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24-06-12王文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民

■王文英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性创新,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解决方案。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1]。在这一宏伟的战略框架下,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更为突出的地位。乡风文明建设,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乡村提供宜居的人文背景,构建有效的治理体系,为乡村生态宜居、乡村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探寻其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舒适的人文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倡导崇德向善、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的社会风尚,培育出一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文明生活方式。良好的乡风文明不仅反映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上。居民在这样的文明环境中,更容易形成环保的生活理念,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推动乡村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二)为乡村组织提供有效的治理体系

在乡风文明的引领下,乡村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形成一种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通过倡导公平正义、尊重个体权益的文明风尚,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的社会关系,形成稳定、和谐的治理网络。

(三)为乡村生活富裕提供持续的发展条件

借助于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工匠精神等传统文明,乡风文明能够激发乡村居民对于农村产业的热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使得乡村的产业发展更具生机。此外,乡风文明建设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富裕的理念,促使乡村居民在发展中更注重团结协作,形成互助共赢的社会网络。

(四)为产业兴旺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

倡导劳动光荣、诚信守法的价值观,乡风文明不仅能提升农民的职业道德水平,而且能培育农村居民的职业精神,有助于提高产业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更为有序高效的产业运营环境。通过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手工艺术等传统文明,乡风文明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对产业发展有益的文化共同体,能为产业兴旺提供一种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社会氛围。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封建迷信思想仍然存在

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地区仍然根深蒂固,鬼神之说、风水之迷以及重男轻女等观念在一些农民中仍然存在,给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不少农村居民深信鬼神和风水对各种重要事件产生影响,比如,在婚丧嫁娶期间,往往会请“风水先生”选取吉日吉时。此外,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农民中根深蒂固,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对男性成员的过分偏爱,导致性别平等的观念难以完全普及,影响到农村女性的全面发展[2]。智能手机、电脑等普及以及网络媒体的发展与运用,虽然拓宽了农民增加认知的渠道,但封建迷信活动也能在虚拟空间中传播,出现了远程算命、远程驱魔治病、远程看风水等现象。

(二)不良习俗影响难以改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增加,虽然改善了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但同时伴随着不良习俗的泛滥。一方面,部分农民在闲暇时间常常沉迷于赌博等消遣活动。农村一些老年人和闲置在家的中青年,在农闲时期沉浸在牌桌和麻将桌上,甚至在家中设置麻将馆和赌博机,这不仅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相应干预;另一方面,天价彩礼问题在农村地区日益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男青年婚嫁面临更大的压力,彩礼价格飙升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从最初的三五万一路上涨至几十万,使得农村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导致一些家庭因无法承受高昂的彩礼费用而陷入困境,甚至引发一些悲剧性的事件。

(三)社会治安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日益丰富多元,导致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频繁发生,为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农村中矛盾调节逐渐转向利益杠杆为主,利己主义思想抬头,使得经济纠纷、民事纠纷等不稳定因素增加,群体性事件如打架斗殴、扯皮上访等屡屡发生[3]。此外,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尤为显著,成为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赌博、偷盗、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正常进行的阻碍。

(四)优秀传统文化遭遇阻力

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之一是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而我国传统美德包括尊重老人、爱护孩子、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进步,农村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人口流动性增加,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改变,其人际关系和行为模式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导致了农村优秀传统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道德观念淡薄、离婚率上升、不赡养老人、打架斗殴、诚信观念淡化、集体意识缺失等现象在农村出现,传统道德文化主导地位受到挑战[4]。尤其是家庭观念的淡化,不仅在家庭层面带来了问题,也对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困境的原因

(一)乡风文明建设氛围不浓

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文化建设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发展迅猛,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经济压力增大,如何快速增加收入提升生活水平成为农民首要面对的问题。在经济压力面前,一些农民可能更加倾向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对乡村文明建设活动的态度冷漠,缺乏积极的主动性,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时间和实践相对较少,乡风文明建设氛围不浓。

(二)农村内部文化建设不足

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文化设施相对匮乏,缺乏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等场所,限制了居民接触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缺少这些基础设施,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影响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和文明观念的培养。此外,农村内部文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传统的文艺演出、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缺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使得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较难融入和享受文化,导致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农村基层组织作用不显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些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明显,部分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通常偏向关注经济建设工作,而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相关的制度、资金、人力保障未能及时安排部署[5]。一些地方虽然将乡风文明建设列入工作日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实质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安排部署,导致乡风文明建设与其他重点工作,如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脱节,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四)农村民众教育水平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普遍缺乏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大多数农民仅具有基础的文化素养,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上对于农民的再教育活动相对较少,即便有也主要集中在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而缺乏对农民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的深入教育。此外,目前农村教育主要通过张贴标语、设置宣传栏、讲座、培训等传统方式进行,与当今智能媒体,如网络、电视相比,在传播效果和教育效果上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滞后的教育形式很难真正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影响了他们的知识获取和观念更新,这也成为了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完善策略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经济的繁荣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能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在实施这一策略时,需要着眼于多个层面,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民创业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为农村提供更为稳固的经济基础。

第一,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农业从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经济支持。第二,要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技术培训、科技示范、信息传递等手段,向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收益。第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便利性。例如,修建农村道路,改善交通状况,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生产需水;推动农村能源设施的更新,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给。第四,要注重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市场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经济活动。通过开展农村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激发其创新潜能。鼓励农民参与产销合作社、电商平台等现代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农耕文明,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特点,量身定制相关活动,使之更好地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背景。如此一来,将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一,要积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中。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农民普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相关内容融入教育活动,使农民更好地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德规范[6]。第二,要发挥村规民约的重要作用,通过建设“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比活动,感化和影响农民,弘扬优秀公德典范。这些评选活动可以通过表彰先进个人和家庭,形成学习榜样、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第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促进文化传承。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重要场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故事传承、文化展览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农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四,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丰富的农业生产技艺、乡土风土人情等元素。要通过文化遗产的调查和收集,建立农耕文明的数据库,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传统建筑等进行保护,将这些传统技艺传承给后代,传承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经验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明确党委主体责任、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可以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果。

第一,要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建立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基层党委应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整体工作部署和年度考核体系,明确党委主要负责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直接责任,形成层级负责、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联系群众的作用,引领农村群众走向文明、守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推动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通过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提升他们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的基层干部。这些干部应当具备实际工作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面临的问题,确保基层宣传教育、矛盾化解、凝聚人心等工作的顺利开展[7]。第三,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应当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使党员更好地融入群众中,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四)重视农村民众思想道德教育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农村民众思想道德教育是培育文明乡村社会的重要策略。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从而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专业宣讲队伍,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方式应当贴近农村、符合农村实际,通过宣传队伍深入农村,使党的理论政策进入寻常百姓家,倡导“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氛围,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感[8]。第二,要丰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根据农村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依托新形势下的宣传媒介,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科普教育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第三,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积极组织文化活动。通过组织读书日、集中观影、体育竞赛等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激发他们对文明农村建设的热情。同时,可以利用文艺作品、影视剧等方式,传播正能量,引导农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关系到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困境,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清晰今后的发展目标方向,而且能看到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制定完善策略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注重农村民众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乡村社会,推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乡风
漫说文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