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2024-06-12丁相军
丁相军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各学科教学的桥梁。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导致语文课堂乏味、单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了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要优化语文课堂体验,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分析性思考,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04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形态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以诗歌、散文为主,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然而,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教学需要采取细致入微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认识到它们的“原始价值”。考虑到四川地方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教师对本地语文教学和教育价值的探索至关重要。
1.原生形态
入选教科书的经典作品具有原始的文化价值,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内在价值,还要区分原创作品和改编作品。虽然有些文本保持其原始形式,但另一些文本则进行了改编。保留原始形式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和实践,从而加深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例如,古诗词可能会保留其生态魅力,而像《草船借箭》这样的改编作品则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改编之前先呈现其原始形式,以确保学生与真实的文化表达产生联系。
2.教学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不仅需要展示其本来面目,更需要有效的组织策划,凸显其教学价值。教学价值被定义为满足与学科相关的特定需求,超越了知识获取。而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知识、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教师要设计引人入胜的课程,帮助学生领悟我国古代文化知识,而且内化文化心理和精神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3.育人形态
传统文化一旦全面融入统一教材,就成为渗透到学生学习历程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认识传统文化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教育材料,需要全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认识问题。教师应以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具体联系的方式,生活化地呈现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技能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讨论传统节日的话题,讨论传统习俗及其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文化活动,培养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材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媒介。教师要在教材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因素,营造激发传統文化情感的环境,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自信地拥抱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文化特色融合不够深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特点不完全契合。通常,整合过程忽视了两者的独特特征,导致肤浅融合,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学生主体地位和认知能力的漠视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阻碍了整合的有效推进。
2.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普遍使用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渗透的时代,学生可能会形成一种偏好外国文化而不是本国文化的思想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而这种兴趣的缺失,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重大障碍。
3.融入过程流于形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往往存在不足。过度依赖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特别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强调背诵,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导致学生会背诵,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欣赏。
4.教师思想与能力存在提升的空间
就学校角度而言,学校不重视对小学语文教师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培训工作,培训没有针对性、衔接性和科学性。而从语文教师角度上说,教师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自身文化素养与意识的培养。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到语文课堂的融入工作仅限于教材,缺乏系统、全面的方法。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至关重要,其带来的意义超出了传统知识传播的范围。不仅盘活了语文课堂环境,而且对于塑造学生价值观、提升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丰富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主动融入成为活跃课堂活力的催化剂。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重知识轻意境的语文教学观念,为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借助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开始探索语言艺术的细微差别和内涵,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有形、生动的体验。这种转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吸引力且高效的学习环境。
2.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对小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将这些美德融入语文教学中,为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例如,在深入研究《游子吟》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有关孝道的讨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底蕴,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建立语文知识体系,提高文学素养。文学素养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技能,不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还需要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艺术敏感性,并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对于生活经历有限、语文基础尚在发展的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注入是一种变革的工具。这种融合通过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4.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民族传统价值观的保存提出了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让学生重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传统节日,还能内化中华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道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者。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播——它是丰富课堂、塑造价值观、提高文学素养、维护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措施。随着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多方面价值,传统文化的融合将成为中国小学教育持久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保民族文化遗产在子孙后代的心中继续蓬勃发展。
四、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当前的教育格局需要重新评估教学方法,以满足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无缝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1.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独有魅力
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汉字学习。汉字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特信息载体,其表达形式,兼具语音和语义特征。汉字拥有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特定汉字的历史发展,揭示笔画和结构中蕴藏的文化意义。这种历史探索不仅加深了语言理解,而且提供了塑造这些人物的文化背景的动态视角。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的内在魅力,为课堂注入传统文化色彩。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发展,教育工作者可以加深与这些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联系。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参与学习。
比如在介绍“金、木、水、火、土”这些汉字时,教师可以超越发音和表面意义,结合我国传统信仰和习俗,探索这些汉字的文化意义,学生可以从细节去理解,感受汉字独有的魅力。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汉字的魅力,教师可以将互动观察和探究融入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批判性地观察人物、提出问题并探索最早象形文字的起源,从而营造一个充满好奇心和发现的环境。这种互动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汉字的文化差异、历史演变和内涵的环境,教师确保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语言,还能对汉字每一笔的魅力产生深深的感悟与热爱。
2.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质量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过时的教学理念常常导致课堂乏味单调,具有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创造充满活力的教学情境,融入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有趣的叙述,将课堂变成一个引人入胜的空间,让学生轻松地沉浸在学习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充满了典故,教师可以策划和组织这些文化瑰宝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将这些故事融入课堂场景,教师不仅丰富了学习环境,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应深入研究,将文化内涵无缝融入教学情境。
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深入典故内涵,向学生强调运气的短暂性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且运用视觉或互动活动等教学工具,进一步丰富学习体验,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创设与传统文化内容无缝衔接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不仅能欣赏故事,还能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这种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欣赏中国文化,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促进积极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支持。
3.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小学教育中,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注入成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催化剂。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为教学方法注入活力。这种整合不仅仅是补充,而是成为教学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将中国传统的韵律美和音乐美无缝地融入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而且可以营造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
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精心安排朗读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语句的细微差别,调整节奏和情绪,引发学习的喜悦。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本理解,还促使学生将课文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培养深刻的情感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成果。
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和写作中
在语文教育的发展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阅读和写作中是一项任务。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基本语文技能的相互依赖性,而且要强调它们在促进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方面的共生关系,将教室打造为充满活力的探索与学习空间,让学生的文学探索与文化沉浸无缝地交织在一起。为了加强这种整合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超越传统的教学范式。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学生接触文本的催化剂,不仅将其作为静态实体,而且将其作为文化细微差别的动态表达。鼓励学生探索作者描绘的情感景观,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语言中嵌入的文化维度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游山西村》的教学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剖析文本时,他们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集体解读了叙事中微妙的文化复杂性。这种群体动力不仅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索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协作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和写作领域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都有裨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其语言表达技巧和洞察力。在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水平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中心地位,还要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是多方面的:通过培养汉字欣赏能力,坚持文化融合与语文学科特色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形式,革新阅读与写作模式,等等。另外,教师还需要提高文化素养,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技能。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能使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深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魏淑华《任务群式小学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以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亚太教育》2023年第10期。
[2] 彭建云《以情激趣,让现代与传统相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夏教师》2023年第11期。
[3] 康永红《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中国新通信》2023年第1期。
[4] 哀家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教育渗透——基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第6期。
[5] 杨洪鹏、赵志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策略——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现代教育》2020年第11期。
[6] 王云平《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汉字文化》201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