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戏剧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路径

2024-06-11李雪年

名家名作 2024年8期
关键词:白字海陆丰海丰

李雪年

[摘 要] 采用文献阅读法对西秦戏进行初步了解;运用访谈调查法前往海丰西秦戏剧团,对西秦戏演员进行访谈,了解西秦戏的发展现状;运用实地观察法,前往海丰西秦戏剧团的参演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西秦戏的表演形式;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西秦戏的喜爱程度;通过会议调研法总结出导致西秦戏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综合一系列研究方法,重点探讨西秦戏的未来发展模式,为解决目前西秦戏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助力西秦戏未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中。

[关 键 词] 西秦戏;活态传承;发展;乡村振兴

以提振乡愁之韵、活化文脉之源为宗旨,本研究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探究西秦戏这一戏剧艺术形态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活力与生机。自明清遍布华夏南土的西秦戏,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称颂。

新媒体风潮兴起,传统文化的火种应如何在变革中传递?探究西秦戏之存续与创新,是此研究之核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虽赋予其荣耀,但在实践中培养继承者、提升辨识度乃至构建现代表演生态依然任重而道远。国外基本没有相关研究,国内专门研究海丰西秦戏发展的也少之又少。

一、研究意义

海丰地区的西秦戏作为当地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复兴的核心。这一地标性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凝聚了地方民众的情感和记忆。遗憾的是,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海丰县西秦戏的发展陷入困境:现存剧团屈指可数,从业人员寥寥无几,传统剧目及其特色性的表演元素如打头、打击乐、曲牌、道具等正逐渐走向边缘。因此,我们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救护与保护,以防止这一文化瑰宝的消失。[1]

(一)打破刻板印象,助推家乡发展

位于广东省粤东沿海的海陆丰,地域上既融入珠江三角洲的广府韵味,又毗邻韩江三角洲的潮汕文化,还紧靠客家风情之地。这里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所在,既是三大方言群的汇集之地,也是不同次文化区的交汇点。海陆丰素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尤其在传统戏曲领域里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海陆丰,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及陆丰皮影戏等戏曲剧种传承至今,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被视作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象征。[2]除此之外,海陆丰还珍藏着骑竹马、唱南曲的传统小戏——竹马戏,以及源于戏曲伴奏的海陆丰吹打乐。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地区文化活跃性的体现。提起海陆丰,部分人忽略它蕴藏丰富传统艺术宝藏的一面。这一刻板印象不利于该地区的长远发展,这一现象亟待改变。

(二)焕发戏曲活力,助力西秦戏发展

西秦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留存着古老剧种西秦腔艺术。海丰县作为这一剧种的传承地,如今面临着文化的断层:登记团体寥寥无几,曾经辉煌的剧目、充满民族风情的乐章、与众不同的打击乐器及舞台道具正逐渐隐入尘幕之后。 探寻西秦戏发展路径、把好西秦戏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脉搏刻不容缓。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西秦戏的前身今况

目前,海陆丰地区包括三个剧种在内的戏班不少于200个。然而,大部分是正字戏班和白字戏班,西秦戏班实际上只剩下两班。其中,海丰县西秦剧团是唯一的国家编制的专业剧团。该团的前身是庆寿年班,1956 年改名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后来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与白字戏剧团合并为海丰县剧团。1979 年,海丰县剧团撤销,重新组建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目前,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有人员四十多人,现任团长吕维平。剧团分设财务、服装、音乐、舞美等部门,每年演出有两百多场。2006 年,西秦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国家首批非遗剧种之一,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12 年3 月 20 日,该剧团的新编历史剧《留取丹心照汗青》继2011年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 7 个大奖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播出全剧,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古老西秦戏的独特韵味。[3]

近几年,西秦戏的演出场次锐减,剧团不仅开始注重向年轻人宣传西秦戏,开展了“广东省戏曲进校园——西秦戏走进汕尾市职业技术学校”活动,而且还挑选了20名学生去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进行培养,以传承西秦戏。

虽然现在的西秦戏似乎又恢复了百余年前先辈们的生存方式——走村串镇、穿州过省,但是在繁忙的背后,剧团没有时间进行艺术探讨和创新。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西秦戏的音乐唱腔和剧目、表演手法缺乏整理和继承。若不尽早开始进行抢救性资料收集,一旦老艺人过世,西秦戏将一步步分崩离析。西秦戏演员的培养时间长达八年,招收新演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且剧团的待遇不高,留住培养出的人才也是很难的,因此西秦戏的人才危机是全面性的、整体性的。

2.问题与原因分析

(1)语言问题

从语言方面来说,大多数观众对西秦戏有着严重的语言障碍。由于历史原因,西秦戏用的是当地方言,这就导致现在的海丰人民听着半懂不懂。在传播出去的过程中,外来观众陷入了完全听不懂、看不明白的困境,传播路径严重受阻,观众对西秦戏的兴趣逐渐下降,使西秦戏的发展严重受阻。[4]

(2)地域问题

海丰地处莲花山脉东南麓,东、北、西三面群山环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莲花山、银瓶山等23座,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和分水岭。水系因受到地势影响,形成三面封闭集水系统,地理形态绵长而又隐秘,加之水脉纵横交错的独特格局,海丰县既未與东侧韩江流域的潮汕平原交融,也未与西侧东江河畔的珠三角平原紧密相连,因而演化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地理实体。

(3)其他剧种影响

在海丰地区,除了西秦戏外,还有白字戏和正字戏。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西秦戏所演绎的内容大多数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的人难以理解。白字戏、正字戏用当地的方言,更加本土化,因而更容易被当地的人们接受。[3]同时,西秦戏唱腔较难,而白字戏、正字戏更容易传唱,更加吸引听众。这导致海丰地区白字戏、正字戏受众更加广泛,使西秦戏发展受阻。

(4)人才培养问题

一方面是学徒少。相较于海丰的白字戏与正字戏,西秦戏在语言方面更难以理解,100个人里学西秦戏的可能只有3个。另一方面是西秦戏的腔调、韵味与语言只能由专业的老师指导才能掌握,这使人才难以培养,使西秦戏在海丰地区的生存空间受限。

(二)研究方法

在探讨西秦戏文化传承的学术研究中,本人采用了多维度的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涵盖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以及新媒体平台上关于西秦戏的报道,深入挖掘该文化艺术形式的历史沿革与现代变迁。其次,实施精准访谈,对话西秦戏大师及活跃在舞台前沿的表演艺术家,力求从源头理解文化内涵与传播动态。再次,通过会议调研,参与西秦戏戏曲文化传承中心的专题研讨及下乡交流活动,近距离观察文化实践的社会反响。从次,采取现场考察的手段,深入汕尾市的海丰县与林埠村,直接体验西秦戏在民间的生动韵味。最后,设计问卷,广泛收集西秦戏观众及民众的反馈,旨在全面捕捉西秦戏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三、研究成效

在当今新科技革命的大潮中,西秦戏面临被遗忘、大众听不懂、本土化宣传力度薄弱、人才培养有待提高、剧团受地方经济因素制约等问题,发展状况愈发不景气。

(一)语言和宣传方面的解决措施

1.字幕加以辅助

字幕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呈现手段,更是情感与智慧的载体。其表达之方式远非单纯文字的展示所能囊括,它需在戏剧的脉络中精妙融合,与舞台演员塑造的角色息息相通。在每一次角色情感波动与音乐旋律交织的瞬间,字幕以其独有的情感色彩与节奏感丰富戏曲的内涵,让每一条字幕都成为戏剧传递情感的桥梁。比如在剧情高潮唱腔快跃、急板的节奏板式中,演员的唱词输出和字幕同步时,还要保证观众清晰地看清字幕,保证观众在听觉享受过程中能感受到唱词紧张慢放的方式;反之,如果是低潮或者是缓慢的情景下,就得根据特定的环境进行相得益彰的配合。只有在这样合理、合章、合情的配合下才能很好地将舞台剧表现出来。在表演西秦戏的时候,用字幕加以辅助,让观众可以了解戏曲的故事情节,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

2.表演语言创新变革

语言的沟通和理解是西秦戏发展最大的障碍,戏曲加入普通话改良后,曲风曲调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要致力于将戏曲准确地翻译出来的基础上,将对曲风曲调的影响降到最小。[5]如果能在普通话和海丰话中间找一个平衡点,就能在观众都听得懂的基础上让西秦戏得以传承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

为确保西秦戏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应聚焦多元化的创新传播策略。要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矩阵,借力当下融媒体环境的深厚影响力,实施精准而有针对性的内容推广。例如,可以将西秦戏的复杂剧情按主题内容细化、分章节推介,以适应抖音和快手等平台上用户喜爱的简洁、直观、迅捷的信息接收方式,让西秦戏在日常浏览中悄然走进他们的心灵。

同时,通过举办直播讲堂,邀请资深专家传授地方官话基础知识,不仅能提高戏曲的可接近性,还能增强互动性和教育性。结合这一系列线上措施,并辅以线下体验活动,如实地观摩等,我们能够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的潜力,使西秦戏的魅力在当代社会真正展现出来,由此达成文化传承的重要目标。

(二)本土化方面的解决措施

1. 融合当地民俗文化

将当地特有文化融入西秦戏中,可以提高观众对西秦戏的亲切感。让当地观众在观看西秦戏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秦戏表演特色。

2.适当融入当地方言

虽然西秦戏演唱官话具有特色,但是合理地加入一些方言能够使观众的共鸣感更强,毕竟戏剧最重要的还是要能听得懂,适当地加入方言有利于西秦戏的本土化发展。

3.吸收本土其他剧种经验

当地的正字戏、白字戏发展情况良好,作为本土剧种,它们在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可以加快西秦戏本土化进程。

(三)地域方面的解决措施

1.以打造本地品牌为立足点

保持西秦戏地域性特色,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保留原汁原味,创作出高品位的本土化剧目。立足服务海丰,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挖掘西秦戏优秀传统剧目,打造海丰戏曲文化品牌。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首先需要克服封闭心态。无论是西方戏剧还是我国其他的戏曲剧种,我们都要采取开放的态度。此外,西秦戏艺术要以创新的姿态拥抱全球舞台,艺术家与表演者须实施互联网与实体场域双维策略,主动挖掘推广契机。其次摆脱思想束缚。西秦戏应通过多元化的媒介渠道积极传播,扩大其文化辐射力,开疆拓土,赢得更辽阔的未来天地。

(四)人才方面的解决措施

1. 提高西秦戏的知名度

要想引入人才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西秦戏,可通过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宣传西秦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对西秦戏文化感兴趣,自愿加入传承西秦戏文化的队伍。

2.重视演员的生存发展

在政府层面,需要加大对戏曲行业的支持,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戏曲行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与接触西秦戏。在市场方面,戏曲演员可以适应市场需求,采用多种表演方式并注重创新,使戏曲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创新发展。目前,很多戏曲演员通过线上直播等渠道展示技艺和表演,这也是一种新的表演方式,有利于推广戏曲艺术。在人才方面,通过提高西秦戏演员的待遇,为非遗传承人谋福利,提高西秦戏演员的社会地位,进而提高人们学习西秦戏、传承西秦戏的意愿。

四、总结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学、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戏曲剧本往往以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为蓝本,通过演绎故事、塑造人物,传达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戏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探讨戏曲文化传承的意义对于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西秦戏受语言、地域等条件约束,其传播与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我们除了要保护与宣传西秦戏文化,更应推动其与社会共发展,例如结合新媒体、新技术、新形式为西秦戏赋予新的生命力,让西秦戏活起来。同时,传承戏曲文化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下,戏曲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參考文献:

[1]蔡文晖. 传承创新发展稀有剧种[N]. 汕尾日报,2007-09-11(001).

[2]孔文峣.海陆丰稀有剧种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J].广东艺术,2007(4):8-10.

[3]刘红娟.海陆丰西秦戏田调札记[J].戏剧文学,2012(9):82-84.

[4]刘红娟.西秦戏在广东的接受[J].社会科学战线,2008(7):155-159.

[5]何玉人.西秦戏的艺术特征与生存发展[J].当代戏剧,2015(6):39-40.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白字海陆丰海丰
海陆丰福佬方言的语音及词义特点研究
海丰国际
东源县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说白字(相声)
黑白分明字里藏字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白字小先生
弘扬海陆丰老区精神 加快汕尾振兴发展
海陆丰: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
Autonomous map query: robust visual localization in urban environments using Multilayer Feature 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