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服务“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研究
2024-06-15龚梦雪
摘 要:“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前,我国已经在绿色金融领域展开部分探索,“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国更是推出了众多举措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实施。然而,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和产品单一等问题,而数字金融强大的数据共享和优异的创新能力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难题。文章通过详细分析“双碳”目标的实现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碳金融的三大需求,提出“双碳”目标实现的数字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数字金融;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6-002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6.007
1 引言
温室气体的超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影响了全球气候。其中,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如何降低碳排放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为了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模式,促进我国绿色低碳经济体系的建设,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第75届会议上,我国正式提出“双碳”目标,即争取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顶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此过程中,亟须数字金融的支持。
2 “双碳”目标的内涵
2.1 碳达峰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继续增长的某个时点,之后开始下降。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碳达峰的实现标志着经济发展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兼顾了推动国民经济体系健康发展、保证国民收入与稳定国民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
2.2 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人为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等。碳中和是为了达到既定年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均衡。碳中和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大生产、大排放的产业结构,为全社会开创一条降本增效、提高社会效益的发展路径,与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目标同频,也是实现全世界低碳经济的范本。
2.3 “双碳”目标为经济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
第一,产业转型机遇。“双碳”目标的达成,必然伴随着传统产业,尤其是能源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倒逼传统能源全产业进行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促使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进行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和绿色低碳化改造,助力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减碳技术等为代表的转型,大大提升传统产业的碳减排能力,构成符合“双碳”目标的绿色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新产业的发展机遇。“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将催生新一代以绿色环保为主业的环保绿色产业,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将出现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环保节能交通、碳汇等新型绿色企业,出现高效益的低碳产业群。这些新兴绿色环保产业将会与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我国产业体系内的新兴绿色力量,代表着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碳汇建设机遇。碳汇是储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仓库”,如森林、土壤、海洋、冻土等。碳汇建设指人为地建设自然吸储库,通过植树造林、植被保护、森林管理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是温室气体负排放的主要手段。我国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大,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碳汇建设直接带动低碳产业链的发展,相关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绿色金融项目都将得到开发。碳汇建设重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既能解决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又能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 实现“双碳”目标的金融需求
3.1 绿色信贷需求
绿色信贷促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的低碳化转型,从而成为一项服务于“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此需要主动承担并履行以下的社会环境责任。
第一,能源转型需要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信贷为能源转型提供的金融助力主要体现在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行业的企业予以融资约束,同时为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以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为手段有序促进高耗能产业向低碳、绿色产业转型与升级。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绿色信贷支持。产业结构是否向绿色化、节能化靠拢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以低耗能、低排放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则能在碳减排、碳达峰方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而绿色信贷在资本配置、信号传递、产业整合、反馈机制方面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重大促进作用,决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工作的开展亟需绿色信贷的支持。
第三,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需要绿色信贷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指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与碳排放、改善生态的各种新兴技术,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的全部环节。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的攻关具有项目投资周期长、收益率偏低、技术成熟慢等特点。因此,为了支持大量的绿色低碳技术项目研发及商业化,需要加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规模,建立绿色科技项目与绿色融资渠道的协同机制,优化信贷流程,加大信贷优惠补贴力度。
3.2 绿色保险需求
绿色保险,是指利用市场化保险风险管理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绿色保险不仅以绿色保险产品服务加大对低碳转型风险的保障,而且利用保险资金为低碳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首先,“双碳”目标引发风险保障需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中指出,我国现有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根据领域主要分为助力应对天气气候事件、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低碳转型经济活动、助力低碳转型生活方式等十类,包括气象灾害类保险、环境减污类保险、绿色生活类保险等十六大保险类别。
绿色保险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为实现低碳转型提供风险保障。例如,在交通领域,全球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很大一部分都来自道路车辆,新能源汽车则是交通领域减碳行动的关键。当传统车险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保障需求,就需要保险机构不断创新车险产品,推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进行保险责任扩容。这些改变能够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风险管理的保障需求。在绿色建筑领域,保险机构可以为绿色建筑行业相关的建筑节能、工程质量、设计风险、性能风险等提供保障。
其次,“双碳”目标引发绿色投资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6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每年平均要投入1.42万亿元至7.7万亿元;实现碳中和,每年需要投入1.8万亿至3.9万亿元。巨大的投资缺口与迅速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之间的不平衡,促使政府进行绿色金融政策的开发和财政政策的绿色转型,同时引发了对社会资本的投资需求。
3.3 碳金融需求
碳金融,一般是指通过给碳排放定价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系列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工具的投资交易、低碳项目的资金融通等。从狭义上讲,碳金融能够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从广义上讲,碳金融是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碳金融活动有助于增强碳市场有效性。第一,碳金融通过丰富交易主体,使交易目标更加多元化,继而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平滑碳价波动,协助维持碳价平稳;第二,通过丰富交易工具,使交易主体更好地管理碳价预期并对冲风险,加强碳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第三,通过提供碳资产变现的新途径来进一步提高碳市场流动性,优化交易结构。
碳金融工具,即碳金融产品的种类繁多,按其对应的市场和用途大体可以划分为碳市场融资工具(碳债券、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等)、碳市场交易工具(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碳借贷等)、碳市场支持工具(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等)三大类。
“双碳”目标实现需要碳金融支持。其中,碳排放权的金融产品特性决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的顺利进行,必须得到发达金融体系的支持。作为一个政策性工具,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政策管控高排放企业,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开放式引导企业做出自愿的碳减排行为,这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首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年底顺利收官。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在首个履约周期中,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1.8亿吨,累计成交额约77亿元,履约完成率达到了99.5%。另外,电力、钢铁、石化等行业的高排放企业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碳市场促使企业依据碳价反映出的市场边际减排成本来调整其生产经营决策,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碳减排成本。
4 数字金融服务“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
202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重点提出八项任务,包括要求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绿色定量定性分析,同时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4.1 绿色信贷业务数字化建设
4.1.1 重塑绿色信贷业务模式
第一,实现绿色信贷业务智慧定价。银行及金融机构可借助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设计特定算法模型,对绿色信贷的环境、成本、风险收益进行量化分析,以此为基础,再根据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和经营状况调整贷款利率,使定价更加精准化、差异化和动态化,避免资金错配的发生,减少绿色资金投放成本,增加绿色资本投放的确定性,从而降低绿色信贷的融资成本。
第二,实现绿色信贷业务的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模式下,绿色信贷业务营销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加持,迅速找到有绿色信贷需求的客户进行精准营销。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不仅能够利用现有客户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营销,而且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打造自有绿色信贷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政策查询、产品咨询、评估认证、信贷发放等一站式服务,扩大绿色信贷业务营销的客户覆盖面。
第三,实现绿色信贷业务风险数字化管理。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还可借助大数据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数字化系统,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断修正或重新评估环境风险模型,使其能在较长时间内跟踪绿色信贷环境风险变化情况。借助数字技术采集与处理系统,监控和处理企业环境管理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分析、整合企业环境数据,如统计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行政处罚信息、生产安全事故、环境负面舆情等信息,调整企业绿色信贷风险水平应对措施。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征,对企业绿色信贷的具体投向进行追踪和监测,以降低贷款企业“洗绿”和“漂绿”行为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
4.1.2 完善绿色信贷业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绿色信贷业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搭建环境公开数据统计共享平台,鼓励市场主体进行信息披露,为绿色信贷业务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模式重塑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该数据统计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的通力合作,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上传功能,推进环境行政处罚信息、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绿色项目调研报告、企业信用数据等的共享。同时,对平台的数据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及时更新补充过时或丢失的数据,实现数据的可溯源。
4.1.3 深化绿色信贷技术研发
当前,数字金融的发展已经使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广泛应用,但是因为绿色行业具有特殊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进行绿色信贷业务时发现,一般的数字技术手段无法完美地达到预期效果,业务效率有待提高。为此,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应结合当前绿色信贷业务模式及未来发展目标,深化绿色信贷技术研发,创新绿色金融科技,从而为绿色信贷业务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例如,研发绿色行业关键字抓取技术以实现绿色行业的智能识别及分类和特定环境影响因子分析,提高模型对易忽略因素的敏感度和模型准确度。
4.2 绿色保险业务数字化建设
4.2.1 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
首先,立足于大环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适配的绿色保险服务将是今后保险机构发展的重点。“新型绿色保险”将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涵盖应对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在数字金融对绿色保险的深度赋能下,数字化的发展理念会为绿色保险业务带来新的思路。
其次,从政策角度看,2022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其中指出:银行保险机构要站在战略高度,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有效识别、监测、防控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把数字技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最后,实现绿色发展的风险数据积累,促进绿色保险充分发挥其风险保障、风险管理等核心功能。风险数据的积累需要绿色保险业务利用数字技术重塑业务模式,以绿色发展风险数据为核心构建全新的发展路径。
4.2.2 深度应用数字技术
首先,保险机构借由数据实时抓取、细化时间颗粒度,以精细化数据实现基础数据积累。囿于传统数据收集方式限制,传统保险产品的数据时间维度一般都是以年、季、月为标准,数据积累仅能依靠时间跨度来实现,且数据时间颗粒度较大,积累进程缓慢。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保险机构已经能够对实时数据进行抓取与传输,把数据的时间维度降到小时、分钟甚至是秒,如此就可以显著提升数据体量,在更小单位时间内进行绿色发展风险规模的测算和定价。
其次,保险机构通过智能传感与监控技术,发现数据的内涵价值与数据变化。目前,集数据采集、转化、存储和无线传输等功能的数字化传感器,已经应用到许多工业制造企业中,可以实现远程测控和无人值守在线监测。在保险机构数据采集过程中,合理地利用新型技术整体覆盖企业生产运营的全产业链,能够更加直观和全面地分析判断风险类型和规模,更准确地进行绿色保险产品的开发设计。
最后,保险机构通过大数据与分布式计算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提高数据预测分析能力。经过数字技术的加持,保险机构的风险预测分析逻辑发生了彻底转变。风险预测分析系统依靠大数据技术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广度,增强原有数据的关联性和解释能力,数据的质量与可靠性也得到了提升;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的应用突破了区域的算力障碍,能够有效缓解硬件约束,为绿色保险业务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预测分析结果。
4.2.3 持续创新绿色保险技术
从“双碳”目标引领的绿色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以绿色转型为核心的风险保障涉及领域众多、需求复杂且规模较大,但绿色保险市场供给在规模、品种、质量效益等层面还难以完全覆盖市场需求。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进绿色保险供给侧改革,依托已有数字技术工具与产品,持续创新研发与绿色保险业务相适配的新型技术,促使绿色保险业务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
具体而言,保险机构和科技公司要加大绿色保险技术创新力度,将技术驱动转化为行业发展的内生驱动。数字技术与保险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应对绿色转型过程中衍生的新风险,因此,持续创新绿色保险技术也是绿色保险积极应对风险的重要手段。从长远来看,新型绿色保险技术的应用会更加适应绿色转型发展进程中对风险保障提出的新需求,支持保险机构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绿色保险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扩大绿色保险销售市场。
4.3 碳金融业务数字化建设
4.3.1 建立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
首先,多方协作,共同搭建。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的搭建需要得到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各尽所能地发挥资源优势。例如,政府提供背书、出台财政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优化和创新金融服务;其他社会组织融通相关企业信息、挖掘抵押物价值,进行经营创新、参与扩大碳中和概念普及,增加资金供给方数量与种类。
其次,科技赋能,数字运营。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营管理需要,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的搭建必须引入数字技术,实现科技赋能。以“碳企链融”平台为核心,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搭建网站和移动端应用软件,通过不同线上端口的数据同步,实现金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精准匹配,打通资金融通渠道,这样不仅可以整合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还可以打造一站式线上融资智能生态圈。
再次,完善评级,分层授信。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的搭建要先建立针对碳企排放情况的评级体系,然后分层进行授信,即对具备不同碳减排能力的企业提供差别融资便利,为平台进行碳减排激励和管理提供评审依据。同时,联合政府、学术机构等有影响力的评估机构,完善碳企评级体系。
最后,引入机制,挖掘价值。数字化“碳企链融”平台应与全国碳交易市场接轨,借助全国碳交易市场交易规则和价格机制来提升碳排放权抵押价值和交易效率,这样不仅可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还可以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4.3.2 实现碳金融风险管理数字化
第一,环境气候风险的管理数字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要提升环境气候风险管理能力。首先,加强认识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来监测和预测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和评估企业的环境气候风险;利用区块链技术来提高碳排放权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其次,从信贷管理方面,将环境气候数据应用融入授信业务各环节,收集整理生态环境政策,从现有公开资料中更新动态环境数据,将之纳入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对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气候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评估和可视化管理工作。最后,建立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确保环境信用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并树立起行业内的优秀典范。通过鼓励和帮助传统行业改善其环境表现,来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而推进企业的绿色信用建设,缩小潜在的风险敞口。
第二,碳金融信用风险的管理数字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可以综合运用多项数字技术,高效地识别碳资产和产品,并对碳金融数据进行采集、溯源、加工和分析。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深入分析碳金融客户的信用背景和能力;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企业能源能耗数据安全可靠,并对企业能源使用和碳减排数据进行追踪和溯源。基于这些手段,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产品供给成本,锁定风险目标,从而更好地防范碳金融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陆文钦.强化绿色金融标准与“双碳”目标协同[J].中国金融,2022(11):27-28.
[2]王遥,任玉洁,金子曦.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转型金融发展建议[J].新金融,2022(6):38-43.
[3]陆岷峰,徐阳洋.低碳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J].西南金融,2021(7):3-13.
[4]徐嘉祺,佘升翔,刘雯.“双碳目标”引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研究[J].理论探讨,2021(6):132-137.
[5]杜雯秦,郭淑娟.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能源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1,41(6):96-99.
[基金项目](专项)校级纵向-数字金融时代下中小银行金融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0212230029)。
[作者简介]龚梦雪(1988—),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