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乡村振兴的“非遗方案”

2024-06-11杨阿飞

村委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村民

杨阿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部分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要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需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乡村非遗文化资源利用不足、传承群体流失、保护与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等。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统筹规划乡村文化建设,重点解决乡村文化建设短板问题,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文化振兴既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支撑,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国家愈发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着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能够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提高村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漫长的历史长河,属于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表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人类的生活状态、生产关系和认知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达独特的艺术理念、道德观念和人文风情,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能够体现村民勤劳勇敢、简单质朴的个性特征,有助于构筑人类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非遗体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经济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积极的姿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蕴藏着大量的非遗资源,这些资源是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应深入挖掘乡村非遗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之后的第四种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域环境的特色,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青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族盘绣为例,因其用料考究,成品精美,吸引了大量游客购买,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养分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非遗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永不褪色,它深厚的内涵与价值底蕴滋养着人心,是乡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的载体,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以无形的方式传递其精神内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激发村民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让乡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许多非遗项目产生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在村民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各种习俗或技艺由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至今。不同的地域文化所呈现出的习俗或技艺也各不相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村民的信仰而流传下来的,是村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加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一些乡村以非遗为核心,以非遗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加村民休闲娱乐项目的数量,沟通村民之间的感情,增强村民的生活乐趣。优质的非遗文化活动还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思想道德素养,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治理基因

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将文化看作一个社会治理领域,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工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传承和发展需进行有效治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乡村地区的人口大量涌向城市,一些乡村传统文化由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已失去原本的特征,或已难觅踪影,因此,在乡村治理中,政府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重要的乡村文化资源。近年来,多个乡村以用好用活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传递非遗精神力量为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社会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賦能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历史,具有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然而,目前乡村地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文化资源利用不足、传承群体流失、保护与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

非遗文化开发利用不合理

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大量村民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涌向城市地区,这对蕴藏大量非遗文化的乡村地区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乡村地区发展缓慢。政府应深入了解和挖掘乡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然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突出,挖掘和传承、开发和利用非遗文化的过程也并不顺利,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难以推进。

乡村的发展需要城市的带动和支撑,但目前城乡融合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乡村旅游业发展用地难以保障,审批手续烦琐,再加上现有的乡村旅游设施存在分布零散、条件简陋的问题,乡村旅游业发展受阻。另外,在乡村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创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效益。部分乡村地区开发旅游项目过度商业化,对古村落等历史古迹进行拆除或改造,改变了乡村原本的面貌,导致其文化价值遭到破坏。

非遗传承群体流失

实现非遗传承需保护和开发非遗项目,培养非遗传承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人口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的现象,即乡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和留守老人养老难等现象。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空心化”现象。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原因,身体强壮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前往东部沿海地区打工或创业,留在村里的一般是老人和孩子。乡村主体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不断降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鉴赏能力不断下降,对非遗的保护和创新工作缺乏认知,从事非遗保护相关行业的人员也在不斷减少,长此以往,很多非遗可能会逐渐消失。

很多乡村地区的非遗生存环境被破坏,流传已久的习俗和文化濒临失传与灭绝。另外,由于乡村的年轻人都在外学习或务工,因此我国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传承人才匮乏;同时乡村还存在保护资金不足、保护场地少等问题,非遗保护工作很难推进。

非遗保护与开发缺乏统一规划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部门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联合非遗管理部门和当地村委会协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然而,在实际推进这一系列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目标,保护非遗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导向不一致,不利于非遗保护、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制约了非遗产业的发展。其次,一些地区的文化管理部门和地方村民委员会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模式,对于工作细节和工作流程的意见没有达成一致,非遗保护和开发工作推进缓慢。最后,非遗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当地社会资源支持和政策支撑,优质的社会资源能够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降低非遗保护工作的难度。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传承非遗历史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前提。非遗文化是乡村生活、生命力的表现,能够增强乡村的内在活力,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从现存问题出发,正视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非遗传承主体问题,大部分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都生活在乡村地区,政府可以记录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乡村非遗数据库,发挥非遗传承人作用,宣传非遗文化,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带动当地村民一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当地乡村文化振兴。

挖掘非遗绿色价值,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非遗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传承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提供心灵寄托和精神价值。在传统农业社会,自然资源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产、生活活动,人类靠自然资源生存,与土地相伴相生,在此过程中,人类与自然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生态人类学家尹绍亭曾提出“圣境”这一概念,指人们对赖以生存、生活的山川草木、自然环境存在天然的依赖和崇拜,并赋以神圣的色彩,在心理上维护,在行动上祭拜。因此,人类应将传承非遗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合理挖掘资源,以绿色开发为主,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用活用好非遗社会价值,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各级政府为乡村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经验表明,单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撑保护、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最佳策略是依靠非遗自身的文化价值,激发中国传统文化新活力,进而形成“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加强乡村非遗传承与利用的整体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其次,鼓励相关企业和传承人将一些非遗资源产品化、市场化,用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创新乡村非遗资源保护与发展项目的投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有关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以多种途径积极参与乡村非遗保护工作。此外,乡村非遗资源在进行商品转换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适当尺度,不能过于商业化,违背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追求物质条件的富足,也要追求精神条件的富有,要切实提高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村民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