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视阈下安徽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4-06-11艾明旭

名家名作 2024年8期
关键词:安徽文化遗产舞蹈

艾明旭

[摘 要] 非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独有的气质和精神。安徽传统舞蹈以非遗文化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展现出舞蹈艺术的可传承面和底蕴所在。以我国非遗文化为前提,总结分析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结合非遗数据化和文化现代化传承与发展探寻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動非遗活态传承、动态保护、互联网化创新的全新发展。

[关 键 词] 非遗文化;安徽传统舞蹈;数字化;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非遗文化视阈下安徽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号:2022AH050159)。

一、非遗文化视阈下的安徽传统舞蹈概况

(一)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数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独特价值的文化现象与表达方式,它的保护与传承意味着一种无形且活态的文化资源的延续、拓展。而非遗舞蹈艺术以舞蹈技巧、动作为主要艺术形态,体现着民间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安徽作为同时拥有徽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淮河文化的省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技艺和非遗文化,安徽非遗传统舞蹈更是其中独树一帜的一类。据统计,历史上流传于安徽的非遗传统舞蹈有两百多种,至今仍在民间传播、演出的有近百种。①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总则中的申遗规定以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网站数据可知,现今已获批认可的安徽省非遗传统舞蹈共有69项,其中包括国家级10项、省级59项。

1.国家级安徽非遗传统舞蹈数量

据统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自第一批公布到现今的安徽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共计10项。2006年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安徽省传统舞蹈有3项,均属花鼓灯舞种;2008年的第二批非遗项目名录中安徽省传统舞蹈有傩舞(祁门傩舞)、灯舞(东至花灯舞)以及火老虎3项;2011年有1项灯舞(无为鱼灯);2014年有2项,分别是龙舞(手龙舞)、傩舞(跳五猖);2021年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有1项龙舞(徽州板凳龙)。

2.安徽省省级非遗传统舞蹈数量

2007年安徽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民间舞蹈类共11项;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舞蹈类共16项;第三批有9项;第四批有1项;第五批有17项;第六批有5项。自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公布至今,传统舞蹈类的安徽非遗项目共59项。

(二)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分布情况

就安徽省的地形分布及人文发展现状来看,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地区大部分沿着淮河与长江,以淮河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发展为主,分布较为集中;与此同时,超过半数集中活跃在各市的县城里,文化环境淳厚、人文风情朴实。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类半数分布在皖南地区、半数分布在皖北地区。比如安徽最著名、传播范围最广的花鼓灯,其主来源地是皖北地区的蚌埠市和皖南地区的淮南凤台县;在阜阳市颍上县和滁州凤阳县也设有花鼓灯艺术团来培养舞蹈演员、承接演出,进行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安徽省级非遗传统舞蹈则大部分分布在皖南地区,有不到半数在皖北地区活跃,剩余小部分在皖中地区传播发展。细数这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传统舞蹈类的申报地区主要是皖南地区包括宣城、安庆、黄山等和皖北地区包括阜阳、蚌埠、亳州、宿州等,从第二批往后的皖中地区淮南、滁州等也出现了部分传统舞蹈成功申报。还有的非遗项目(例如花鼓灯、莲湘舞、肘阁抬阁等)以相同的表演形式分布在安徽省内的不同地区,虽名称一致,但表演道具、人数、音乐、动作技巧等方面却有着各自的特色,充分展现出安徽非遗传统舞蹈存在多种样式、多种表演内容以及多种复杂的表演形式的特点。

二、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及策略

(一)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发展现状

首先,安徽非遗传统舞蹈利用数字化形式传承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网站搜索”。安徽各市、镇流传的非遗传统舞蹈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及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可以直接搜索具体名称查阅相关信息;同时在各市级文化馆及各区、镇文化交流网站上也可以搜索到更确切的传承人信息以及演出视频、表演时间,这些都是数字化知识库处理整合的信息。

其次,近些年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拍摄与宣传也受到大众的关注。2023年《秀我中国》国际传播栏目推出《新时代中国乡村志》系列第二集《羌绣出山记》就将羌绣的诸多样式通过数字化加工处理变成动画版羌绣展示,羌绣的独特造型和色彩也利用三维建模的形式完整展示给观众。2023年下半年河北、广东、福建等地的非遗舞蹈纪录片也逐渐映入观众眼中,纪录片中的数字化处理也让非遗文化所具备的特色更加鲜明、有层次。2024年春节之际,安徽省文旅局组织各市文化馆合力举办新春非遗云展播,将各类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服装、道具、动作等都逐一在屏幕上立体展示出来供观众学习、参观,与此同时针对我省著名的非遗传统舞蹈凤台花鼓灯也设置了完整的传承人数字信息保护链,这样可以更加直观贴切地感受到花鼓灯的薪火赓续之路,凸显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精彩绝伦。

除此之外,安徽非遗传统舞蹈还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原有的传统舞蹈语言基础上创新表演风格和表演动作,针对当代人审美倾向和思想特点添加了时新的音乐伴奏让传统舞蹈“时尚”起来。安徽省级非遗莲湘舞与安庆非遗传统舞蹈罗汉除柳在202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上就利用投影技术将道具虚拟地立在舞台中央,打造科技感满满的舞台,罗汉除柳也在表演技巧上加入了现代化技术,从而编创出许多高难度技巧,演员们的动作干净利落、整齐划一,酷似“机器人”。

(二)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发展策略

1.建构安徽非遗舞蹈数据库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安徽非遗传统舞蹈传播的各类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运用数字化影像,打破原先单一的言传身教形式,拓宽地方舞蹈的传播方式,让更多对此感兴趣的人随时随地能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各种智能工具上观看、模仿、学习,想要了解哪个剧目,就能通过搜索关键词在数字资源库中任意查找。当然,数字资源库的健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保證资源种类的完整性和广泛性,运用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实现非遗舞蹈数据的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管理,并且数字化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南县地花鼓数据,了解和掌握相关非遗项目、传承人等监测评价情况,建立文化数据监测体系。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数字化传播的政策体系,根据现在人们对精神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相关部门应完善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网络手段,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优化非遗舞蹈数字化推广平台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实现与参观者的现场互动体验,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的兴趣,让这一非遗舞蹈转化为情境化、可视化的数字文化形态,使之得到广泛的宣传和弘扬,优化其传播渠道,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

2.推动安徽非遗舞蹈数字化产业链的发展

在科技潮流影响的大背景下,利用数字化的开发保护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多样化,努力探索出发展非遗舞蹈的数字化产业链,带动其广泛传播。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将演出团队的信息录入相应的系统,人们如果有需要可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联系花鼓演出团队,其中设置了预约人的地址、电话以及观赏时长,并配有演出方的演出小样可供预约方选择哪一支队伍来演出,演出团队在系统中看到预约信息可自行接单,接单后预约方可实时看到演出队伍的距离。这样的方式能促进非遗舞蹈在地方上的流动,增加在大众视野中出现的机会,同时还能形成新的数字产业,既能促进非遗传统舞蹈传播,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当地可以开发数字化旅游项目,以非遗舞蹈作为一大引流特色,在旅游区设立数字化展厅,设备全部实现数字化。游客在展厅内可由数字化机器人带领参观,厅内运用数字影音的设备,游客感受安徽地方的历史,领略湖乡文化,尝试VR技术,戴上设备后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舞蹈的魅力,增强体验感,从而激发对非遗舞蹈的兴趣。展厅内还设有舞蹈文创小人的DIY区域,游客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自制出喜欢的表演角色文创产品。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程度,提高非遗舞蹈的知名度,有利于带动安徽地区旅游项目的开发,促使安徽数字化产业链的逐步形成。

三、安徽非遗传统舞蹈的数字化发展意义

(一)多角度弘扬中华文化和时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传统非遗口传身授的传播手段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使得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技术组成映入人们眼帘。在非遗传统舞蹈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对非遗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尤为关键,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以不同的视角审视和助力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特色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坚强蓬勃的力量。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相互之间的联系,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思想和道德根基。没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灵魂、失去方向。中国人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团结友爱共同发展,与其独有的精神追求和特制、脉络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相结合,把中华审美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非遗舞蹈有着丰富而优良的传统,它能使人们在歌舞表演、娱乐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放松和锻炼。其仍然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感情价值,最直观的感觉,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对人生的乐观、对人生的积极、勤劳、自信、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情的地方风情性格。让人们在体验新时代最原始、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也能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具有原始、简单和纯粹的舞蹈艺术精神,民间许多优秀舞蹈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本原因是这些民间舞蹈艺术本身具有宝贵和永恒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在和未来大有裨益,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每个人都是全社会非物质遗产形象代言人的良好工作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每个人的文化自信。

(二)促进安徽非遗的普及性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教育价值,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将安徽非遗传统舞蹈与数字化相结合,可以为不同地区的学校艺术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模式,以这种方式促进民俗舞蹈文化传承的同时,还能够丰富教育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俗舞蹈的兴趣爱好,加强学校的德育建设,从而使当地的教育水平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使人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不同区域和不同民俗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自信。这一发展策略能够提高全民艺术文化素养,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条件,也能够把握时代社会的需求,为保护非遗文化做出努力,为非遗传统舞蹈的振兴贡献力量,实现它的传承价值。此外,对这种非遗舞蹈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也可以提供宝贵的非遗数字资源,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文化,充分延续历史文脉,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结束语

非遗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以及自然、人文环境里会展现出独树一帜的文化风采。而安徽非遗传统舞蹈作为我国非遗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凸显着地方文化的特性以及非遗具备的厚重感与亲民度,与此同时也将舞蹈抒情达意的根本目的和强身健体的文化功用体现出来,多方面释放自身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的意义所在。

安徽非遗传统舞蹈依据自身的艺术特征以及不可替代的发展历程引起了许多地方非遗保护机构的关注与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政策以及经济补贴措施来推动其传承和保护,延续它的发展创新之路。未来在新兴信息技术手段高度发达以及网络发展飞跃前进的背景下,具备传统性、风格性、民族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安徽非遗传统舞蹈也将融合新的时代背景以及高效、成熟的发展创新平台走宽自身道路,拓宽传播广度,同样也舞宽属于非遗传统舞蹈的表演之路,让扎根在人民生活之中、成长于百姓审美文化之中的非遗传统舞蹈永不凋谢。

参考文献:

[1]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2]王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践路径研究[J].大舞台,2023(5):59-63.

[3]李小芳.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J].旅游纵览,2022(9):115-117,122.

[4]李江敏,赵青青,陈静.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20(12):191-198.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注释: ①罗燕清:《新媒体时代下非遗舞蹈传承的路径研究》,《艺术大观》2021年第18期,第100-101页。

猜你喜欢

安徽文化遗产舞蹈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