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班牙传教士高母羡与中西文化交流

2024-06-13陶陶

传媒 2024年10期
关键词:宝鉴天主手稿

陶陶

摘要: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两大文明和三个大陆之间相互碰撞、交融,组成了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在这股文明交汇的大潮中,一些从西班牙来到中国或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的传教士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高母羡是一位不曾来过中国大陆,却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西班牙传教士。他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通过最新公开的原始资料和学界的研究成果,就他对中国文化传播的贡献作探讨性研究。

主题词:高母羡 中国文化 中西文化交流

15世纪末,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在这股文明交汇的大潮中,一些从西班牙来到中国或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区的传教士成为促进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宗教、道德、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推介和研究使西班牙成为18世纪以前西方汉学研究中心之一。时至今日,我们翻阅尘封已久的档案,仍能从跨文化活动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笔者重点介绍的是第一位把中国古籍《明心宝鉴》翻译成西方文字的西班牙传教士胡安·科沃(Fr.Juan Cobo),中文名字叫高母羡。他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及影响具有奠基意义,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但由于他没有来过中国,留下的原始文献资料不多。因此,在中国和西班牙两国学术界关于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研究有限。笔者力求通过塞维利亚东西印度档案馆所藏的原始档案和最新出版的高母羡《明心宝鉴》中西文手稿,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传播所做的贡献作一探讨性研究。

一、高母羡与中华文化结缘

高母羡生于西班牙托莱多王国的孔苏埃格拉,17岁进入道明会(又名多明我会)。在学习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语言、文学、哲学、神学、法学、政治、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他在文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卓越才华,受到修道院的老师和同学高度评价,随后成为阿维拉圣托马斯皇家修道院的一名教师。

高母羡于1588年8月到达菲律宾马尼拉,被派往华人聚居地涧内(又称八连Parian),与早他一年到达的贝纳维德斯一起向华人传教,并取中文名字高母羡。此时,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的初始阶段。从1573年开始,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纺织品、瓷器、生活用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销往新西班牙(墨西哥),转而运往西班牙本土,并受到西班牙上层的热捧。马尼拉的华人都集中在涧内一带居住,他们中90%是福建人,其次是广东人。有资料表明,书籍是华人随身携带的乡愁和精神寄托。在明代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蒙书《明心宝鉴》就是较为常见的书籍。

初到马尼拉,高母羡发现,面对的那些华人,是一群比新大陆的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程度高很多的群体,这些人所具有的“礼教”是新大陆的人所不具备的。如何吸引他们转变已有的信仰是一大难题。高母羡首先意识到,不懂中国语言,不了解中国文化,双方难以交流。

于是,在华人教徒的帮助下,高母羡把158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1543—1607年)在中国肇庆出版的中文版《新编天主圣教实录》作为课本学习,对该书内容逐字过目,烂熟于心,很快掌握了汉语。到了1588年年底,仅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高母羡已经开始用中文讲道。在随后继续学习和阅读汉文书籍的过程中,《明心宝鉴》是高母羡最喜爱的图书。他决定把这部代表着中国文化精髓的图书翻译出来献给国王。1590年《新刊图相校讹音释明心宝鉴》被翻译成西班牙文。在平日的传教中,高母羡还深入了解有关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戏剧等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中国书籍,以及对华人的观察,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充满善意和尊重,称赞中国人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由于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深入了解,高母羡成为西班牙人中名副其实的中国通。高母羡一直向往中国这一神奇的土地。但是1592年11月,高母羡在出使日本返回马尼拉的途中遇难,未能实现来到中国的夙愿。

1595年,高母羡的同事,后来成为马尼拉大主教的贝纳维德斯将他的《明心宝鉴》中西文手稿献给了西班牙王子费利佩王储(即后来的费利佩三世)。手稿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国家图书馆。国际汉学界对高母羡的关注和研究也是从《明心宝鉴》中西文手稿被发现开始的。1924年西班牙耶稣圣心孤儿院内部影印出版了《明心宝鉴》中西文手稿纪念版,1929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1878—1945年)在法国最著名的东方学刊物《通报》第26期上发表题为《保存于西班牙的若干书籍和文献》的文章中第一次公开了马德里国家图书馆所藏的高母羡《明心宝鉴》中西文手稿。1952年中国台湾的方豪先生除了见到《明心宝鉴》手稿,还在同一图书馆发现了高母羡的另一部中文著作《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刊本,多次撰写相关研究文章,并在《中国天主教人物传》卷首为高母羡立传。学界都认为高母羡所译《明心宝鉴》西班牙文手稿,是最早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的中国古籍。从此西班牙和中国学者围绕这两本西汉互译的著作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文学、文化阐释和科学史的研究。

二、高母羡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高母羡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通过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获得。当时,由传教士撰写的几部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在西方影响较大。例如,西班牙奥古斯丁会的传教士马丁·德拉达(1533—1578年)在菲律宾于1576年出版的《中国纪行》,对西班牙人特别是传教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西班牙奥古斯丁会传教士门多萨(1545—1617年)于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该书是16世纪有关中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情况最全面、最详尽的著作,也是当时在欧洲引起最大关注的一部有关中国的图书,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对高母羡帮助最大的一部书是罗明坚编写的《天主圣教实录》,这也是欧洲人用中文撰写的第一部著作。它既是高母羡学习中文的教材,又是将天主教义与中华文化互通的传教指南。另外就是一些传教士或华人从中国带去的图书。在汉文书中,必须讲到《明心宝鉴》,该书刊行于明初,是一部讲授道德品行、劝人为善的蒙学书籍。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杂糅佛教与道教思想,在当时家喻户晓。由于文辞简短精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最适合初学中文者习读,又很容易引导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选择《明心宝鉴》作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是教授高母羡中文的老师所推荐。在反复阅读过程中,高母羡发现了这部浓缩中华文化精华的图书真正的价值。儒家圣贤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引起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于是有了把该书献给国王和介绍给西方人的强烈愿望。在华人的帮助下,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翻译完成,翻译的过程也是他全面了解和审视中国文化的过程。

二是深入华人的生活,与华人广泛接触,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并向华人了解中国的天文历法、中医、音乐。1590年高母羡在给危地马拉会友书信中这样评价华人:“他们是如此精明和灵巧,绝顶聪明,一千个人中也挑不出一个人你没法传授以知识。这里的知识不是指怎么捕鱼,而是指文化,天体的运动、伦理道德、培养后代、礼貌和正义。因为他们的道德哲学,尽管算不上科学,但是有很深邃的道理。”

三是来自对中国的商品考察,特别是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刺绣、扇子等。在马尼拉,西班牙人从身上穿的衣服到脚下穿的鞋子都是出自华人之手,物美价廉。在高母羡给朋友的书信中多有谈及。他还赞赏华人在马尼拉建造的各种建筑以及教堂的雕像:“假如这座岛上没有中国人,马尼拉将一片荒凉。靠中国人,卡斯蒂亚人才赚得财富。靠中国人,卡斯蒂亚人的事业才得以实现。他们建造了许多石头房子。他们是最吃苦耐劳,最有力气,最健美的工匠。”

有关中国的图书给了高母羡许多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道德、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与华人日复一日的接触,对中国人的技能、习俗、建筑、艺术、饮食等文化的观察,使得他开始以平视、尊重、欣赏和赞美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和华人。这也是促使他翻译《明心宝鉴》并将这本书介绍到西方的原因,为完成使命,他用中文书写了他的教义,包含着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

三、从高母羡著作看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

从西班牙文《明心宝鉴》和中文《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天主教教义》就能看出高母羡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对中西文化互通互融的理念。

《明心宝鉴》现存手稿羊皮精装、硬壳,封面烫金,16开,手稿采取双语,正面为西班牙文,背面为中文。正文共153页。从手稿里的中文笔迹判断,中文手书者在10人左右,其书写水平有限,书写者应为华人中较早入教的底层文人。从手稿首页说明、信函和正文的用纸进行比对,前两者为欧洲纸,正文为宣纸即高母羡的手稿使用的是中国宣纸。

由于高母羡跟着讲闽南语的福建人学习的汉语,因此,对《明心宝鉴》书名、人名及书中部分难以意译的地方采取了音译,所译字音为闽南语音。标题音译作Beng Sim Po Cam,意译为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清澈心灵的宝镜)或Riquezas y Espejo con que Se Enriquezca y donde Se Mire el Claro y Limpio Corazón(财富与镜子——用来充实自我及观照清净心灵)。高母羡不仅对《明心宝鉴》的内容逐条进行了翻译,在一些章节还增加了一些旁注,体现了高母羡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正文第7页旁注:“这个孔子是全中国伟大的导师和伟大的哲学家,他比我主耶稣的降临早很多年。”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抱有一种积极的、尊重的态度。

翻译《明心宝鉴》使得高母羡的中文书写和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为了更好地传播福音,随后他依照闽南方言编写了《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该书现藏西班牙国家图书馆。从书首页可知,该书于1593年刊刻于马尼拉。高母羡以谦和的口吻提到撰写本书的原因,并特意申明,自己学习中国文化数年,颇有心得,非常清楚中国人的思想理念,所以有针对性地为华人编写了这本传道敷教书。全书一共9章,内容除了阐明天主创造万物等基本教义之外,还介绍了欧洲天文、地理、自然知识。该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用中文写作并在汉语语境中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图书。该书虽然是未完成稿,但也能看出,在编写过程中,高母羡借鉴了罗明坚将《论语》《孟子》等儒学思想纳入其天主教基本要理书籍《天主圣教实录》中的做法。为了使华人能够了解天主教教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性,高母羡在书中收入了《明心宝鉴》的内容。

还有一本用闽南方言写作的教理书,原书缺中文书名,仅有西班牙文题,按字面理解书名为《天主教教义》。该书一共33章,正文31章。荷兰汉学家龙彼得推断,那时只有高母羡具有用闽南方言写作的能力,刊印时间也应在1593年前后。从内容及文法上看,两本中文宣教书是为了针对不同读者所写。《天主教教义》是一本纯粹的闽南语方言土白传道书,其读者群是识字不多的华人。《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文字典雅,摘引儒家典籍字句,显然针对的读者是知识阶层。

高母羡一贯主张东方人和西方人应加强对彼此文化的理解,相互尊重。他努力寻找天主教教义与古老东方儒学思想的相通点,以期找到由此及彼的沟通桥梁,这也是他用西班牙文翻译《明心宝鉴》和用中文撰写《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和《天主教教义》的出发点。从《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和《明心宝鉴》有关人物称谓上也能看出他调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倾向,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容易理解的解释,以期找到中国文化与天主教的许多相同点,获得互通与共鸣。例如,把《明心宝鉴》中的和尚译为sacerdote(祭司),天地译为Dios(上帝或天主)。而在《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中,把传教士称之为“僧、僧众”“本庙僧羡”。这样既达到了相互理解、尊重,弥合文化差异的目的,又达到了传教的目的。

高母羡以一种尊重、欣赏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的优点。对中国文化的接纳、理解需要胸怀和胆识。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赞美来自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完全是发自内心。他以渊博的知识、卓尔不群的视野、开阔的胸怀谱写了中西文化相遇时的篇章。同时,也对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结语

在中西交流的历史星河中,高母羡肯定不是最为耀眼的一位,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位。在促进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交流上,作为最早将中国古籍完整翻译成西方文字的第一人,他为中西文化交流留下了珍贵的标本,具有里程碑意义,奠定了其中西文化交流先行者的地位。尽管《明心宝鉴》翻译手稿在西班牙国家图书馆尘封三百年才被发现,但时间并没淡化它的价值,其本身的意义和历史贡献是不可否认的。近年来,学界针对谁是把中国古籍翻译成西方文字的第一人有不同看法,但无法掩盖《明心宝鉴》作为中国典籍最先进入西方语言体系的光芒。高母羡也是用中文将西方科学知识引入汉语语境的历史第一人。他的中西文著作中所呈现的对异质文化的认同,蕴含着对中西文明互相尊重、包容彼此的理念,无疑是不同文明互鉴的最早倡导者,在多元文化高度碰撞融合的当今世界,依旧具有借鉴意义。为中西文化间和平交流做出了努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产。作为中西文化互通互鉴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职博士生

参考文献

[1]许壬馨.菲律宾早期的唐人街八连(Parian)的商业活动极其沿革1582—1560[J].暨南史学,1998(01).

[2]张西平.东亚与欧洲文化的早期相遇——东西文化交流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西]胡安·希尔.马尼拉的华人(16—17世纪)[M].安大力,译.澳门:文化公所,2022.

[4]张先清.刻书传教与文化网络——十六至十八世纪多明我会传教士的中文著述[J].宗教,2021(03).

【编辑:杭丽坤】

猜你喜欢

宝鉴天主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质疑辩证法
丢失的手稿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七份“天主圣教瞻礼表单”
贵州地标石之遵义务川九天母石
萧沛(一首)
手稿
《本教外篇》中的基督教术语翻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