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第一村”的华丽蝶变

2024-06-14郭煦

小康 2024年17期
关键词:山溪自然村畲族

郭煦

1984年,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历经30多年的艰辛探索,赤溪村终于走出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发展道路,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赤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15元。

从去年5月至今,社工陈赛群在福建宁德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已经待了半年多了。41岁的她喜欢在晨曦中来到村子的河边,看雾气蒸腾,听流水潺潺,“想象中有山有水的乡村,就是这样了”。

赤溪村,一个美丽的畲族村落。30年前,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4个“五不通”的偏远自然村。

1984年《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反映赤溪村下山溪畲族自然村群众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有组织扶贫攻坚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的艰苦历程,走出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路子,赤溪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事业结出了丰硕成果。

村庄面貌显著改善,通村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58.6公里,到达高速公路和太姥山景区仅需20分钟;通过搬迁,自然村数由14个减至1个中心村和2个自然村,生活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一应俱全。

近年来,赤溪村打造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实现由“中国扶贫第一村”向“乡村振兴样板村”的转变。

弱鸟先飞拔掉穷根

春暖花开时节,赤溪村正值白茶茶青抽芽,村中家家户户采茶忙,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游客三五成群流连在村里的长安新街上。茶叶和乡村旅游成为赤溪村驶上乡村振兴大道的两个“轮子”。

行走在赤溪村的主干道上,十多米宽的街道两旁矗立着白墙黛瓦的三层畲族风情民居,茶叶店、特产店、小酒楼鳞次栉比。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清澈的九鲤溪穿村而过……

前店后居,整齐排列,住着400多户人家,人气旺、生意也旺。新街是上世纪90年代建的,住着原来分布在山沟深谷10个自然村的村民。取名“长安”,意即在此长住久安。它像一颗璀璨明珠落在山野间,闪射出耀眼的光辉。

30多年前,住在这片深山老林里的农户十分贫穷,其中一个叫下山溪的自然村曾是全国闻名的特困村。

下山溪位于赤溪行政村西面16华里的山腰里,村子挂在陡壁上,全村18户畲族同胞分散在7个山旮旯里。由于土瘦地瘠,只能种些番薯,产量很低。农民整年吃的是一半番薯一半野菜的混合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住的是茅草房,遇到下雨,就无处躲身。穿的更是补了又补的褴褛衣衫,小孩子几乎都光着屁股、打着赤脚,甚至还有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74岁的李先如老人回忆当年穷困生活连连叹气。他说,当年唯一的收入就是靠砍柴扛竹到山外的集市出售,半天砍竹,半天扛运,一整天下来才卖块把钱。他就是靠这点苦力收入攒了点积蓄,娶了媳妇。可好景不长,妻子在分娩时大出血,由于远离村镇,没医没药,儿子生下了,她却不幸离去。说起这段辛酸往事,老人眼眶湿润了。

“路无三尺宽,地无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体破衣裳”“终年砍毛竹,不足换油盐”……一首首民谣,述说着当年赤溪村下山溪村的窘迫。

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的王绍据,听说下山溪村特困情况后,出于职业责任感,决心进村一探究竟。那是1984年初夏的一天。王绍据从县城坐车到磻溪公社,再从公社徒步沿着布满荆棘、怪石嶙峋的崎岖山路,走了56华里,才到了下山溪村。他挨家挨户地看过去,看到村民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的困境,震撼不已。这个村是畲族同胞聚居地,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新中国成立前,曾经为革命胜利做过贡献。想到这些,他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回到县城已是深夜,王绍据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连夜写了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信件,如实反映了山溪村的贫困情况并提出3方面建议。信件直接寄给了《人民日报》,让他没料到的是,《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信后,先以内参形式报送中央,中央领导做了批示。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第1版刊登了这封来信,并配发了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

紧接着,198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穷山沟的下山溪村首先受益,许多地方给这里寄来了粮票、布票,甚至现金。当地政府免收征购粮,还给了一些补助救济钱款,甚至无偿提供种苗让村民种养。经过“输血”后,村民的生活虽然有了改善,但穷根没有拔掉,日子还是过得艰难。

1988年,磻溪镇的干部与下山溪村的全体村民一起分析,终于找到了贫穷的症结:下山溪这只“弱鸟”,之所以飞不起来,关键是这方水土难养这方人,要使它飞起来,就得解放思想,挪窝、搬迁,整村下山去。当镇村干部提出这一设想时,村民有的支持,有的忧心忡忡,说:“山下的天不是我们的天,地不是我们的地,死后往哪里埋啊!”“命里有富自然富,命里属穷就得受。我们过惯了山里生活,哪里都不想去!”

一个分散在六七个地方的自然村要集中搬迁到8公里外重建家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宅基地、资金、就业、孩子们就读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解决。于是,一场由地区、县、镇、村、自然村五级干部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召开了。地区领导将穷困村整体搬迁之举称为“造福工程”,要大家一起为百姓造福。

赤溪行政村除提供一片宅基地外,还划出40亩沙滩地,让搬迁户种粮食,种茶树。同时帮助开辟生产门路,让搬迁户就业。连一边脚有残疾的李先育也安排到村里搞卫生,有了固定收入。

下山溪村成功的整体搬迁,让周围其他自然村的村民心也热了起来,他们要求“挪贫窝”“拔穷根”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于是分散在山沟里居住的其余9个自然村也纷纷仿效,搬迁到赤溪村,建起了统一规划、布局合理、亦街亦居的新村庄。畲汉同胞居住在同一个新村里,和谐相处,欣欣向荣。

大旅游成产业发展核心

“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路,怎么富?”村“两委”提出:发挥山水优势发展旅游。于是,村里确定以旅游为主打产业,生态立村、旅游兴村、农业强村,推动脱贫致富。

“把老家和新村、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直观体现中国乡村变迁,这确实是赤溪村开展特色乡村旅游的一个思路。”在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看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可行性。

“脱贫致富路上交通先行。我们村现在交通很便捷,到最近的城镇从原来的1个半小时缩短到现在的40分钟……”对于赤溪村的脱贫攻坚,杜家住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2020年,赤溪村接待游客27万人次,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已逾2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元,是2014年的3.4倍。杜家住说,赤溪村见证了“输血”式就地扶贫、“换血”式搬迁扶贫、“造血”式“旅游+产业”扶贫的中国摆脱贫困实践。搬出来,住下来,更要富起来。赤溪村在搬迁工作之后积极推动发展产业,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弱鸟先飞”。

杜家住指出,大旅游是赤溪村产业发展的核心。距离赤溪车程25公里的太姥山核心景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赤溪抓住太姥山“山川海岛”中的“川”特色,不断开发乡村大旅游。

旅游发展让村民有了更多致富门路。村里现有农家乐、餐馆等12家,民宿15家。2023年,赤溪民宿入住率达到50%左右,极大带动了村民增收,全年旅游人次超过3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7000万元。

2022年,赤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4815元,比 2014 年增长 3.96倍。谈到收入的提高,赤溪村村民胡丽眉也说起了自家生活的改变。她深有感触:“我2003年嫁到赤溪村,当时生活很贫困。丈夫在外务工一个月赚800元。现在,家里开民宿,我也会采茶,丈夫做点运输,我们家的年收入超过10万。”

杜家住表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也愿意更好地投入到乡村建设和振兴中。可以说,赤溪30年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过去,勤劳可以让人温饱。但现在,勤劳还要创新才能致富。”杜家住对赤溪村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颇有想法,“乡村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做新做奇做特至关重要。”他强调,旅游文化、扶贫文化、畲族文化是赤溪村的三大品牌。立足文化资源,结合生态资源,深挖历史资源,把赤溪村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从“单一旅游”到“多元旅游”的提升,留住更多的游客,赤溪村民的收入才能更高,赤溪村的振兴才能走得更远。

在发展旅游文化方面,不断上“新”。一方面,针对目前白茶和旅游两大村中支柱产业,赤溪村进一步打造茶旅结合;另一方面,利用赤溪村山水交融的独特风光,深挖森林资源和水域资源,开发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也通过引进现代旅游项目将传统产业激活换新。杜家住举例说:“竹筏在赤溪沿用千年,历史悠久。从过去的交通工具变为现在的旅游项目,竹筏漂流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将近60个,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而且这一项的年收入能有35000元到50000元的基本保障。”

目前,赤溪村发展起竹筏漂流、瓜果采摘、户外体验等多个游览项目,形成了以九鲤溪水域风光带、下山溪河段峡谷型水域风光以及坑里弄古民居群、田园自然风光等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格局。村民在收入不断增多的同时,也在旅游开发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扶贫文化上,不断推“新”。杜家住表示,“闽东之光”就是赤溪村最大的资源。通过深入挖掘赤溪历史文化资源,将赤溪的红色基因与扶贫成果相结合。从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步步摆脱贫困,变成“中国扶贫第一村”。

在发展畲族文化方面,不断创“新”。畲族人口占赤溪总人口的40%,畲族文化也是赤溪的一大特色。近年来,赤溪村努力打造畲族文化村来促进旅游。胡丽眉就是一位畲族姑娘,她介绍:“你看我身上穿的就是我们畲族的民族服装——凤凰装,村里也组建了畲歌队,给游客们进行文化表演。比如,每年的四月四,是畲族的凤凰节,我们也会穿着民族服饰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现在在村里,我们赤溪村妇女走上舞台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赤溪村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让村民收获了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愈加丰富的双赢。赤溪,这座山水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以溪而生、以溪而乐、以溪而兴。

扶贫第一村的振兴路

赤溪村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56.21万元,比2014年增长8.29 倍;乡村旅游产业总收入1946万元,赤溪村旅游人数达到27万人次,带动全村 80% 的村民增收。

赤溪村的嬗变,吸引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的杜赢返乡发展。2013年,杜赢筹集近百万元,回村创办茶叶加工厂,成为该村返乡创业的第一个大学生。

“村里迎来大发展,客源在增加,日子更红火了。”在街口的大学生创业示范点,杜赢说,去年销售额超400万元,这几年也带动不少年轻人回村创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

多年来,赤溪村立足生态做文章,深化产业“一产接二连三”,将白茶种植采摘、生加工和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整合白茶、山泉水等绝资源,培育白茶专用水新业态,推动赤溪山泉的诸多项目在赤溪村落地,对接娃哈哈集团、忠和食品多家企业包装销售。引进“商务帮扶·助力乡村”项目落地,共建“硒溪镇福鼎白茶商务帮扶电商基地”,帮助茶企拓宽销售渠道,茶企销售额直接提取1.5%作为赤溪村财,从而多方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赤溪村结合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农业转变。成功开发打造九鲤溪水域风光下山溪峡谷、杜家堡古民居群、云顶玻璃栈道、田园自然风光、森林养生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先后建成有机茶、食用菌、淡水养殖等8类休闲农业基地和白茶产业园,带动农旅、茶旅、文旅等多种业态联动发展。

党建引领,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白茶是赤溪支柱产业,全村418户几乎家家户户种茶,2017年茶叶产值2000多万元,但是一家一户单干为主的发展模式瓶颈显现:茶叶品质参差不齐,没有自己的品牌,主要靠外地批发商收购,卖不出好价钱。

2021年以来,村两委发动,党员带头,赤溪将全村茶园标准化管理,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打造生态茶园,统一约定“不用除草剂、不用化学农药、施有机肥”等,尽管茶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品质大幅提升,给茶农带来更多机遇。

“多家茶叶龙头企业主动找上门,在村里设加工厂,定点收购茶农茶叶,村里也有自己的茶叶品牌,村民只要专心种好茶,销路和价格都不愁。”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茶农吴金国显得很高兴。

清明前的上好茶青一斤能卖到200元,毛茶一斤卖到近千元。2023年全村茶叶产值较2017年翻了一番多,达到5000多万元,仅茶叶一项,村民一年人均纯收入就有2万余元。

“这是刚发的工资,足足有3500元。”从畲村白茶赤溪旗舰店出来的赤溪村民杨玉燕,笑呵呵地把钱揣进口袋,收工回家吃饭。“现在,全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除了种一些茶叶,我家有3口人从事白茶行业,去年家庭收入15万元。”杨玉燕高兴地说,“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仅帮助我们脱贫,还引进了六妙茶业这只金凤凰,创立了畲村白茶品牌。”

杨玉燕原来家庭收入主要靠2亩多的茶园,生活比较拮据。“后来,六妙茶业开了畲村白茶旗舰店,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变化。家里的2亩多茶园,都流转给他们做生态有机茶园,他们还雇我们除草,茶青也上门收购,还给予基本价格保障。算了算,一年下来增加了7000元收入。”杨玉燕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现在,村里与六妙茶业投资合作,建设畲村白茶产业园项目,建立茶叶加工厂、茶文化体验园。农闲的时候,我和丈夫到茶厂打工,成为上班族。女儿毕业后,听说茶园招聘,我就赶紧叫她回来上班,工资也不比外面低。现在,全家收入越来越高,而且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生活是越过越好。”

像杨玉燕一样,赤溪村的很多群众受益于农业产业提升发展,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生态经济发展了,美丽家园的建设更要跟进。按照“五清”的总体要求,赤溪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被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如今的赤溪,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青山绿水和金山银山双赢的乡村振兴步伐正在加快。“中国扶贫第一村”的金字招牌,成了赤溪村摆脱贫困、喜奔小康的见证,被大家刻在村口的石碑上、印在店面的招牌上和文创产品的包装上。

猜你喜欢

山溪自然村畲族
山溪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山溪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