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壁三龛窟看“云冈模式”的东传

2024-06-16王依依

炎黄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云冈云冈石窟洞窟

王依依

三壁三龛窟是出现于云冈第三期的新窟形,也是“云冈模式”在第三期的典型代表。除云冈外,在我国东部地区石窟中也出现了三壁三龛窟,既有对“云冈模式”的继承,也出现了不同于云冈的新发展。文章以响堂山石窟为例,对云冈石窟和响堂山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的形制和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以此探讨“云冈模式”在东部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旧城西15公里,是新疆以东地区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开凿者主要为北魏皇室及亲贵。宿白先生基于云冈石窟的代表性特征,及其对周边地区石窟修建的影响两个方面,提出了“云冈模式”的概念,并且认为云冈石窟对于我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石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

三壁三龛窟是云冈第三期中新出现的样式,指在洞窟的后、左、右三壁各开一龛。该样式在同时期开凿洞窟中占比较高,是云冈第三期的典型洞窟形制,也是“云冈模式”在第三期的重要表现。除云冈外,在东魏北齐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石窟也出现了以三壁三龛样式为主的洞窟形制。在这之中,响堂山石窟作为皇室主持修建的石窟,其所反映的洞窟样式或可看作是东魏北齐时期石窟的典型样式,其所开凿的三壁三龛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基于上述情况,文章拟将云冈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与响堂山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的洞窟形制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并据此对“云冈模式”的东传及其新的发展进行探讨。

云冈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

云冈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的洞窟形制大体一致,即在洞窟的后壁和两侧壁开龛,龛内雕像。其中,24、25等洞窟在后壁开凿了并列三龛,但由于两侧龛内尊像明显小于主尊,主次分明,故也被视为三壁三龛窟,其中中龛内为洞窟的主尊。这些洞窟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壁的造像题材,以及前壁的形制等方面。

现存状况。云冈石窟现存的三壁三龛窟数量较多,根据洞窟的规格,可分为中型窟和小型窟。具体洞窟如表1。

由于中型窟的相关资料较为完善,且其洞窟内容保存较为完好,文章主要以中型窟为例对云冈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进行整理分析。

主要形制及内容。根据洞窟现存状况可知,云冈中的三壁三龛窟均为平面为方形的单室窟,少数洞窟保存有拱门和明窗。其四壁和窟顶的具体形制如下:

北壁,即洞窟的后壁。多开凿一圆拱龛。

龛内主尊以坐佛或二佛并坐为主。部分龛内有雕凿千佛、供养人等内容。在主龛两侧多各雕一胁侍菩萨,部分主龛两侧各雕有一菩萨、一弟子,少数洞窟在龛上部雕有供养群像及飞天或二列千佛。

龛楣内多雕坐佛,上沿雕璎珞装饰,龛楣两侧多雕供养天。

其中37窟较为特殊。其龛形为盝形帷幕龛。龛内主尊为交脚菩萨,两侧各雕一弟子。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其龛楣方格内雕供养人,帷幕内雕飞天。在龛楣的上侧有二列坐佛,下侧有风化严重的供养行列,西侧有“涅槃图”,东侧雕刻不存。

东壁,即洞窟的左壁。多开凿一圆拱龛,盝形龛数量较北壁增多,还出现了方形龛。

龛内主尊多为坐佛,少数为二佛并坐或交脚菩萨。龛内不见雕刻。龛两侧多各雕一胁侍菩萨或思惟菩萨,部分洞窟还出现了千佛、飞天、弟子、供养人的形象。

龛楣内多雕坐佛或七佛,上沿雕华绳或璎珞装饰。龛楣两侧的题材增多,有飞天、供养天、供养群像、二列坐佛或千佛、莲花的形象,以及“涅槃图”“乘象投胎”“九龙灌顶”等佛传故事的雕刻。

西壁,即洞窟的右壁。多开一圆拱龛,少数为盝形龛。

龛内主尊多为坐佛,少数为倚坐佛或二佛并坐。少数龛内有雕二弟子。在龛外侧多各雕一胁侍菩萨或弟子,在37窟两侧雕骆驼与供养天。在其上多雕二列千佛或坐佛,下雕供养人行列。

龛楣内多为七佛,其上沿雕华绳,楣尾雕二龙。少数为五佛、坐佛、倚坐佛,两侧出现供养群像或飞天。龛楣两侧有供养天、供养群像、飞天等形象,出现了“踰城出家”“白马吻足”等佛传故事。在33窟的北侧雕一方形龛,内雕“阿育王施土因缘”故事,两侧雕飞天、供养菩萨。

以上三壁为“三壁三龛窟”中所指的“三壁”,从中可以看出,云冈石窟的三壁三龛窟以圆拱形龛为主,少数为盝形龛和方形龛。从主龛和龛楣的形制来看,后壁的形制较为单一和固定;两侧壁则更为丰富多样,在图像组合上较为灵活,部分洞窟呈现出对应的组合关系,部分洞窟为不同的组合配置。并且,小型窟的形制较中型窟的形制更为多样。

南壁,即窟门所在的前壁。大多数中型窟的前壁都已坍塌,仅有25、35、37窟尚存有前壁,且形制较为复杂。

25窟:拱门的东西两侧各雕一立佛。下侧各雕力士。上侧并列四个圆拱龛,东侧一龛内雕坐佛,其余三龛内皆雕二佛并坐。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龛楣内均雕七佛。

35窟:东侧雕二层佛龛。上龛内雕立佛,两侧各雕一弟子、一菩萨。下龛雕“降伏火龙”故事;西侧雕二层佛龛。上龛内雕立佛,两侧各雕一弟子、一菩萨。下龛雕“降魔成道”故事;明窗与拱门之间雕屋形龛,内仅存维摩像;下部雕供养人行列。

37窟:明窗两侧各雕二列坐佛。拱门与明窗之间为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东、西两侧各雕一方形龛,龛内各雕二菩萨。拱门两侧各雕一立佛,崩塌严重。下部雕供养人行列。

窟顶,现存窟顶均为九格平棊,中心格内雕团莲或交龙,其余格内多雕飞天,少数在四角格中雕团莲。

响堂山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类洞窟”

响堂山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在形制上较云冈更为多样,除传统的三壁三龛外,还出现了三壁设坛的新窟形,因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三壁三龛窟”,故文章将其称为“三壁三龛类型洞窟”。并且部分洞窟出现前后室。但响堂山石窟中的造像内容与云冈相比明显减少。

现存状况。响堂山石窟包括北响堂、南响堂和水浴寺石窟。其中,北响堂共有21个洞窟,有2个三壁三龛类型的洞窟;南响堂共有8个洞窟,有4个三壁三龛类型的洞窟;水浴寺共有4个洞窟,有1个三壁三龛类型的洞窟。这些三壁三龛类洞窟均出现在北齐时期。具体洞窟如表2。

主要形制及内容。“三壁三龛窟”即在后壁及两侧壁开龛造像的洞窟,与云冈的三壁三龛窟大致相似,但部分洞窟出现了前后室、在龛下设坛等为云冈石窟中所不见的现象。“三壁设坛窟”为在后壁及两侧壁设坛不开龛的洞窟,是不见于云冈的新窟形。下面将按照“三壁三龛”“三壁设坛”的类型分别对其进行整理归纳。

三壁三龛窟,响堂山石窟中的三壁三龛窟包括北响堂的刻经洞和南响堂的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和千佛洞,见图1、图2。

部分洞窟为单室窟,部分洞窟分前后室,其中后室为三壁三龛窟。

洞窟平面均为方形,在后壁及两侧壁开凿有三个圆拱形或帷幕帐形的佛龛,在龛内雕造佛像。龛内造像组合有一佛二菩萨三身像(释迦洞)、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像(阿弥陀洞、千佛洞)、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七身像(刻经洞)。

窟顶为平顶或穹窿顶,部分饰有莲花藻井以及飞天形象。

窟门均为圆拱形。部分洞窟的外壁窟檐上保留有仿木构建筑石质窟檐。

此外,部分洞窟除了在三壁开龛外,还在龛下设置基坛,如北响堂的刻经洞,也有学者将这种窟形称为“三壁三龛设坛窟”。

三壁设坛窟,响堂山石窟中的三壁设坛窟包括北响堂的双佛洞和水浴寺的东窟。

均为单室窟。其三壁不开凿佛龛,均设置基坛,在坛上造像。

北响堂的双佛洞为平面方形平顶窟。正壁为二佛并坐,两侧各雕造一胁侍菩萨。两侧壁为一佛二菩萨的三身像,雕刻手法相似,呈对称分布。窟门为圆拱形。

水浴寺的东窟为平面呈不规则梯形的坡顶窟。保存情况较差,正壁现存一佛一弟子一菩萨三身像,右壁现存四身像,左壁现存一文殊菩萨像。窟门近方形,窗洞为圆拱形。

三壁三龛窟中体现出的“云冈模式”拓展

通过对云冈石窟和响堂山石窟中三壁三龛类洞窟形制的整理可以看出,在云冈第三期出现的三壁三龛的窟形,对以响堂山石窟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石窟的营建产生了影响。在响堂山石窟中既出现了对于“云冈模式”的继承,也发展出了不同于云冈的新变化。

“云冈模式”的东传。三壁三龛窟作为云冈第三期的典型洞窟,是“云冈模式”在第三期的重要表现。这种出现于云冈的新窟形在响堂山石窟出现,本身就表明了“云冈模式”在向东进行传播。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响堂山石窟中出现了云冈石窟中的特征,但其并非直接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而是经过了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以及东部其他中小石窟的逐层传播和影响下出现的。也就是说,“云冈模式”向东首先影响到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它们又将这种模式继续向东传播,影响到东部的中小石窟,进而影响到响堂山石窟。所以,响堂山所表现出来的云冈因素可以看作是一种间接的“云冈模式”。

在对云冈和响堂山进行比较时,也要考虑到响堂山中出现的新样式可能并非其首创,而是“云冈模式”在东传过程中逐渐演变发展出来的,在响堂山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但无论如何,响堂山石窟中出现了云冈石窟的因素,就为“云冈模式”向东传播提供了直接证据,从中也反映出“云冈模式”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云冈模式”的发展。响堂山石窟中出现了三壁三龛类型的洞窟可视为其对“云冈模式”的继承,其中出现的不同于云冈的特征可视为“云冈模式”在传播过程中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洞窟形制和造像内容两个方面。

洞窟形制。最明显的变化即新窟形的出现。云冈的三壁三龛窟均为单室窟,在后壁及两侧壁开龛造像。在响堂山石窟中出现的变化一为前后室的出现,部分三壁三龛窟前出现前室或前廊,其中也有造像,还有的出现刻经;二为基坛的设置,既有在开凿的佛龛前设坛的洞窟,也有在三壁前直接设坛,不再开凿佛龛的洞窟。此外,在窟顶和窟檐上也出现了新变化。窟顶由云冈的九格平棊顶变为饰有藻井装饰的平顶或穹窿顶,在外部窟檐上还出现了仿木构建筑的石质窟檐。

造像内容。从现存情况来看,响堂山石窟中的造像内容较云冈更为简单。云冈石窟中造像的内容丰富,除主尊造像外,还有大量千佛、飞天、供养人的形象。并且,造像分布的位置也比较广泛,在主龛内部、主龛两侧、龛楣内部、龛楣两侧等均有分布。相较而言,响堂山石窟中的造像种类较少,以主尊造像为主,千佛、飞天等形象也有出现,但数量明显减少。并且分布范围也有所缩小。

三壁三龛窟作为“云冈模式”第三期的典型洞窟,在响堂山石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体现出“云冈模式”在我国东部地区有所传播,并对东部地区石窟的开凿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响堂山石窟的三壁三龛窟也出现了不同于云冈的特征,体现出“云冈模式”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各地在对其继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创造,这些新的变化在响堂山石窟中得到了较为直观的体现。

可以看出,北魏时期出现的“云冈模式”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我国东部地区石窟的营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地对其进行的新的创造又反映出北朝时期各地石窟修建的活力。正是因为这些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只有正确客观地认识它们之间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才能使其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云冈云冈石窟洞窟
我和云冈的缘分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大同云冈第1、2 窟图像构成分析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
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研究
九五至尊思想在云冈巨佛雕刻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