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2024-06-11杨丽萍刘艳

村委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农民科技农业

杨丽萍 刘艳

我国农业已步入由傳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时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供需双方存在信息差、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不对称、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不协调、农业科技发展动力不足等难题。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尤为重要。基于新发展理念,文章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出发,提出更新思想观念、培育文明乡风、优化乡村治理、建设生态乡村、全面深化改革等建议,并探讨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四个实践路径,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此,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新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更新思想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农村发展动力的问题,需要创新理念,激发新农村的内生动力,增强农民独立、自觉、积极、主动的发展意识,为新农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加强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领域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信保障能力,完善生活娱乐设施,优化就业就学环境,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育文明乡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时强调,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时,必须注重创新性和特殊性,应结合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人文特色、精神风貌和思想水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筑牢广大农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崇尚科学思想之基,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互帮互助、健康、和谐、美丽的乡村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树立典范,加大物质及精神奖励力度;结合当地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打造文明广场、公共娱乐活动场所、博物馆、纪念馆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一支素质过硬、道德优良的村领导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建立乡风文明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监理会等基层自治机构,并引领农民积极、广泛参与农村建设,共同打造和谐、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优化乡村治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乡村治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面临的时代课题。首先,强化村党支部在村内事务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在传达党的政策、规章、制度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发挥村党支部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纽带作用,组建和号召村内党员深入学习乡村治理知识,引导农民守法用法,依法依规参与乡村治理。其次,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新农村的繁荣发展既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组织,也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应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村民代表议事小组、村民大会、村务民主监督小组等,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最后,将数字治理与传统治理相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乡村治理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利用科学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建设生态乡村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应充分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乡村。第一,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健全乡村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治理体系,形成完善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机制。各乡村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面源污染防治、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工作,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第二,促进乡村生态产业绿色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丰富人才储备,挖掘生态科技创新的潜力,助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第三,完善乡村生态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各乡村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气候特点,确保乡村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鼓励农民参与乡村生态社区规划、管理和决策。同时,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构建乡村生态社区共同体。第四,优化乡村生态居住地建设。建设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加强技术创新,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推动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五,做好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在保护、利用当地乡土文化的同时,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打造专业队伍,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创新活力,形成乡村生态文化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相关主体应以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为目标,不断深化新农村改革创新,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推动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和农产品的总量和质量。要想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就要做大做强农业,构建完善的农村产业体系。第一,把农业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农业生产活动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做到供需平衡且独具特色。第二,依托基础农业,打造和完善农业产业链,发挥好农业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新业态,着力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丰富农民收入来源。第三,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和开放政策,吸引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入农村、扎根农村,为农村带来更加先进的发展及治理理念、产业振兴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经济效益,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再添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因此,科技创新或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重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革命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引擎,也为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科技创新已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因此,高度重视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运用好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食品制造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确保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面对耕地减少、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以及国内外粮食供求矛盾等挑战,科技进步和创新至关重要。

第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率。第二,转变农业粗放发展方式,提高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第三,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环境、村委会服务等方面提供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先进实用技术、产品、设备和设施,切实改善农村面貌。

构建内外协同、多领域合作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内外协同、多领域合作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第一,政府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创新支持措施,鼓励企业、机构及个人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第二,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人才积极投身于科技领域。第三,通过满足市场需求、争取投资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手段,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第四,通过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第五,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国内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的跨国合作和资源共享。

注重农业科学技术升级改造,开发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统筹,协调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有组织、有目的地制订、完善及落实农业科研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加大基础科研投入,特别是在土壤改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投入。集中力量培育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抗病防虫的高质量、高产量动植物品种,特别是加强选种育种工程,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第二,加强农业重大技术的前沿性应用与研究,力争在抗风险综合防治、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三,加大工业在农用领域的科研投入力度,特别是研制优质复合可持续应用肥料、高效环保农用药品和产品。同时,重视发展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化农业机械,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确保农技推广经费充足。大力研发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组建专门团队,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动员好、组织好、协调好各方力量,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农技研发和推广网络。第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对标先进农业国家,力争缩小差距,实现赶超。

建立健全高素质的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体系

新时代下,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健全高素质的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体系,力争全面提升农民的思想政治水平、文化素养、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一,加强农业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第二,深化新农村教育改革,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育更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第四,发挥榜样和模范引领作用,组织专业人员、先进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定期制訂研学计划,对农民进行一对一帮扶、点对点交流,以多种形式推动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第五,在基础教育中强化理科教育,提升农民对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认识,提升他们应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但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新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农业科技供需不匹配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乏力等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主体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全新的农业科技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调动相关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只有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才能实现科研、开发、推广、使用、再应用、再发展的紧密衔接和良性循环,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农民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