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箜篌演奏技法
2024-06-12冯紫煜
冯紫煜
摘 要:现代箜篌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试制成功后,广泛受到大众的欢迎,在国内外舞台得到一致好评。现代箜篌在形制上吸收借鉴了竖琴,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的特点,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民族乐队的空白。本文将通过箜篌独奏代表作品《湘妃竹》,对现代箜篌演奏法在作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笔者主要通过音色、韵味以及音响效果等几方面对现代箜篌演奏技法的运用进行归纳,其主要对特殊演奏技法进行总结,从而力图呈现出现代箜篌这一民族乐器的独特音韵美感及其艺术表达。
关键词:现代箜篌;演奏技法;《湘妃竹》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9-00-03
在中国音乐史上,关于箜篌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隋唐,在明清逐渐衰退,有关箜篌乐谱和演奏技法已消失殆尽。现代箜篌乐器新生后,2005年建立起了独有的教学体系,在前辈们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箜篌完整的演奏技法以及专业教材,但研究箜篌演奏技法的文献为数很少,为此笔者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箜篌独奏作品《湘妃竹》来浅析现代箜篌富有特色的演奏技法。从指法的运用、风格和韵味的体现、音色到音响效果等方面,体现出这一乐器的独特性,为初学者学习箜篌演奏提供参考。
一、现代箜篌基本演奏法
(一)现代箜篌演奏技法的创新
中国现代箜篌继承古代竖箜篌的擘弹法,于当今竖琴演奏艺术、造型结构、弦制张力等方面加以模仿、吸收和借鉴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特色,创新了一套完整的箜篌演奏技法。其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尾一侧靠在膝盖上,保持稳定不晃动,然后用左右两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亦可用右手弹弦,左手按弦的方式演奏[1]。1996年,崔君芝出版了《箜篌天地》一书,这本教材成为箜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箜篌大指演奏技法综合了法国、苏联竖琴学派的演奏方式,使其适用于箜篌立式共鸣箱振动的结构而形成。同时,演奏中每个手指都是同时上弦,不能分开单独上弦,因此要准确快速地找到琴弦位置。除了箜篌基本演奏法(拨弦、齐弹、分指等)外现代箜篌创始人崔君芝还创新了一系列特殊演奏技法,如轮音、挑音、抹音、茶音、锣音等。在乐曲《湘妃竹》中部分特殊演奏技法有所体现。
(二)和弦演奏在《湘妃竹》中的运用
和弦演奏是现代箜篌基本演奏法之一。和弦与分解和弦的演奏都要几个手指的音位同时上弦,做好准备。手指力度、速度要平均,演奏后,用腕子带动往下放松。和弦音演奏最重要的就是四个手指的力度要均匀,注重音色的统一,在不同音乐色彩和乐句中进行不同音色的选择与调整[2]。本文对箜篌代表作品《湘妃竹》(崔君芝作曲)进行分析,本曲囊括了大部分较全面的箜篌演奏技法。该乐曲以琵琶套曲《塞上》中《湘妃滴泪》的旋律为素材,加以发展,成为一首箜篌独奏曲。采用左手四分音符的泛音旋律线条与右手八分音符的和弦音的乐句交替演奏形成对比,演奏时右手入弦位置要较浅,手指用指尖位置發力,出弦速度稍快,产生泛音与实音两种不同音色交替演奏的虚实结合的层次感,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这一乐句演奏效果,体现出竹子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向大地展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进入再现部结束之前,右手采用和弦音旋律下行,左手叠加八度的演奏,用左右手快速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的方式,演奏时要注意右手和弦音与之前演奏技巧稍有不同,这里手指触弦较深,用手腕转动发力,力量集中在手掌心,每个和弦音演奏都要强劲有力,音色要较为厚实,表现结束前的高潮部分。
《湘妃竹》快板中左手分解和弦演奏用转手技术完成,演奏时需将手掌、小臂及胳膊肘放松,以保证手指连接时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演奏指法为4指→2指→1指→2指,3指→2指→1指→2指。左手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作伴奏声部与右手泛音旋律形成对比,演奏时应多用手腕转动带动手指的演奏,手指根部关节要放松,手掌与小臂呈自然的惯性状态摆动起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音色体现出较为浑厚的感觉。整个乐句营造出一种细密的竹林,不会被雪压倒,不会被风吹折的景象[3]。
(三)琶音演奏在《湘妃竹》中的运用
琶音演奏时按照和弦结构将左右手多个手指同时上弦,按照箭头指示方向依次快速离弦。向上级进的琶音由左手最低音开始向上过渡到右手最高音,向下级进的琶音由右手最高音开始向下过渡到左手最低音。进入《湘妃竹》副部主题后,左手伴奏织体旋律上行,配合右手八分音符琶音。演奏时注意右手出弦速度要快,整体手型表现出上扬的趋势,体现出一种跳跃感,音色较为透亮,体现出音乐的流动性。随后引入复调织体形式,右手反向琶音配合左手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演奏。演奏时要注意右手与左手分解和弦衔接的紧密性,体现出手指在琴上游走的形象。此处左右手交替演奏较频繁,乐句之间交接应过渡自然,在挥动中完成演奏。结束部开始由左手琶音与右手反向琶音的和弦进入,演奏琶音时要与后面的八分音符衔接紧密,气息连贯体现乐句的旋律性。该乐句演奏音色要较为柔和,音乐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体现出竹子犹如在阳光下迅速成长,走进竹林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翠绿色的景象。
现代箜篌为双排弦形制,音域横跨6.5个八度,双手可同时演奏相同音域的音,在弹奏过程中能够演绎多种音乐变化,具有更强大的音乐表达能力。在演奏和弦和琶音技法时,尤其要注意演奏的手形,手腕位置与小臂呈一条直线,大指直立朝上,其余演奏的三个手指往下与大指错开。在演奏低音区域时,音色较为厚重饱满,需注意肩膀放松,大臂的力量集中到手指尖发力,使共鸣箱充分振动;高音区域时手指的力度控制应更灵活敏感,随着演奏音区的提高,为保证手形规范,胳膊要尽量抬高与手腕保持一条直线,从而使演奏达到音色清脆透亮的效果。
二、《湘妃竹》中的特殊演奏技法
(一)揉压颤滑音
揉压颤滑音形成手法是右手在右侧琴弦弹奏,左手的2指3指同时在琴另一侧的同等音位上按压琴弦。演奏应注意左手的用力方法与力度大小,力量要来自肩部在手指尖发力,滑音在按压琴弦时注意控制肩膀及大臂的发力使滑音更准确,音色更清晰明亮。揉弦及颤音演奏时,左手要注意控制音高及按压琴弦的力度均匀,使音乐富有感染力。乐曲进入主部后,此乐段使用了大量的上下滑音、颤音和揉弦。第一小节的上下滑音后接颤音,演奏时左手要注意颤音颤动的平稳以及颤音时值,可模仿人声歌唱时的颤音。第三小节中几个连续的颤音可采用颤动频率快而密集的颤音方式,体现音乐抑扬顿挫的感觉。其后的颤音方法同前文,要随着右手旋律起伏而变化。此乐段音色较为圆润、细腻,体现音乐的抒情性。
尾声由滑音与琶音的相结合进入,旋律由主音D上滑到E,这时演奏要注意左手按压琴弦的力度,使上滑大二度准确,然后手指力量保持下滑到D音,不可直接松掉。其后在A音上轻轻按压琴弦产生颤音的效果,体现出箜篌的揉压颤滑音也能与其他弹拨乐器相同,有着丰富的民族韵味。倒数第二小节采用泛音滑音的技巧,音色表现更为空灵,体现了箜篌演奏技法的多样性。
(二)泛音技法
泛音演奏时用大拇指在弦的1/2、1/3、1/4处弹奏,用二指压住弦,同时上弦、离弦,手形成拳头,大拇指挺拔,这种手法演奏的泛音音量大,声音圆润。在乐曲的引子部分用右手倚音引出实音与泛音的交替演奏[4]。实音演奏时大拇指挺拔,其他三个手指往下伸。用手指肚的中间部分触弦摩擦发声。两种音效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虚实结合的音色特点,体现了这一乐器音色变化的丰富性,表达了竹子在风中摇曳的情景。
在主部第一小节中实音升F弹完后接着同音升F的轮音泛音,演奏时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衔接,用泛音承接相同的音,体现出了箜篌空灵的特色,使音乐表达得更为意境悠远。其后第二小节的四度轮音与泛音交替演奏,同样应注意两种音色交替演奏时的衔接性,应顺畅流利地完整演奏。第四小节的实音升F在音乐气息上承接前一小节一拍,其后紧接轮音泛音与高八度一个泛音的演奏,表现出音乐静谧悠扬、缓缓道来,好似有回声的音响效果,描绘一种在茂密的竹林里风轻轻吹过的画面。随后左手泛音与右手和弦的交替演奏,第一小节使用泛音进行旋律上行的演奏。演奏时要注意泛音音量,要饱满圆润,搭配右手和弦交相辉映,表现出箜篌双排弦的特色。演奏时和弦入弦要浅,发力位置靠近指尖部分,音乐要表现出灵动跳跃的感觉,达到实音与泛音交替演奏虚实结合的音效。
(三)摇指技法
在箜篌特殊演奏技法当中摇指分为两种,第一种悬腕拨片摇指是2指与大指共同握V形拨片手形较横一些;第二种悬腕指甲摇指是用右手3、4指(多用2指)的指甲部分触弦,大指靠在二指上放松。《湘妃竹》引子部分和再现部分都用了与古筝演奏相同的左手刮奏右手摇指的演奏方式。乐曲左手的刮奏部分作为伴奏织体,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音响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演奏时要注意摇指手形的规范性,应用手腕带动手指运动,转动幅度要小且速度要快,从而使旋律流畅,衔接自然,达到音色透亮清澈的效果,犹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情形。
(四)轮音技法
在箜篌轮音技法中,四指轮音即用左手或右手在一根弦上从4指→3指→2指→1指……多次的反复、快速弹奏。乐曲主部第二小节采用由倚音引出四指轮音的演奏方式,其后接左手同音泛音,表现了箜篌双排弦的演奏魅力。演奏时需注意右手手指入弦较浅速度稍快,四个手指的力度均匀,达到音色一致的效果。第四小节四指轮音演奏方法与第二小节同理。
现代箜篌的演奏技法是吸收和借鉴了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的特色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琵琶、古筝、古琴等,因此具有更好的音乐表现力。它的定弦普遍使用七声音阶七个转调踏板,在演奏过程中转调更为方便。这一转调装置的设计充分参考了西方竖琴的设计,但是箜篌琴弦的制作材料是钢丝缠尼龙,弦的发音比较敏感,更易于发挥各种音响技巧,因此在音色方面是区别于竖琴。现代箜篌的特殊演奏技法有揉压颤滑音、泛音(拇指泛音、二指泛音、揉压颤滑泛音、轮指泛音)、摇指(悬腕拨片摇指、悬腕指甲摇指)、轮音、挑音、抹音、茶音、勹音等[5]。其中,揉压颤滑音演奏更为注重对乐曲风格韵味的掌握。演奏中通过左手按压琴弦的力度大小、轻重缓急产生的音高变化、余音长短等,表现不同音乐的民族风格,体现出乐曲的委婉细腻、缠绵动人。在箜篌特殊演奏技法当中,泛音音色表现为更空灵优美,演奏时需注意琴弦的泛音点位置,把握好泛音演奏的手形、大指指尖与二指关节的距离、大指弹奏力度与二指关节按弦力度的平衡,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泛音的发音方式。箜篌的摇指技法多用来完成長线条旋律的演奏,在不同乐曲中较为广泛运用。悬腕指甲摇指因音量较小,多用于静谧悠远的乐段,如箜篌作品《楼兰》中就运用到了这一技法。悬腕拨片摇指音色透亮,具有穿透力,在《湘妃竹》乐曲开始时就有所体现。练习摇指需注意的是拨片与琴弦之间的角度,用腕子带动小臂前后摇摆形成惯性,演奏中随着音区的变化小臂也要随之移动。在这些演奏方法创新的基础上,规范的演奏方式有助于体现乐曲和乐器的特点,表现出箜篌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结束语
现代箜篌的演奏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艺术中发展形成的,最早在1999年崔君芝女士出版的《箜篌天地》一书中就囊括了一整套箜篌演奏法。其演奏手法以竖琴为基本,在手指触弦点、力度控制指法的运用、手腕运动、发音位置等方面区别于竖琴,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特色的揉压颤滑音韵味、摇指以及泛音等演奏技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箜篌演奏艺术。本文通过现代箜篌演奏技法在《湘妃竹》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其中基本演奏法和弦和琶音的演奏,根据手指的入弦深浅、力度大小、速度快慢等方式,在不同乐段所体现出的音响效果也不相同,表现了箜篌乐器音色的多样性。在特殊演奏技法当中,规范的手形演奏和力度的控制、手指运行方向和音色、音量的统一等,在演奏训练当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箜篌音乐的逐步发展,我们还需不断掌握扎实的传统音乐基础演奏技巧以及对音韵的把握,继承和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发挥现代箜篌的音乐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王雪.中国现代箜篌对古代箜篌的传承、借鉴与创新[D].中央音乐学院,2016.
[2]周珂.浅谈现代箜篌基础技法教学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文艺,2020(24):201-202.
[3]王艺燃.基于从箜篌艺术的文化特色分析其在我国的普及推广[J].黄河之声,2020(07):5.
[4]刘娇.浅析箜篌演奏技法在改编作品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9.
[5]李媛.崔君芝箜篌艺术观与教学体系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