未能及时发现和修缮,这无疑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带来了隐患。

二、历史建筑适当的活化就是有效的保护

历史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汗水。黄圃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圃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如何传承历史文化,是旧城改造中的重点议题。平衡旧城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历史文化传承,维护城市脉络肌理,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如何发挥历史建筑的展示价值和实用功能,实现历史文化产业保护与城市更新和谐共融,是未来旧城改造中的重要工作。[3]

(一)保护历史建筑需用“绣花”的功夫

镇党委提出,要把黄圃建设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品位乡镇,着力打造“一园一区一带一线”的现代旅游布局,建设中国旅游特色名镇。其中“一带”是指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带,应重点做好三十六级古石径、宋代古码头、北帝庙、社鹤庙、北约观音大庙、苏氏祖祠等文物的保护工作,挑选有资质、有经验的单位对鳌山村兴东上街的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进行详细规划,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分期投入建设。从2020年开始,黄圃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具有文物维修资质的单位对黎氏大宗祠、王氏大宗祠、刘氏清燕堂、北极殿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除了加大历史建筑的修缮力度,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还加强了日常巡查,建立保护台账,做到不留死角、不走过场。

(二)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无论是古建筑、古戏台、古井,还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民间工艺,对它们进行保护就是对传统精神文化进行保护。过去常常把村落文化当作下里巴人的文化,认为没有什么文化价值,这是对村落文化的误解。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共识。[4]

(三)活化历史建筑就是有效的保护

保护工作必须正视居民的合理需求,城市不是博物馆藏的古董文物,任何人没有权力将居民恶化的生活状态当作文物展示给游客看。应该重视其生活环境的改善,重视将历史文化的内涵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之中,从而保持和激发其持续更新的活力。[5]

三、活化历史建筑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

黄圃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多得,如何让它们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黄圃镇在活化历史建筑、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阵地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一)历史建筑有效利用案例

三社社区现存旧民居1300多座,大宗祠5座,有广宽刘公祠、刘氏清燕堂、刘氏棣华堂、黄圃革命烈士纪念碑、刘三英祖居、逸圃门刻及青石板巷、通里桥廊门、关宅、观音古庙(报恩禅寺)和古钟、李家巷古民居、王伟和祖居、苏波全祖居、三社社区三排饭堂等10多处市镇级历史建筑。

三排艺术空间是位于黄圃镇三社社区灵古上街的历史建筑,人们在不影响三排饭堂主体结构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装饰改造,保留了三排饭堂的特色屋顶与外观,加装了简洁化的设计装修,以此打造成一个新型的艺术空间。三排艺术空间日常免费开放,开展展览、讲座、艺术沙龙等活动,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交流创意、分享作品的平台。活化历史建筑,将文化阵地设在历史传统街道中,仿佛不同时空碰撞下产生的奇妙空间,为周边居民乃至附近地区群众提供了一个欣赏文化艺术、陶冶情操的新型文化服务场所,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促进公共文化与旅游服务融合发展案例

鳌山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有条件的历史建筑进行旅游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进行“两中心服务功能融合”。鳌山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建筑,通过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整合相关设施、功能、服务和人员,建设文旅驿站。推动文旅驿站与历史建筑融合共享,创新设置游客服务、特色文化展示、阅读休闲服务等功能区域,选配优质图书文献与数字文化资源,配套开设文化创意产品展销、旅游推介、艺术欣赏、文化遗产体验等服务,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主客共享的一站式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

四、历史建筑与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示范作用

(一)丰富居民艺术体验

活化后的历史建筑所带来的独特氛围,为在此展出的艺术类展品增添了一丝“穿越时空,洗尽铅华”的厚重感。如三排艺术空间开放后开设的第一个艺术展览——“不觉间”。参观者走入静谧的乡镇街巷,白墙青瓦的展馆,周边的青石板街道与老旧房屋融为一体,现代感的设计彰显独特之美。从门口进入小庭院,再进入展馆,白色的主色调搭配充满艺术感的摆件,墙身挂满60余件作品,合理的布局、素雅的色调,给人巨大的感官刺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这座新型艺术空间营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氛围。

(二)彰显本地文化特色

将历史建筑打造成一个新型艺术空间,以此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彰显了黄圃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浓厚文化氛围,巧妙地展现了历史文化古迹的多重价值。黄圃镇还深入挖掘升平街、南边街的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融合公共文化场馆、文创商店、特色商店、小剧场等多业态,将升平街、南边街打造成展示黄圃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五、以点带面让历史建筑焕发生机

(一)纳入黄圃镇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

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善用黄圃镇的历史建筑资源,将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在《中山市黄圃镇总体规划(2013-2030)》“第三产业发展篇章”中,明确了“立足民间文化艺术、古镇风俗,设计古镇文化体验、传统风俗体验、水乡风情体验,树立古镇民间文化艺术品牌”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规划发展特色民俗体验游,把本地历史建筑融入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突出黄圃历史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打造专门的线路规划,让游客参与体验飘色、龙舟、武术、龙狮、麒麟、高跷、曲艺、腰鼓、书画、剪纸、秧歌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让黄圃镇的历史建筑成为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强化政策引导,促进全民参与

相关单位明确工作理念与实施思路,制定各项文化发展规划及鼓励措施,争取用政策性杠杆推动历史建筑活化与本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政府牵头,各民间艺术协会参与,广泛动员坊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让黄圃的历史建筑保护真正成为我们文化自觉、确立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尊和追求文化自强的生动实践。黄圃镇在活化历史建筑方面主要采取政府投入,其中对历史街区的修复主要针对所有历史建筑的外墙。所有投入资金基本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历史建筑活化,一方面加强了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活化利用让群众便捷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全面提升黄圃镇的对外宣传形象,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风采。

(三)着力非遗项目,促进传承与发展

相关部门将历史建筑活化与黄圃镇飘色、龙舟、腊味、麒麟舞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结合起来,以协会为主导,将历史建筑作为传承基地,深化“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让黄圃镇的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活化后的历史建筑焕然一新,既保留了原有古色古香风味,又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感受。核心区打造了多个主题鲜明的展馆,包括黄圃飘色馆、黄圃腊味文化传承基地、黄圃赛龙舟习俗传承基地等,以此展现黄圃镇瑰丽多彩的祠堂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民间文艺等,充分彰显了黄圃镇的风采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活化成传统文化阵地,孵化民间文化人才

相关部门利用黄圃镇的历史建筑作为传统文化培训的基地,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且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地方文化品牌、民间文化队伍及乡土文化人才。利用飘色、麒麟舞、龙舟竞渡、醒狮、曲艺、剪纸、腰鼓、秧歌、高跷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引导广大群众成为本地特色乡土文化的参与者、爱好者、传播者和弘扬者,构建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环境,营造共建共享的文化阵地。

(五)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相关部门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引入社会力量,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共享阅读空间”“共享文化馆”“共享艺术空间”“非遗小屋”等新型文化业态,将营造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历史建筑、旅游景区等生活场景。相关部门要落实改建翻建旧街旧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求,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人性化、便民化服务,将文化艺术融入历史建筑;推动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建设纳入历史建筑活化计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保护的原则,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情怀的历史建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而满足群众对浸入式、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待。

(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文物局.活化建筑经典:上海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7.

[2] 李铭霞.黄圃历史文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2010:37-50.

[3] 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更新之路:广州旧城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118.

[4] 金磊.建筑评论:第三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67-68.

[5] 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22.

猜你喜欢

历史建筑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新形势下对加强重庆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百年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和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浅谈恩阳古镇历史建筑的现状与保护构想
城市历史建筑的文化建设及其市场化运作研究
基于民国时期武汉宗教历史建筑的调查
多功能种子活化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