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思考
2024-06-12刘硕
刘 硕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1
2023 年9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有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集团、大庆油田、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第一汽车集团等,它们不仅奠定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如雷锋、王进喜、孟泰等。“这里曾矗立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这样的精神高地,其中所蕴含的信念力量、大爱胸怀、忘我精神、进取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1]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需要立足本地区,深入发掘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对于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深刻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契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有利于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是东北历史文化发展的具象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理论课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大型国企的企业文化发展史以及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劳动精神,这些都为思政课教学增加了丰厚的底蕴,增强了思政课的历史厚度[2]。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中融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深度。深入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深厚底蕴,以其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理论课内容,通过在思政教育基地参观红色故事、劳模人物等实践形式拓展内容广度。思政课程肩负着文化赓续弘扬的现实使命,其自身的守正创新需要内在契合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系统深入研究,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学科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这些兼具历史思维和理论研究能力及专业知识储备的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强大的师资后备力量,能够发展成为一批高质量专业队伍,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顺应新时代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必然选择。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十年来,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从“嫦娥”探索月球到“祝融”勇往火星,从“北斗”导航系统链接世界到“奋斗者”深入海底,从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象征自由飞翔……这些令人瞩目的重大科技工程、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每一位科技工作者、普通劳动者们一丝不苟、开拓创新的实干[3]。他们日夜奋战、砥砺前行的身影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者们的典范,同时也是一代代劳动者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些努力使得我国从一个工业水平较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
从发展内涵和教育目标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蕴含的文化精神和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扭转重规模轻质量、重技能轻思想、重短期轻长期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传承技术技能,并弘扬劳动精神。思政课作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精神融入其中,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国家人才战略、提升思政课程学科发展力和育人感染力,更是传承文化、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4]。
(三)符合思政课建设要求,有利于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追求全面发展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个别教师业务能力差,只会照本宣科,无法深入拓展思政理论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呈现好的教学效果。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教育部针对思政课程建设下发多个文件,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对思政课程建设提出要求。
为了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我们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资源为主线,积极探索与思政课改革目标相契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们深入挖掘思政课中能够体现老一辈工人建设者精神的理论基础,并将与学生自身专业和所在学校相关的优秀案例融入教学中。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00 后的高职学生正值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然而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不强、个人规划不清、缺乏努力向上的动力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中蕴含强大而积极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内在动力,能够引导他们提升个人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发展大我之中,将个人理想与伟大中国梦相结合,使自己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困境
(一)课程内容供给陈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都能广泛运用一些课程资源,如红色文化资源、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等,这些课程资源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中的人物故事、发展历程案例。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案例选取是陈旧、缺乏新意的,这些案例不仅会出现在思政课堂上,在其他课程中也会出现,加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灌输轻分析,容易使学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形成刻板印象,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选取案例时只选取一个案例中最著名的部分,缺乏对案例因果关系、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分析,造成在授课过程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选取过于单一[5]。有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运用过热,有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被边缘化,这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并且对某些案例形成不够全面、不够立体、不够深入的认识,从而削弱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中发挥的重要价值。我们收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案例时,需要紧跟国家发展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尽量选取与高职学生联系紧密,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具有良好价值导向的案例。
(二)教学平台建设缺乏,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教学形式单一
虽然辽宁省内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应当将我省、东北地区特有的一些历史文化资源广泛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中,但是在实际思政课程建设中,鲜有从“顶层设计”角度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系统性[5]。教师在运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方面,对精神类、信息类文化资源运用较多,物质类的文化资源运用较少。具体表现为缺乏系统化教学设计,没有真正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职业教育的精神、劳动教育的内涵等相结合并进行整体设计,在课堂上只是播放一些案例视频、人物故事、红色读本进行教学设计、问题讨论等,缺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纪念馆、博物馆,跟随模范人物进行公益活动,走进老工业基地等实践活动。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平台建设缺乏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合力统筹建设,缺乏运用现代化自媒体信息技术。因此缺乏系统化、立体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平台建设,自然导致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学生也难有获得感。
(三)教师受自身水平局限,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教学难以深入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离不开对优秀地方文化有创新研究能力的专业化师资团队。“教师了解掌握地方自然与人文知识有助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主流文化与学生已有经验的无缝对接。”[6]思政课教师从决定使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到对文化资源的筛选再到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每一个过程都对思政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要求。目前思政课教师绝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具有深厚的思政理论知识,但缺乏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知识和一些传统工业专业技能。思政课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深入,且自身的能力有限,就很难深入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行业相关经验,站在讲台上只会照本宣科,只会生硬地套用案例灌输书本知识,根本不能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校内学科交叉研究力度不够,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教师缺乏协同性发展,缺少针对思政教师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专业培训机制。这些导致思政课教师在运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时能力不足,容易出现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创新、教学内容不够深入、逻辑不够贯通等问题。
(四)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教学实效性弱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笔者在访谈和教学实践的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是有兴趣的,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听取教师讲授老工业基地文化知识,但是在课后却很少会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来拓展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案例大多是教师收集、整理的资料,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们认为这部分内容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并非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在以后的政治相关考试中很少能有相关的考点,因此,对待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会降低。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通过启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教学案例,但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7]。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者,这是提升高职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当务之急。受场地、时间、环境等限制,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学生思政实践教学过程有些困难,思政教师只能选择一些程式性的、套路性的、浅显性的案例融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中,难以发挥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制约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需要各方加强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进行统筹兼顾的安排,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探索,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精选教学案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精准而有针对性地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中的案例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自己所教专业的特点进行操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相关的资料和优秀案例,并深入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明确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主线[8]。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特点、时代价值等巧妙地融入思政理论课程的各个专题内容中。其次,教师需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化提炼,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提炼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中最具特色和传承价值及教育意义的文化精神、红色故事、先进人物、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等内容,进一步发掘它们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并形成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同时,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特色的实践项目。再次,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形成一些特色的实践项目。例如,鞍钢成立于1948 年12 月,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鞍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 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参观鞍钢纪念馆,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了解到“鞍钢”“鞍山(市)”的成长和发展历史,还能看到以雷锋、郭明义、孟泰等为代表享誉全国的先进典型代表人物的事迹,这些先进典型不仅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以鞍钢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坚持传承、不断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内涵,成为激励和引领青年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该案例可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展示鞍钢人的奋斗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对国家工业建设的贡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精髓。
(二)推进“课堂革命”,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格局中的核心角色,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传统课堂教学经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要想改变教学过程中主体失衡的现状,必须要推进“课堂革命”[9],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注重情境创设。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蕴含的精、气、神融入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故事分享、角色扮演体验、案例解读等方式,创建出极富感染力的文化教育“实境课堂”,在阐释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时,辅之以研讨互动法、情境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同时搭建第二课堂、网络课堂及实践课堂等教学平台,不断拓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程可以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研读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艺术作品赏析、备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行思政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吸引高职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渗透到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化他们对文化精神的理解,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强化资源整合,丰富教学资源体系
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VR 情景体验等数字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思政课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整理网络资源并不断丰富教学载体,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建设相结合,充分借力融媒体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路径,增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开辟专门的介绍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历史发展、英模人物、东北特色文化文创产品等专题板块,将收集的实物类资源以图片、视频讲解的形式记录于网络平台上。二是借助于自媒体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中,打造移动课堂、智慧课堂、虚拟课堂等现代化教学课堂,活跃教学氛围[10],积极探索网络纪念馆、虚拟场景再现等新兴实践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实践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三是学校需要加强不同学院之间的学习交流,不同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学习,互相分享各个学院、各个教师所掌握的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相关的资源,互通有无,强化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标准落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体系不够灵活,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有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也需要考核评价的改革创新。如在期末成绩考核评价时可以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设置一个合理比例,综合给出期末成绩。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了解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小组互评可以增强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评价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情况,考试只占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体现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考核评价理念,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离不开高职院校自身的制度建设,只有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将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课教学融合,完善师资队伍培训提升机制,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激励机制等。学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特色文化资源,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系统化规范化的保障制度,促进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常态化和高效化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