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红色品牌
2024-06-14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组
问题
红色资源“九龙治水”现状与一体化发展趋势不匹配;红色资源低端开发利用与群众高品质需求不匹配;红色资源家底不清与加强保护利用发展要求不匹配;武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与都市圈龙头地位不匹配等。
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顺应发展规律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出的务实之策。为了更好推动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打造武汉都市圈红色品牌,进一步提升武汉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组一行前往武汉城区和黄冈、黄石、鄂州等地40多个红色点位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多场专家座谈会,全面学习借鉴外省市经验,深入了解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 推动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一体化发展基础和优势
推动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一体化发展,既有深厚历史渊源,又有良好的现实条件,完全可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一)从历史脉络看,武鄂黄黄具有天然的革命历史纽带联系。在10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建党建军历史进程中,武鄂黄黄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人民军队建军的策源地。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武汉曾三度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享有“赤都”的美誉。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最初建立的6个共产主义小组之一,7名成员中有5人来自大别山地区。这些党的创始人在武汉培养了大批建党骨干和革命人才,在湖北地区传播革命火种,黄石党组织的创建就是由武汉区委派遣林育英到黄石传播马列主义,黄冈地区1600多名党史名人都在武汉有求学成长经历。武鄂黄黄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共五大、八七会议、黄麻起义、武汉会战、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创建了中国革命著名的12块革命根据地中鄂豫皖、湘鄂赣两块,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三军团、红二十五军、新四军等多支革命力量,等等,这些造就了武鄂黄黄地区时空紧密关联的红色遗址群,为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提供了历史基础。
(二)从资源禀赋看,武鄂黄黄具有红色资源丰富且集中的鲜明特征。武鄂黄黄是武汉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区,也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从数量看,截至2022年底,武鄂黄黄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认定777处,占全省备案总数1597处的48.6%。从空间上看,武鄂黄黄地缘相邻,90%革命遗址与武汉市区的距离在200公里以内。从质量上看,武鄂黄黄革命遗址级别高、时期全、有体系、成网络分布,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占全省总数的56%,在武汉保存下来的中共中央机关、领导人故居和召开的中央级会议等旧址达19处。而大别山地区开辟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一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
(三)从现实基础看,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保护修缮走在全省前列。近年来,武鄂黄黄四地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抢救性保护和修缮工作。黄石和鄂州市抢救修复了一批革命遗址,黄冈市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支持,投资2.58亿元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红安县近3年争取国家级保护项目8个。武汉市对全市1336处区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完成整修。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等保护利用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最具创新性、代表性案例。这些保护利用为在更高起点推进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从发展前景看,各地推动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一体化发展意愿强烈。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丰富、同根同源、特征鲜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调研过程中,武鄂黄黄四地的相关部门和红色革命遗址的管理单位都对整合资源力量、统筹协同发展表达出强烈意愿,希望广泛整合四地资源,吸纳各方社会力量,使保护革命遗址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推动构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新格局。
◎ 推动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推动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一体化发展,既要正视原有基础和优势,更要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发展规律,采取超常规的理念、政策、措施,推动红色资源一体化取得突破性发展,为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注入红色基因、提供精神动力。
(一)探索“一部法”,共抓遗址大保护。顺应当前红色资源保护立法大势,总结各省市红色资源保护立法经验,积极开展红色资源立法,尽快出台《武汉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从根本上解决红色资源管理“无法可依”的问题,构筑起保护管理、区域协作、专项规划、经费保障、社会参与等全方位的长效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法律责任。
(二)下好“一盘棋”,构建开发大格局。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市、区两级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联席会议,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建立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区域协作机制,开展红色资源理论研究、馆际交流、文艺创作、红色旅游等活动,加强红色资源共享共用,共同在红色主题文艺作品的选题、培育、传播等领域推出精品力作,合力打造武汉都市圈红色品牌。启动联合编制《武鄂黄黄红色资源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各市角色定位、保护重点、发展布局,实现区域统筹、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合作共赢。
(三)摸清“红家底”,共享红色大数据。建立红色资源名录管理制度,实现红色文化遗址分级保护、应保尽保,对红色资源的类别、历史、保存状况、产权属性、保护管理机构等核心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对保护开发情况进行评估分级,力争一次收集、长期使用、动态管理。强化科技赋能,利用“互联网+”、AR/VR视效、全息影像等技术,建设红色资源名录数据库,在数字化成果共享基础上实现多场景应用开发,让旧居旧址“活”起来。
(四)用好“红资源”,建立文旅大市场。推动成立武鄂黄黄红色旅游联盟,建立协商互动、信息互通和市场互惠机制,研究磋商区域内红色文旅融合和一体化发展路径,制定都市圈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集中力量联合创建高品质旅游景区,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携手策划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发行四市红色旅游“一卡通”,做到“旅游品牌、规划线路、产品开发,宣传营销、监管服务”五个统一,推进区域无障碍旅游。联合策划区域品牌旅游活动,推动“主题+体验”式红色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
(五)充实“基因库”,推进文化大融合。协调武鄂黄黄四地党史部门签订四方合作协议,争取支持设立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基金,打造高水平红色文化研究平台。联合开展重大课题专题研究,提升武鄂黄黄区域在全国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多元文化融合互促、多种业态融合共生的都市圈红色品牌。
(调研组成员张学锋、王怀卓、熊俊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