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棣县朱龙河考

2024-06-16吴彬彬

炎黄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无棣县水经注龙河

吴彬彬

朱龙河是山东省北部、无棣县境内的一条古河。明清以来,朱龙河被认为是《禹贡》记载“九河”之一的“覆鬴河”。但自禹播九河起,并无记载“覆鬴河”位置、流域的可考史料。经对《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及正史、地方史志的研究,推断朱龙河可能为先秦齐燕边界“无棣沟”,且在历史变迁中受到黄河改道的影响。对本地区社会发展而言,朱龙河又有特别的历史意义。

朱龙河,自西向东,横贯今山东省无棣县中南部的一条古老河流,西端与德惠新河相连,向东流经无棣县信阳镇城角村南、信阳故城北,水湾镇、西小王镇,汇入秦口河,北注渤海。当今,人们较多认为朱龙河即是《禹贡》九河之一的“覆鬴河”。1992年版《无棣县志》、民国十四年《无棣县志》均认为朱龙河为“覆鬴河”。这种推断,或不乏一定道理。无棣县,在今黄河三角洲,也是古黄河下游入海核心区域。大禹导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史记》)在今河北省巨鹿县(《史记集解》郑玄“大陆泽在钜鹿”)以北,分散为九条支流。从地理位置上,无棣县是在这一范围之内的。《尚书·禹贡》又记有“夹右碣石入与河”。无棣县境内有形成于73万年前的碣石山,也说明,无棣县为黄河下游入海处。因此,覆鬴河,作为黄河下游河道之一,在无棣县境内是可能的。嘉靖《山东通志》也记载“覆釜河枯河自庆云经海丰县(明朝时,无棣县名)南入海。”

但是,以朱龙河为“覆鬴河”这种说法,却大值商榷。首先,河北巨鹿以北,距海尚有200多公里,并无史料记载“覆鬴河”的确切位置。其次,“覆鬴河”或早已淤塞、消失于茫茫平原。大禹治水,开播九河,九河复合为一条逆河,与海水相迎,受海水倒灌。(《史记集解》郑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加之黄河从中上游所携带而来的泥沙,使下游的九河逐渐淤塞。到春秋时,齐桓公更是将九河加以填塞。(《水经注·河水五》“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川渎多亡”)汉朝时,九河大概只存剩徒骇、胡苏、鬲津三河。(《汉书·沟洫志》“鸿嘉四年,河堤都尉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在今河北泊头南至德州平原县的一百公里范围内,当时就已无“覆鬴河”的确切位置。到西汉末年,九河皆已“填灭”。(《汉书·沟洫志》“哀帝初,九河今皆填灭”)。

朱龙河最早被称为“覆鬴河”,是在明朝时期。九河即没而故道难寻。明朝时,山东北部的河流,以九河而命名。明朝嘉靖年间《山东通志》中记述当时济南府境内有“旧黄河”及“九河”之中的“马颊”“覆鬴”“钩盘”“鬲津”“徒骇”等五河,该书同时指出这是以“新河载以旧名”。其中记载“覆釜河枯河自庆云经海丰县南入海”,朱龙河开始有“覆鬴河”“覆釜河”之称。清代康熙《山东通志》、康熙《海丰县志》、雍正《山东通志》、民国《无棣县志》一直延续以“九河”命名境内河流。

并上所述,朱龙河是否为古“覆鬴河”,当已有确论。笔者综合《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多种史料推断,朱龙河更有可能是古无棣沟支流的下游河道。不佞言之:无棣县,作为山海古邑,即以境内有“无棣沟”而得名。西周初年,姜太公封地于齐,《左传》载:“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记“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可见“无棣沟”是先秦时期已存在且有别于黄河的河流,并且被作为齐、燕边界。今朱龙河以南的信阳古城遗址,证明朱龙河可能就是作为齐燕边界的“无棣沟”。信阳古城残存城墙宽厚、高大,据研究发现,信阳古城早期应是东周齐国北部镇守边疆的军事城池。《无棣县信阳故城2014年度考古勘探报告》发现,信阳城残存城墙始筑年代当至战国。并且“1973年无棣县信阳乡车里村群众,在信阳城南端挖土修渠时,发现齐国刀币”。

另据《水经注·卷九·淇水》记载“无棣沟东迳乐陵郡北,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据《晋书·志第四·地理上》记载“乐陵国汉置,统县五,厌次、阳信、新乐、漯沃、乐陵。”北魏时称乐陵郡,“乐陵领县五”(康熙《海丰县志·卷之一·沿革表》)。阳信是汉朝至南北朝时期无棣县的名称。盐山,为无棣县西侧接壤邻县。由《水经注》记载的无棣沟流经区域,可知“无棣沟”流经无棣县境。《太平寰宇记》记述:“隋开皇六年,于今所置无棣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通典》亦有记载“隋文帝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唐朝杜佑撰《通典》的时间距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年代较近。《通典》所记“无棣沟”流经隋朝无棣县县治之南,具有较高可信度。今庆云县于家店村,有古城遗址,该城被认为即是隋朝所置的无棣县城,并延续到宋元时期。据2023年庆云县编、线装书局出版的《商贸名城 旅游圣地庆云》记载,“该城周围八里,有城子河,城有四门,今仍能稍显迹象。在一块长约100米的墟址周围,地面仍残存碎砖瓦砾”。但根据同为2022年线装书局出版的《无棣县地名志》指出在于家店以东的今无棣县信阳镇城角村为宋代无棣古城的东北角。城角村距离于家店村恰有8里左右。另据嘉靖《山东通志 卷二十二 古迹》记述“无棣城在海丰县北二十里。”康熙九年《无棣县志》记述“在县西北二十里,为隋唐无棣旧县。“覆鬴河”(今德惠新河无棣段)经其西。无棣沟绕其南。周围三里许。”说明在嘉靖至康熙年间,隋唐无棣旧城墟址尚存。从明清海丰县城(今无棣古城风景区,元朝修建,明清无棣县城所在)向北到信阳镇城角村,距离恰为20里。因此,从于家店村向东延续到城角村,应为隋唐至宋元时期无棣古城。而蜿蜒流经城角村南的朱龙河应为隋朝时期“无棣沟”,即使不是从“盐山东北入海”的“无棣沟”的径流,也应是“无棣沟”的一条支流。并且在今德惠新河西侧、庆云县境内有朱龙河的上游河道。今朱龙河仅存有德惠新河以东河道,德惠新河以西河道已经不复存在。

“无棣沟”的历史悠久。据《水经注》记载,“无棣沟”溯流而上,可追溯到发源于“河内隆虑县”,今河南林州市的古淇水。上古历史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有云“淇水出沮洳山”,先秦《诗经》亦有记载“瞻彼淇澳门,菉竹猗猗”。淇水“东北过广宗县(今河北邢台),为清河”。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无棣沟“东迳乐陵郡北,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周代,无棣县以“无棣沟”而得名。西周初年,姜太公封地“北至于无棣。”东周齐国于“无棣沟”以南筑城防御,后韩信屯兵于此,汉代称“信阳城”,为勃海郡阳信县治所。秦一统后,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并筑台期盼徐福寻药而归,今朱龙河下游仍有秦台遗址。楚汉之争时期,魏王豹败于韩信,被俘,后被杀,相传今朱龙河南岸信阳镇郭来仪古墓即为魏王豹墓。隋朝开皇六年,于“无棣沟”南置无棣县城。“隋末无棣沟废”(《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奏开之,引鱼盐之利于海。”沧州刺史薛大鼎所开“无棣沟”,当是《太平寰宇记》所记“沟水东流经县理南”的“无棣沟”,即流经隋朝无棣县城之南的今朱龙河,及“无棣沟”在沧州境内的其他河道。无棣沟得以疏浚通海,百姓歌而赞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太平寰宇记》)丰厚的鱼盐之利,使无棣县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历史上,“无棣沟”还受到黄河改道的影响。黄河作为北方第一大河,下游多次溃堤决口、改易河道,对华北地区的城邑、河流多有冲击。汉武帝时期,黄河决口,自馆陶分出支流屯氏河。《汉书·沟洫志》记载“自塞宣房后,河复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广深与大河等。”西汉,无棣称阳信县,属勃海郡。屯氏别河流经今德州平原县西北分为屯氏别河北渎及屯氏别河南渎。《水经注·河水五》记述“屯氏别河,又东北,迳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迳阳信县故城北。东注于海。”由《水经注》的这段记述,可推断屯氏别河北渎夺占无棣沟,今信阳故城北的朱龙河河道,且被称为“咸河”。“咸河”之称,反映了汉至南北朝时期,朱龙河临近海岸线,受海水倒灌,河水盐度较高有关。

汉元帝永光五年,黄河决口灵鸣渎,“屯氏河绝”《《汉书·沟洫志》》。东汉平帝时,王景治理黄河,修整黄河河道,使黄河由东汉千乘县,今东营市广饶县入海。(《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水经注》所记黄河河道基本是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而屯氏河早已绝流,(《水经注·河水五》“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但以“咸河”而称的朱龙河是存在,不过可能在北魏时,其上游已失。

唐朝景福(昭宗年号,公元893年)后,黄河下游改道,由今惠民县决口,流经滨城北、无棣县东北马谷山后,入海。雍正《山东通志·卷十八·河防》“景福后,河自厌次县界决而东流迳渤海县西北(河在县西北六十里)又东北至无棣县东南(河在县东南六十里)而东注於海”。《太平寰宇记》“黄河东北流经马谷山下东南注于海”。这段黄河河道与嘉靖《山东通志·卷之五·山川上》的描述“旧黄河,在德州城东二十里经陵县、武定州南三里又东北至海丰县入海”相符。而这条河改道后,由惠民向北至无棣马谷山下的黄河河道,必经过朱龙河,与朱龙河相交,朱龙河被分为东西两段。

北宋初年,黄河基本沿袭唐末五代时期的河道,但发生多次决口。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棣州境内,黄河决口,损坏民舍。黄河在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又一次大规模改道,分为南北两条河道,“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宋史·河渠一》)。金朝时期,黄河完全改道,汇入淮河,“北流绝,全河皆入淮”(《明史·河渠一》)。

而明朝时,山东北部的河流多被冠以了“九河故道”之名。其中,朱龙河被称为“覆鬴河”“覆釜河”。《嘉靖《山东通志·卷二十二·古迹》记载“覆釜河枯河自庆云经海丰县南入海。”由此可知,明朝时,朱龙河已经“干枯”,但自庆云县境至无棣县境尚有其河道。

清朝康熙年间,朱龙河恢复旧称“无棣沟”(康熙《海丰县志》),但是此时朱龙河在庆云县境内的河道已经消失。在该版县志中,“无棣沟”西端起自无棣、庆云交界的枣园桥。朱龙河成为康熙《海丰县志》中被称为“覆鬴河”、民国《无棣县志》被称为“马颊河”的唐末五代黄河古道的一条支流。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朱龙河长期作为马颊河支流存在。“马颊河”在咸丰《庆云县志》中被称为“陷河”。该河“上流源出河南原武县黑羊山”,流经河南、河北、山东部分州县,东北至枣园桥,经无棣县碣石山前,又东北至月河口,入海。马颊河水患同样十分严重。据《庆云县水利志》记述自清末宣统以来,马颊河发生过6次大规模决口,河水“洪水猛涨”“出槽漫滩”。为防治马颊河水患,1966年马颊河自任桥以下改道工程开始施工,下游河段裁弯取直,开辟新河道入海。1968年,另开挖排水河道德惠新河,承接原马颊河下游河道。从此,朱龙河西与德惠新河相连,成为德惠新河的一条分洪河道,也是无棣县中南部地区的一条重要灌溉河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黄河、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更有许多地区性的河流,为本地区人民的繁衍生息、文明传承而默默奉献。朱龙河,作为一条古老的河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无棣沟”、汉代的“屯氏别河”,明清以来被称为九河之一的“覆鬴河”,可见人们对它的认可和厚爱。历史沧桑、文明延续,朱龙河及所在鲁北地区也会继续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无棣县水经注龙河
绘画龙河晨曲
浔龙河好事多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林崇华、刘雅卿环艺设计作品
无棣:促进苜蓿生产扩大增收渠道
景观生态设计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以龙河治理为例
My Favourite Star
My Favourite Star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
近二十年来《水经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