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共振
2024-06-14蓬山
读者 2024年12期
蓬山
与“信息茧房”“孤岛效应”“数字鸿沟”等相联系的,是“井蛙共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井蛙”,当然不是个好词。
多年前,人们津津乐道于互联网抹平了各种壁垒,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平,诸如“网络冲浪”“信息高速公路”之类的词语,就映射着人们奔腾的豪情与好奇的心理。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过载带给人的疲惫也随之而来。
此时,网络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密切注视着你,窥探着你。通过越来越智能化的算法推荐,精准推送,让许多人沉浸于偏食、偏听、偏信的“过滤气泡”中。有源源不断的悦耳之声,谁还耐烦听那些刺耳的声音?对胃口的东西取之不尽,谁还想去尝试其他味道?于是,“茧房”和“孤岛”便形成了。
互联网原本想让那些井底之蛙看看井外的世界,然而,井底之蛙却借助网络,找到了更多的同类。他们彼此打气鼓劲,相互支持肯定,观念和意识逐渐固化偏激,共同提高聒噪的声量,根本不愿意去了解井外的世界,反而让井口更加狭窄。这就是“井蛙共振”,它将噪声不断放大、扩散,使之具有越来越强的破坏性力量。
因此,一些极度反智、偏狭的论调,却能不断被炒作。动辄便要起诉某人、打倒某人、抹黑某人,在“共振”中,存在感和成就感不断膨胀,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个中还有某些伪装的“井蛙”煽风点火,企图借此收割流量。
潜移默化中,不少人由最初被动地接受推送、筛选,逐渐发展为有意识地过滤、屏蔽。因此,必须保持警醒,提高思辨能力,保留一条“破茧之路”。
(月亮狗摘自《大公报》202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