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2024-06-11朱武婧

村委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农民社区

朱武婧

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构建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在当下的治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相关策略,旨在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其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不容忽视。在推进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补齐乡村振兴战略短板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殷切期盼。基于此,文章针对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策略,以确保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稳步推进。

环境治理相关概述

环境治理是指通过制定与实施政策、法规、标准等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管理、保护和修复,以实现生态环境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环境治理不仅关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更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推进环境治理工作,需要借助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多种手段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当前我国的环境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以及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环境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以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能够为科技兴农、生态富农、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保护相关概述

生态保护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等领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密不可分。首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生态保护是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其次,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为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技术等必要支撑。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进,深化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总的来说,生态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基础和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村环境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农村环境治理现状分析

农村环境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1.污染源识别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生活污水排放不当等问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严重。由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够合理,一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境;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村地区面临着土壤酸化、盐碱化和贫瘠化等问题;森林砍伐、湿地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恶化。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需要从源头着手,识别污染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会损害土壤和水质,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其次,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直排和垃圾堆积等问题突出,严重污染水源和生活环境。另外,农作物秸秆焚烧、农村燃煤排放等问题造成大气污染。最后,农村工业污染问题严重。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小型工厂违法排污的问题,导致当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应准确识别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农村环境质量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然而,在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尤为严重,亟待解决。

(1)水體污染

农村水资源是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这不仅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2)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的农业管理知识与环保意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更对农产品的品质构成威胁,甚至可能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风险。同时,工业废弃物的非法排放也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工业废弃物长期不合理堆放,使得土壤出现重金属超标、有机物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产品的品质。此外,农村环境破坏还表现在土地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受损等方面,过度开发土地加剧了土地退化和生态失衡的问题。

(3)空气污染

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导,这导致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特别是在冬季,许多农民依然沿用传统的燃煤方式取暖,加剧了空气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燃烧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每年农作物收割后,大量秸秆被露天焚烧,释放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这种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也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长期暴露于这些有害物质中,农民易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1.资源管理不足

资源管理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农业用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水资源的短缺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农村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人力成本。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我国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的资金、人才等资源相对短缺,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同时,农村与城市在治理技术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地区难以引入和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导致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农业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农民环保意识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目前,农村经济活动大多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首先,农村生态治理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农民对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之间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发展。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其次,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农业生产,缺乏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导致农民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无法得到妥善处理,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协作,但长期以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都由政府主导,缺乏多元主体参与,存在农民环保意识淡薄,部分企业生态环境主体责任缺失,农村环保组织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治理主体单一,难以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部分基层干部未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手段,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的策略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传统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政府应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制定合理的农村土地规划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着力提升土壤质量和活力,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农业、旅游业和工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提升农村经济活力和改善农村环境至关重要。首先,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并减轻环境压力。其次,农村可以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文化传承。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最后,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的工业模式,推动农村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

1.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对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农药化肥滥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乱排乱放和农田灌溉不当等,对土壤、大气和水体造成了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精确计算农药、化肥施用量,避免盲目使用,研发环保型农业投入品以减轻环境负担。此外,还可以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以减轻环境污染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改进灌溉方式,对减少水资源浪费、保护地下水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发展精准农业、循环农业和灌溉技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生态恢复与保护技术

生态恢复与保护技术对改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模式忽视了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导致出现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利用科技手段,如土壤修复、植被恢复、水资源保护等相关技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改善。土壤修复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恢复土地功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植被恢复技术能够提升地表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水资源保护技术有利于缓解农村水资源短缺,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实现农村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加强社区参与,提高教育水平

加强社区参与,提高教育水平对农村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首先,要提高农村社区参与意识。农村社区组织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但许多农民缺乏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培训等方式,增强农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其次,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农民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农村地区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學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如技能培训、生态保护知识普及等,提升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综合素质。最后,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和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完善社区管理制度,推进社区组织和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另外,要加强对农村社区组织和管理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推动农村社区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强化环境教育与普及环保知识

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强化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对提升农民生态道德素养和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普及环保知识,能够使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不良行为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进而引导其主动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排放,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此外,环保知识的普及还能为农民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实施垃圾分类等,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的改善。同时,这也将提高农村社区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构建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贡献力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环保理念,引导农民形成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共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贡献力量。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明确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在此基础上,农村地区应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环保治理手段,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持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农民社区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