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外篇》中的基督教术语翻译探究
2016-06-01孙逊
孙逊
【摘 要】在日本被称为“国学四大家”之一的平田笃胤曾经在1806年撰写了一部《本教外篇》,但是鉴于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这部著作并没有公开发表。后来人们在整理平田笃胤的遗著时发现了这部《本教外篇》,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本教外篇》的内容上看,引用了很多西方传教士使用中文撰写的有关基督教教义书籍中的内容,笔者认为作为神道家的平田笃胤翻译和引用基督教术语和神道与日本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关键词】禁书 国学 天主 上帝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汉语视角下的日语外来词”(项目编号:11jk0411)的部分研究成果。
引 言
平田笃胤追随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复古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并将神道推至到独立宗教的位置,在他有生之年,撰写了百余部著作,幽冥论和大国主命世界等学说对日本的神道、国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成为日本“国学四大家”之一。作为国学家的平田笃胤可以说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千百年来在儒教和道教的传承中,特别是在发展和壮大“国学运动”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从各国的文化和宗教中吸收的养分,成为平田笃胤发展日本神道的推进剂。子安宣邦(2001:276-283)指出,平田笃胤国学和本居宣长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将国学纳入到了宗教的范畴。来华耶稣会士使用中文撰写的有关基督教教义等书籍又使平田笃胤开阔了视野,基督教教义在平田笃胤的神学观形成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坂本春吉,1986:9)。平田笃胤通过对《七克》的翻译,同样认识到佛教和天主教虽然都使用了“天堂、地狱、天国”等词语,但它们的报应方式和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则各不相同。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平田笃胤的国学宇宙论、显幽论等问题,并且进一步揭示了宗教中关于神的概念、内涵和演变。但对于平田笃胤于1806年撰写的《本教外篇》中有关基督教术语翻译的研究还涉及得不多。
《本教外篇》别名为《本教自鞭策》,分上下两卷,首页写有“不许他人阅读”字样。该书上卷的内容翻译了意大利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和艾儒略的《畸人十篇》和《三山论学记》的部分内容,下卷主要是翻译西班牙来华耶稣会士庞迪我撰写的《七克》。可以说,《本教外篇》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完成的一部著作,借助基督教的某些观点,以此证明复古神道。平田笃胤神道思想的产生确实受到了耶稣教的影响(村冈典嗣,1975:324)。本文拟将《本教外篇》(下卷)的部分译文和《七克》进行对比,探讨《本教外篇》中的基督教术语翻译等问题。
《本教外篇》和《七克》
《本教外篇》下卷的主要内容是翻译西班牙来华耶稣会士庞迪我的《七克》。关于《七克》的内容,杨庭筠(2006:40)在《七克》序中写道:“固有所谓食饥者、饮渴者、衣躶者、舍旅者、医病者及顾囹圄者、赎虏者、葬死者,皆爱人事,而又有所谓伏傲、熄忿、解贪、防淫、远妒、清饮食、迷醒懈惰于为善之七克,克其心之罪根,植其心之德种,凡所施爱,纯是道心,道心既是天心,步步鞭策,着着近理,此之为学,又与吾儒闇然为己之旨脉脉同符”。朱幼文(2002:92)认为《七克》是一部宗教伦理著作,所讲述的道德内容是人与神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部分。庞迪我为迎合中国读者的口味,还将一些典故和传说,或者是佛教、儒教等方面的元素加入其中,但其宗旨仍然是宣扬天主之道。《本教外篇》(下卷)的内容基本上是翻译了《七克》的部分内容,但是,从题目的翻译上看,平田笃胤使用了训读的方式,对原文的标题进行了省略和替换。
《七克》(1986:715)原文题目如下:
伏傲第一凡十支,傲如狮猛。以谦伏之。作伏傲。平妬第二妬如涛起。以恕平。作平妬。解贪第三贪如握固。以惠解之。作解贪。熄忿第四忿如火炽。以忍熄之。作熄忿。塞饕第五饕如壑受。以节塞之。作塞饕。坊淫第六淫如水溢。以贞坊之。作坊淫。策怠第七怠如驽疲。以勤策之。作策怠。
从以上《七克》和《本教外篇》的题目可以看出,平田笃胤把《七克》标题中的第三和第四的顺序作了颠倒,内容随标题也作了调整。这种现象在引用或是翻译时较为常见,因为在不同时期,根据社会的发展,译者想要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另外,平田笃胤在第七条标题后添加了“本教玄妙论神教观义”字样,他是对基督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句话,还是觉得应把劝善修德的思想引进到国学并加以研究和利用等问题,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考证。
另外,日语译文中出现的标题顺序颠倒可以说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七宗罪的认识不同,即使题目顺序发生颠倒,对整体内容并无影响。
平田笃胤在翻译《七克》内容时,采用的是给汉语原文标注训点的直译方法,从平田笃胤的汉学修养来说,直接阅读汉语原文应该不存在任何困难,之所以采用给汉语原文标注训点的方法,笔者推测对于平田笃胤本人来说,除了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外,如果此书若能公开发行,方便更多的日本读者阅读。平田笃胤还对汉语原文中的一些表示基督教概念的术语进行了替换。
《七克》(1986:717)原文:
傲者过分之荣愿也。其端甚多。总统有四。以为善从己出。不归天主。一。知善从天主出。而因己功。二。伐有所实无。三。轻人自以为异于众人。四。自满。自用。自聘。自夸。好胜人。好异。好名。戏侮人。争斗不恭敬。不孝顺。饰罪。诈善。皆傲之属也。
平田笃胤将原文中的“天主”一词替换成“上帝”,而原文中的“上帝”则原封不动地引用下来。鉴于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上帝”也完全可以表示“至尊、至高无上”之意,另外,如果仅从以上这一段内容来看,它到底是在宣传基督教还是佛教,或者是儒教,大概谁都说不清楚。从中国文化中吸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在日本已经根深蒂固。
平田笃胤除了把原文中“天主”换成“上帝”以外,还译成了“天帝、天神、幽神”等词语,这样的译法在《本教外篇》(上卷)中也曾使用过。究其原因,可能是平田笃胤借助基督教教义来发展自己的“神道思想”,另外“天帝、天神、幽神”等词语比“天主”更接近自己的神学思想,这一点从平田笃胤于1812年完成的《灵能真柱》一书中可以得到佐证,即在宇宙支配构造中,三位一体表示的是“天之御中主神、高皇产灵神、神皇产灵尊”。
基督教术语的翻译
1.基督教术语的省略和置换
平田笃胤在引用《七克》原文时,对部分表示基督教概念的重要术语进行了省略,其结果也改变了基督教的概念。《七克》(1986:1403)写道:
开辟之时。天主既造成万物。乃造一男。名亚当。一女。名厄襪。为人类宗祖。
从《本教外篇》的译文中我们看到,如果平田笃胤将“亚当、厄襪”直接翻译出来,在当时日本禁止基督教传播的年代可以说是犯了大忌,因此,取而代之的是上帝创造了“一男一女”。
除此之外,平田笃胤还省略了《七克》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一些固有名词。例如:“亚利斯多、色搦加、寄理玛、泥哥老、法兰济、若汉、天主经、天主圣教、圣经、耶稣”等。在当时的日本,从中国传入到日本的有关基督教方面的书籍均被列入禁书,尤其是像“天主经、天主圣教、耶稣”等名词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
平田笃胤根据自己的需要,没有将《七克》的全部内容翻译出来。对原文中“天堂、地狱、轮回”等内容原封不动地译成了日语,但原文中描述世间的“苦从何来”等内容则没有翻译。
平田笃胤以摘录的形式,翻译了《七克》中约2万7千字左右的内容①。翻译的侧重点不同,表达的目的也不同。例如,《七克》(1986:1061)原文写道:
中西罢尔西国有大臣。甚富。仆役千人。国王罢异之。但王甚信神佛。此臣甚信天主。不相入也。王强之背天主礼敬神佛。不从。曰臣今日不忠天主。明日安能忠大王乎。
原文说到一个大臣信奉天主,国王让其放弃对天主的信仰,大臣不从,即使大臣最后被逼得妻离子散,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但平田笃胤却将原文译成了不管大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遵从上帝才是最重要的。从译文中可以看出,平田笃胤把自己对幽冥的信仰和来世观结合在了一起。
2.意译
平田笃胤在翻译《七克》时,除了替换原文中一部分基督教术语外,还对一部分原文的内容作了意译的处理。例如,《七克》(1986:809)写道:
馋人者。设坎以陷人。而屡自陷。一贤寓言曰。师子为百兽之王。一日病。百兽来问安。独狐未至。狼遂献谗言。大王病。我辈皆至。狐独否。诚可恨。狐狸适至。闻后言。便进问疾。师子大怒。问后至者何。狐狸曰。大王疾。百兽从来一问安于大王疾曷瘳。小狐则偏走求良方。顷得之。即来。何敢后。师子大喜。问用何药。曰。当用生剥狼皮。乘热盖大王体。立愈耳。师子便搏狼。如法用之。
平田笃胤将原文中“一贤寓言曰”的“一贤”省略,直接使用了“寓言曰”,同时还将原文中的“师子、百兽”分别意译成了“鳄、万鱼等栖息在水中的动物名称”。“鳄”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但没有把“鳄”称作“万鱼之王”②,把“鳄”称之为“万鱼之王”大概是平田笃胤本人的首创。除此之外,把原文中出现的动物“狼”和“狐狸”分别译成了“鲷”和“鱆”。也许是栖息在水中的动物更接近平田笃胤的日常生活。原文中的“设坎以陷人”被译成“设次以陷人”,意思难以理解,也许是平田笃胤的笔误,翻译的时候误将“坎”写成了“次”。
结 语
明末清初,在中国出版的有关基督教教义的书籍中,为了使中国读者能够理解基督教的内容,西方传教士在著述中使用佛教和儒教词汇的现象非常普遍,平田笃胤通过对《七克》的翻译,从儒教的学说“敬、义、仁、智、勇”扩展为符合神学观点的“仁—恕、智—虑、敬—谦、义—贞、勇—忠(劝)”,同时,平田笃胤在译文中除了更换明显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词汇外,同时又原封不动地将一些表示儒教伦理内涵的术语翻译出来,如“憎妬、愚痴、傲慢、贪淫、懈怠”等词汇。平田笃胤作为日本国学的大家,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推动和发展了日本国学,正如严民(2002:44-48)指出的十七、十八世纪日本国学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吸收了外来文化。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本教外篇》的内容都是从当时所谓的禁书中翻译过来的,鉴于当时日本国内的形势,在翻译方面,根据自己的需要,平田笃胤采用了直译、减译、意译、不译等方法,这也符合平田笃胤的救世观。因为平田笃胤认为今世的受难者,如果到了“神”那里,便可获得永生,可以说这是受到了基督教中关于救济的影响。《本教外篇》完成后不能公开出版,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能并无存在的价值。但是,后人发现了《本教外篇》后才知道,作为本居宣长的弟子和神学家的平田笃胤从外来文化中汲取的知识成为了他发展国学的动力之一。本文仅从《本教外篇》下卷的部分内容中探讨了基督教术语的翻译问题,今后将把《本教外篇》上卷的内容也纳入研究视野,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平田笃胤对汉语基督教书籍的翻译动机和方法。
注释:
①字数统计是从1986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发行的《天学初函》(全六册、金陵大学寄存罗马藏本)第二册《七克》的715页到1126页,每页十行,每行21字,约8万字左右。《本教外篇》(下卷)的字数统计从东京一致堂书店于1911年出版发行的《平田笃胤全集》的第47页至83页,每页750字,约2万7千字左右。
② 《日本书纪·神代下》:“是时、鳄鱼策之曰、「吾者八日以后、方致天孙于海宫。唯我王骏马、一寻鳄鱼。是当一日之内、必奉致焉。故今我归而、使彼出来。宜乘彼入海。入海之时、海中自有可怜小汀。随其汀而进者、必至我王之宫。宫门井上、当有汤津杜树。宜就其树上而居之。」言讫卽入海去矣。故、天孙随鳄所言留居、相待已八日矣。久之方有一寻鳄来。因乘而入海。毎遵前鳄之教。”
参考文献:
[1]庞迪我:《七克》,《天学初函》1986,第689-1124页。
[2]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严民:《17-18世纪中日儒学政治思想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4-48页。
[4]朱幼文:《析庞迪我的〈七克〉》,《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92-99页。
[5]宇治谷孟译:《日本书纪》,讲谈社文库,1988。
[6]沖野岩三郎:《平田笃胤とその时代》,厚生阁,1933。
[7]黑板胜美、国史大系编修会:《日本书纪》,吉川弘文馆,1979。
[8]子安宣邦:《平田笃胤的世界》,ぺりかん社,2001。
[9]坂本春吉:《平田笃胤的复古神道和基督教》,宗教印刷株式会社,1986。
[10]三木五百枝校订:《平田笃胤全集》,一致堂书店,1911。
[11]村冈典嗣:《增订日本思想史研究》,岩波书店,1975。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