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申遗

2024-06-15王立群

山东画报 2024年5期
关键词:国家文物局大运河运河

王立群

从德州到枣庄,距离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的时间,由少平又一次站在运河边。在十年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上,他受山东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的委托,陪同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专家考察大运河山东段重点点段的保护现状。

十年前,时任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的由少平全程参与了大运河山东段申遗工作,2016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两年后,由少平退休,虽然仍在持续做着文物保护工程的审核、验收等工作,但这样系统地、完整地回看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8段河道、15处遗产点,也是第一次。他欣喜于十年间大运河良好的保护状态,感慨各地政府为充分活化利用大运河文化资源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对未来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方向仍有困惑。十年之后,他也终于可以以更加放松的心态,回顾申遗过程。

“大运河沿岸的四亿中国人

期盼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由少平的记忆中,山东对大运河系统性保护工作开展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人文自然保护促进会成立后,就先后开展多次大运河文化研讨会。但“当时我们对大运河的认识仍然不足,聊城山陕会馆、德州苏禄王墓、临清鳌头矶等沿线遗产如‘遗珠般散落各地”。

2004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参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调研时,发现大运河和沿线古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他与樊锦诗等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提出“亟待重新确定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历史特质与重要地位”。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随之发布,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序幕正式拉开。

“2007年,山东省文物局委托省考古所(现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运河沿线五市全面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调查工作。”由少平记得,当时还专门举行了誓师大会,“工作周期为5年,2011年要见成效。”事实证明,随后的时间里,大运河山东段的准备工作足够充分和出色,保证了大运河成功申遗。

2014年6月20日,卡塔尔多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法国人米歇尔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负责介绍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由少平看来,米歇尔的发言非常精彩,且打动人心,“米歇尔先生说:大运河沿岸的四亿中国人期盼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相信这句话打动了在场的评委和我们每一位参与者。”

“对大运河的保护,十年的时间远远不够”

如果将2004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大运河系统性保护提上日程,作为申遗工作的起点,至2014年申遗成功也刚好十年。两个十年,给由少平留下的记忆有不同却也有相似。

申遗准备期的十年间,山东为运河申遗做出的努力,非简短文字所能概述,但很多场景由少平记忆深刻:

在阳谷,文物干部们与工人一起光着膀子围着十几口大锅,用传统工艺熬制修复运河船闸用的黏合材料,一个月不回家吃住在工地对他们来说都是常事。

在临清,政府部门克服经济压力,搬迁三百多户居民,将满是污水、遍布垃圾的元代运河河道一米米清理干净;

在南旺,曾经的分水龙王庙还是一所小学,运河两岸的河堤上是废弃的窑厂,2008年这里成功进行了全国首个按学术规范开展的公共考古项目,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得以完整呈现在公众面前……

“我们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做过的工作,重新认识了大运河,给予其应有的尊严和历史地位,并让其带给我们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滋养。”即便成果丰硕,到申遗的最后一刻,由少平仍然心怀忐忑:“无论全国还是山东,对大运河的保护,十年的时间还远远不够。”

“让运河成为城市景观带、乡野风景带,两岸人生活在幸福的美丽风光里”

十年不够,还有另一个十年。

“申遗成功是完结吗?当然不是!”当2024年由少平再一次重走大运河,他看到的是临清元运河堤上盛开的鲜花,阳谷河闸广场上跳舞的男女老幼,南四湖大运河故道两侧无边的荷花……

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31段河段,65处遗产点,而非京杭大运河全线。“我们的理想状态,当然是希望大运河全线都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国家文物局只能启用以重点点段申遗的最终方案。经过十年的发展,今天的大运河距离由少平心中的“理想状态”又近了许多。

为加快建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部针对河道及沿线区域的污染防治、国土空间管控等法规条例。2022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发布,山东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鲁风运河”,围绕运河沿线5市,优化形成“一条文化主轴、四类功能区、五大特色片区”的大运河山东段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功能布局。

今天,我们在每一处遗产点上“都已经有对大运河文化的系统呈现,都能让大众了解大运河,受到运河文化的熏陶,一条连续的线性文化景观带正在形成”。由少平表示,“大运河保护,不仅是一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也是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让运河成为城市景观带、乡野风景带,两岸人生活在幸福的美丽风光里”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国家文物局大运河运河
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发布重要文件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放歌大运河
国家文物局将9件周代青铜器划拨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