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探究

2024-06-11叶乐

名家名作 2024年8期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艺术风格

叶乐

[摘 要] 钢琴作为一种高雅的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优美动听,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肖邦等,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因此他们创作出的钢琴奏鸣曲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先简单分析钢琴奏鸣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曲式结构特点,然后分析不同作曲家创作出的钢琴奏鸣曲所具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希望能够为人们学习钢琴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 键 词] 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发展起源;结构

钢琴奏鸣曲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经诞生了,其作为一种利用钢琴进行独奏的特殊音乐体裁,经过浪漫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改编,到今天已经演变成古典音乐的代表,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音乐表现力,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演奏钢琴奏鸣曲时,通过对踏板、触键、速度等方面的控制,能够展现出演奏者良好的演奏技能以及音乐表现力,因此钢琴奏鸣曲也成为每个钢琴学习者必须学习的内容。钢琴奏鸣曲在提升演奏人员钢琴演奏技能的同时,也能对其艺术感进行熏陶,使其对奏鸣曲的内容感同身受,最终更好地掌握钢琴演奏的诀窍。

一、钢琴奏鸣曲的起源、发展以及曲式结构特点

(一)钢琴奏鸣曲的起源、发展

奏鸣曲这个词汇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onare。通过分析西方的音乐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奏鸣曲的曲式结构随着不同时期音乐的变革以及不同阶段乐派的走向而改变,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形式。早在巴洛克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奏鸣曲,随后经历了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趋于完善。20世纪以后则开始出现由各种各样的樂器演奏的奏鸣曲,其中钢琴奏鸣曲作为奏鸣曲中的代表,在音乐界享有极高的地位。多美尼科·斯卡拉蒂作为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也被人们称为奏鸣曲创始人,他一生共创作了555首钢琴奏鸣曲,他所创作的曲目在巴洛克晚期成为当时钢琴奏鸣曲的支柱。斯卡拉蒂的出现,为后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也被人们称为“奏鸣曲之父”。古典主义时期是奏鸣曲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个阶段,音乐技巧与创作风格和巴洛克晚期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造成一种极大的反差。随着人文理念与启蒙思想的出现,这些作曲家选择简明单一的曲式结构开展创作,并在后期形成了固定的风格。

(二)曲式结构特点

通过分析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能够发现,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及多位优秀作曲家的改进,现如今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加规范,并且分成四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是快板乐章,第二个乐章是慢板乐章,第三个乐章是小步舞曲,第四个乐章是急板乐章。一些作品存在特殊性,会根据作品最终的风格对第一乐章或者第二乐章进行省略,形成三乐章结构形式。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钢琴奏鸣曲都可以被划分到古典奏鸣曲范畴,与早期的奏鸣曲相比,其存在极大的风格变化,却保留着相同的特色。一方面,奏鸣曲被认为是独立的乐曲,利用钢琴进行演奏能够展现出其质朴的一面,其中没有使用低声部或者高声部进行衬托,音乐可以确定为主调风格;另一方面,从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来看,不断变化的拍子引人深思,其可能会突然出现在某个段落中,并且每次都有其特殊之处,因此会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另外,奏鸣曲表演中十分重视演奏者所具备的演奏技巧,比如斯卡拉蒂在表演奏鸣曲的过程中,会选择双手八度或者双手交叉等方式展现极高的技巧。除此之外,奏鸣曲存在极佳的表现力,每部作品都能在欢快、愉悦、明亮的大调中进行下去,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也觉得悦耳,比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富有欢快、充满希望的节奏,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

二、不同音乐家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钢琴作为19世纪最流行的乐器,利用踏板能够使声音得以延长,使声音变得更加柔和,直至消失。这种充满幻想的演奏方式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出现了多种演奏题材,比如音乐会练习曲、即兴曲、幻想曲、无词歌等。贝多芬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在这个阶段共创作了十多部奏鸣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在18世纪末期所创作的享誉世界的《悲怆奏鸣曲》。在这部奏鸣曲中,贝多芬不仅延伸了莫扎特的个性、哲理特点,而且继承了海顿朴实的特点。比如贝多芬在第二奏鸣曲中进一步延伸与升华了莫扎特的风格,在第一奏鸣曲中所呈现出的抒情氛围也能更好地彰显古典主义风格。随着《悲怆奏鸣曲》的出现,贝多芬不断强调音乐中具备主题的重要性,随后从不同力度与音区方面增加了具备极大对比度的内容,使整首作品充满画面感,同时对不同乐章与乐段,利用不同材料进行呼应,使钢琴表演的歌唱性、音色等得到深度转变。贝多芬在创作完第三奏鸣曲后,开始对莫扎特原本的三乐章结构进行转变,形成了四个乐章,对作品的对比性与容量不断地进行强化,使乐章具备更强的表现力。进入创新探索时期的贝多芬,在这一阶段创作出更多世界瞩目的作品,比如《月光》《热情》《黎明》《暴风雨》等,这个阶段的贝多芬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时将重点集中在套曲结构与表现力方面,并且朝着多元化角度转变。一是在奏鸣曲中引入了葬礼进行曲,比如在十二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就诠释了葬礼内容,这方面的创意来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惋惜,充满时代寓意,而这一改编在钢琴音乐史上也是首创。二是在其创作的《月光奏鸣曲》中加入了“幻想式奏鸣曲”这个命题,这首作品的开始部分展现出一些恬静、内敛的内容,为后续打造激情澎湃的感觉打下了扎实基础,使作品充满情绪感染力与浪漫色彩。当贝多芬进入理性创作时期后,他所创作的作品数量有所减少且只有五首,这五首作品再次展现出贝多芬的创作历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槌子键琴奏鸣曲》。当时欧洲正值最黑暗的时期,民不聊生,封建主义思想也在不断地复苏,贝多芬作为奉行资本主义民主理念的人,在当时的背景下感到无助与愤怒,同时该时期他还受到耳病的困扰以及拥有极大的生活压力,但是这些外在的因素都没有打败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他创作出了这首令人瞩目的作品。同时其他几首钢琴奏鸣曲也代表了贝多芬晚期的思想,开始朝着情感复杂、技术深晦等方面发展。《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晚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是贝多芬过去所创作的交响曲的“续集”。与《第三交响曲》相比,《第九交响曲》少了颤抖与痛苦,也没有那么多“悲怆”之情,而这也和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相关。贝多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波折,对于人生、命运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就如同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当时的贝多芬已经到了“知天命”的阶段,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现实生活的起起伏伏对于他的影响也不断减弱。在对抗命运的同时,贝多芬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信条与音乐定位,他不再去感叹生命的痛苦、不公,放弃了与命运的抗争,在后期的作品中展现了更多的人生真谛,并且不断寻求音乐的浪漫。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音乐艺术中的旋律直接影响艺术风格,莫扎特在创作钢琴奏鸣曲时会选择一些优美、丰富的旋律,希望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同时给人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莫扎特从十八岁就开始了奏鸣曲的创作,并且创作了多首曲子。这些曲子展现出莫扎特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以及内心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有着浓厚的青春气息,比如他在旅游过程中创作的《家乡奏鸣曲》,曲中有着欢快的旋律。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不同旋律也有着不同艺术效果。使用美妙的音符,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加悦耳的音乐,并且产生更好的听觉享受,如同进入美梦一般。莫扎特在创作中融合了复调与主调,这也形成多声部音乐结构。主调作为音乐中的主要特色,在演奏时与复调结合能够达到全新的艺术高度,加深与演奏融合的效果,并且展现出不同内容的特点。众所周知,莫扎特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对于人声的感受十分强烈,歌剧中不同的角色与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具备特殊的交响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他十分喜欢歌剧表演,所以在后期创作奏鸣曲时也会选择歌剧的写作方式,同时延续歌剧中的艺术特征。通过歌剧对人物特征进行细致化的描写,使奏鸣曲中的旋律充满了歌唱性。与此同时,莫扎特的作品也有着脱俗高雅的旋律与音乐风格,利用艺术创作方式表达人生态度。莫扎特对阿尔贝梯低音进行改变,使其摆脱了呆板、单调的特点,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解,确保出现得更加适当。莫扎特还将丰富的经过音加入和弦中,不断突出旋律中独特的美感,保证旋律更加流畅、生动,就如同小河流水一般轻轻地流淌而过。莫扎特在创作中还巧妙地转化了一些装饰音,比如洛可可音乐中所使用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装饰音,经过处理之后向三十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长线条方向轉变,经过巧妙的融合,使作品有更加动听的旋律。

(三)海顿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海顿在奏鸣曲中所取得的成就无法超越贝多芬与莫扎特,但是他所创作的作品也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其早期所创作的古典奏鸣曲有着包罗万象的特点,同时也是古典风格与巴洛克风格相互演变的桥梁。海顿最早的钢琴作品是在1766年创作的,这一年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年,当时海顿所在的艾斯特哈兹家族修建了行宫,随后海顿跟随艾斯特哈兹亲王住进了这个行宫,接下来开始了三十年的音乐创作。海顿所创作的奏鸣曲中有18首完整的奏鸣曲,其余的作品则是以主题形式出现。海顿实际上并不欣赏自己早期的作品,他在书信中写道“我年轻时创作的作品不值得保存”。他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有着适中的难度,同时也是当时具备桥梁作用的作品。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不如莫扎特所创作的作品迷人、优雅,甚至给人一种不规则的印象,这是因为他的作品从不关注音乐是否流畅,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不断变化方面。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不重视发挥个人技术,而是饱含淳朴、幽默的情绪。通过分析海顿的钢琴奏鸣曲能够发现,他的作品存在相同的音乐表情与风格,给人一种独树一帜的感觉。海顿的曲式结构受到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所感染,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会在再现乐章、第一乐章中使用与主部、副部相似的手法,同时不再对比不同调式,从欣赏角度看缺乏鲜明的音乐形象刻画。海顿还会扩大连接部分的规模,不断丰富中间的音乐表现,从而直观地展示出奏鸣曲的创作原则。除此之外,在他的作品中也有着统一的音乐形象,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氛围。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掌握与了解海顿独有的特质,注意利用指尖控制好音乐的变化,确保听觉具备极强的灵敏性,才能演奏出独属于海顿钢琴奏鸣曲的风格。海顿虽然不是奏鸣曲创造人员,但是他却发展与完善了奏鸣曲的音乐表现形式,他对于钢琴奏鸣曲的掌控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同时也极具个人风格。他经常会在结尾之前使用“假再现”方法,使音乐的实际走向让人捉摸不透。或者会调皮地与观众开玩笑,随后演奏再次进入高潮部分。海顿习惯利用调式调性与和声变化,使观众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就如同一个相声演员会不断地向观众展示“包袱”一样。对于海顿而言,他乐于尝试一些极具创新性的手法,比如他会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突然停顿下来,或者在旋律中加入一些极具跨度的音程等,这些处理方式会颠覆观众的想法,最终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肖邦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

肖邦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一生创作了很多钢琴音乐作品,其中就包含数量较多的奏鸣曲,比如《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钢琴奏鸣曲》等。肖邦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以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作为显著风格,其中充满了诗意和感伤,个人情感在作品中完全展现。而肖邦对于情感的表达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助富有创意的和声处理及优美的旋律营造了一个深情且富有想象的听觉世界。

其次,在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上也有独特性,多使用宽广的多声部形式,让和弦在共鸣或者分解时,能够表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音响层次。不仅如此,肖邦对于合唱织体、复调织体、主调织体等织体形式的运用非常灵活,让音乐作品更加充满韵律感。

再次,肖邦的钢琴奏鸣曲,还对波兰民族元素进行了巧妙运用,如玛祖卡、波兰舞曲等,将这些元素融入钢琴奏鸣曲中,不仅让作品具有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蕴含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波兰传统的尊重。

最后,肖邦对于和声及旋律变化的运用也较为巧妙,让钢琴奏鸣曲作品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旋律,既美丽又富有诗意,能够给听众创造想象的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贝多芬、莫扎特,还是海顿、肖邦,他们的作品都融入了个人的思想与艺术情感,作品中也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气息、个人情感、时代特色以及创新精神。这些音乐家的钢琴作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还能将艺术与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追求融合在一起,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些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深入地了解音乐家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演奏出来的音乐引起他人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余振阳.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风格与演奏特色 [J].中国文艺家,2023(5): 88-90.

[2]宋圆方,严保卫. 回溯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艺术风格: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J]. 新闻爱好者, 2023(1): 121-122.

[3]唐伟. 论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 [J]. 艺术研究,2022(6):114-116.

[4]李丽哲.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三个时期的演奏技巧与艺术风格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1(3):88-90.

[5]程艺迪,王霞. 探究音乐作品中的艺术风格体现:以贝多芬《E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9第一乐章为例 [J]. 黄河之声,2020(21):44-45.

[6]苟倩如. 从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分析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 [J]. 大众文艺,2016(23):134.

作者单位: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海顿奏鸣曲艺术风格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手机上的奏鸣曲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