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谨防药物陷阱
2024-06-16
中、高考等重要考试前,都是“聪明药”骗局的高发时期。许多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考生或家长急于求成的侥幸心理,刻意夸大“聪明药”的“神奇”效果,却淡化其相当于毒品的危害。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真有一吃就变聪明的药吗?
“聪明药”是什么?
所谓的“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阿德拉(主要成分为右苯丙胺)、莫达非尼三类精神药物。在我国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全部属于国家严管的第一类精神药物,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的特性,极有可能会抑制或损坏少年儿童的大脑神经发育。服用这类药物后会让人失眠、焦虑、头痛、头晕、焦躁不安、神经质、厌食、心情低落、感觉异常、多汗、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久服可出现依赖性,断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暴躁抓狂等症状。到底有没有提高成绩的药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提示我国从未批准过提高智商等功能的药品。
考前考生最应该注意什么?
规范用药 是药三分毒,没病别乱用。尤其是一些可能会引起犯困等副作用的药物。比如有些感冒药里面含有氯苯那敏等抗过敏成分,可能会导致嗜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需要服用的话尽可能夜间服用。
家中可以备上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如果吃坏东西或者紧张导致出现拉肚子的情况,可以及时给药。
按时作息 临近考试时,家长一定要让考生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晚上学习到太晚,看似学了很多,但是白天精力不足对自身的影响会更大。因为考试都是在白天进行,应该让自己的兴奋点在考试的时间段,在白天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如果考生存在难以入睡的情况,在医生开具处方和指导下,可适当服用作用时间短的助眠药,避免使用作用时间长的催眠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第二天状态的影响。
科学饮食 在饮食上,适当补充就可以。考生考前集中用脑,身体也比较疲劳,可适当多补充含蛋白质、钙、镁、锌、维生素等丰富物质,我们日常摄入的粗粮、牛奶、杏仁等坚果类食物、以及蔬菜、水果中都能很好地获得,其实并没有必要再额外补充所谓的“补品”。
适量运动 运动会产生内啡肽这种物质,使人心情愉悦,可以很好地缓解压力。考生可以跑跑步、打打球,适当出点汗,但是一定要先保证安全,不可过量运动。
稳定情绪 大型考试前考生一般都会紧张,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大脑的兴奋,有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但如果紧张过度,可以通过多和老师、家长、同学倾诉,或者听听音乐、适量运动等方式缓解,保持良好的心情。
综合《人民日报》、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