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地性理念看乡村景观设计
2024-06-11毛艺霖
毛艺霖
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是一种强调与当地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相融合的设计方法,对乡村景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在地性理念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以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西府里”文化艺术村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基于在地性理念的景观设计策略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前景,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性是指与地理位置、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强调尊重当地自然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文化等元素,设计出与当地环境和社会相适应的景观。文章通过研究实际案例,提出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旨在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盘活乡村闲置资产,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在地性理念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价值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将在地性理念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能够让乡村景观更具地方特色,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在地性理念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如下。
第一,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元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二,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文化等元素,避免破坏环境,实现生态友好型景观设计。
第三,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公共空间和休闲设施,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优美的乡村景观有利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这与在地性理念十分契合。由此可见,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与实践方法主要关注乡村的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以下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和实践方法。
第一,提供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和得到有效执行。
第二,坚持规划先行与科学布局。在乡村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注重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各类设施。这有助于避免盲目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确保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效益。
第三,注重文化传承与弘扬。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乡村景观设计,能够使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此外,还可以通过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当地文化、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让乡村的文化遗产得以活化。
第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性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基于在地性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应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确保开发活动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可以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恢复湿地、植树造林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第五,社区参与共建。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景观设计和建设,确保决策和实施过程符合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这样不仅能提高乡村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能确保景观建设的可持续性。
第六,坚持多方合作与资源整合。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第七,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政府可以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通过景观设计,政府可以为这些产业创造更好的展示和销售平台,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当地居民在景观设计和管理方面的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引入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将其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兼具乡土特色和现代元素的乡村景观。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乡村在文化、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设计乡村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实践案例——宝鸡市金台区“西府里”文化艺术村设计项目
项目背景
宝鸡市古称“陈仓”,南邻秦岭,北侧为台塬地,沿渭河呈东西方向狭长布局。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宝鸡市开始向北部台塬地带扩展。“西府里”文化艺术村设计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位于宝鸡市北部金台区胜利塬,原本是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为将台塬边侧地带的村宅迁至台塬上而修建的集体住宅,由东侧绿化隔离带、民居组团以及西南侧社区公园组成。北侧紧靠西府老街,南侧临市政道路,西侧紧邻村委会,东侧为绿化隔离带。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当地建筑没有存档资料,现场调查得知建筑为砖混结构,基础埋置深度较浅,未达到国标要求,且综合管网系统不完善,改造难度较大。
项目现状
项目用地呈规整的矩形,南北宽约120m,东西长约180m。原本的村宅均为坐北朝南,建筑外立面为“新徽派”风格,上部为面向庭院内部的单坡屋顶,每六个院落为一组,呈陈列式布局。项目中轴贯通南北,中轴以西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两组民居组团以及社区公园;中轴以东由北向南分布着四组民居组团。项目中轴街区以及组团内街区道路宽阔,风貌单一且缺乏变化,街区内人车混行。项目北侧边界為民居建筑北墙面,南侧边界为民居建筑南侧院墙。西南侧社区公园以硬质地面为主,种植乔木灌木等,零星布置有公共设施。东侧民居山墙面紧邻隔离绿化带,民居山墙外立面呈单调的重复状态,隔离绿化带内零星种植有乔木及灌木,地表状况不佳,存在大面积露土情况。
设计思考
在项目改造伊始,经营方及当地政府明确了改造的目标:在保证建筑基本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基于在地性理念进行景观更新设计,打造具有当地特色且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文化艺术村,引入文化产业,宣传并推广当地文化,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旨在使其成为宝鸡市的旅游新名片以及乡村振兴典范。西府老街是以宝鸡饮食文化为主线,以特色老建筑为形态,以游客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艺术村北侧紧靠西府老街,在提高原住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对西府老街景区的现有功能进行完善,例如引入民宿、餐饮企业,吸引艺术家开设工作坊等,使其成为集生活、旅游、文化展示宣传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落。
由于项目缺乏建筑资料,基础埋置深度较浅,且改造费用有限,因此其原始的建筑布局不能大动。为了与西府老街形成统一的街区氛围,考虑在保证建筑主体不变的基础上,重新规划院落与街区,改造建筑外立面;同时,对民居院落进行商业化改造,打造文化村商业氛围。此外,还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进行深入挖掘,将其抽象或具象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并考虑使用当地植物、硬质材料、传统工艺还原西府之美。
景观改造策略
根据场地条件、设计愿景等,景观改造设计围绕规划先行、科学布局、传承与弘扬当地文化、可持续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社区参与共建、多方合作整合资源等方面展开,具体策略包括重新规划街区以及民居院落、改造建筑外立面以及院墙、融入地区文化打造景观记忆点、修复场地生态环境、引入商业业态等方面,旨在基于在地性理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文化艺术村落。
1.街区及院落规划
规划交通布局,引导车流进入指定停车区域,在村落内部打造安全的人行街区;重塑南北轴线景观,使轴线界面犬牙交错,富有节奏韵律变化;将原民居组团间的道路进行重新布局,并增加绿化,提升街区辨识度,激发游客游览兴趣;在东侧市政绿化隔离带内规划民俗走廊,形成公共会客厅,作为艺术村的标志性景观;在保证人行道宽度适宜的情况下,扩建民居院落南院并增加北院,为商业改造做准备。
2.建筑外立面及院墙改造
基于当地建筑风貌对民居建筑外立面以及院墙进行改造,将传统建筑手法进行现代演绎,打造极具韵律感的艺术街区。同时,根据引入的新业态对院墙进行景观化改造。针对商业院落,降低院墙高度,让院内景观及商业氛围向外渗透,以便吸引顾客;针对民宿院落以及原住民院落,对院墙进行封闭式设计,保证私密性和安全性;针对画廊及艺术工作室院落,对院门进行艺术化设计,院墙可以采用通透材料,方便对外展示。
3.融入地方文化打造景观记忆点
东侧景观民俗走廊作为本项目最大的景观亮点,以“云上飘瓦”为主题设计了贯通项目东侧的民俗连廊。通过拆除原本衰败的市政绿地,利用景观连廊、水景以及绿植,打造了项目的记忆点,使其成为当地居民的公共会客厅。景观连廊的设计亮点是采用三层重叠、曲折变化且富有节奏的青瓦屋顶,用现代设计手法诠释了传统建造范式。
项目还引入刺绣、剪纸、皮影和脸谱四大民俗,将其运用到了景观细部装饰中。将传统纺织场景抽象解构为曲折的流线,运用在景观构筑物顶面,打造顶面空间的多维性;将关中剪纸作为装饰元素,喜庆的色彩给场景增添了热烈的氛围;运用镂空工艺,将传统皮影和脸谱复刻在金属屏风和装饰板上,丰富场景的文化内涵。
4.修复场地生态
项目原本为集体住宅,绿化面积小,改造设计工作以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设置雨水花园、使用乡土材料等修复和保护当地生态。
原社区公园硬地较多,植物种植规整,改造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原有社区公园打造为集休闲、观景、径流管理为一体的生态雨水花园。公园东侧临南北轴线,通过深挖池塘种植水陆两生植物,形成生态雨水花园,并结合外摆区打造户外休闲、观水、品茗的滨水外摆口岸。其余区域保留原有林地,对原规整绿植景观进行改造,使用本土植物模拟当地原生态林地植物景观,以达到修复场地生态的目标。
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应选择当地乡土植物;还要考虑植物的低维护性,以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保留现有乔木,对长势不佳以及人工痕迹较重的植物进行处理;模拟原生态林地的搭配方式进行植物配置,还原本土植物群落,打造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利用植物的富氧作用打造生态绿色的健康生活场景。
在硬质材料的选用上,采用仿石生态砖、青石板、瓦片等当地常用材料作为道路铺装材料;针对院墙立面,根据不同业态选择瓦片、木格栅、灰泥砖以及胡基砖等打造不同效果的院墙,使其与地面铺装相统一。
5.引入商业业态
项目对村内闲置村宅进行商业化改造,拟邀请民宿、餐饮、工作坊等商户入驻,在盘活闲置村宅的同时为村民创收;同时还可挖掘当地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基地,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当地文化。
景观改造策略坚持规划先行,基于在地性理念挖掘当地文化,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同时,考虑到当地施工技术水平,应避免高工艺、高难度的修建方式,优化设计细节,以确保景观設计方案成功落地。
项目成果
“西府里”文化艺术村从设计到建成并投入运营耗时四年,在区政府、街道办、村委会、原住村民、经营方、艺术家等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打造了乡村振兴陕西样板,成为城乡融合的典范以及宝鸡市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文化艺术村吸引了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各类传承人入驻并开设工作室,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西府里”项目的整体运营提高了该片区的人居环境和文化品质,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艺术村连同西府老街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为游客提供了集非遗小院、手工作坊、主题博物馆、民宿等于一体的旅游场景。未来,“西府里”文化艺术村还将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使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宝鸡工业美术之旅。
在实践案例中,景观设计策略基于在地性原则,深入挖掘乡村风俗和文化,通过对街区进行规划布局调整,改造原始民居院落,盘活闲置空间,引入商业业态,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当地的文化民俗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实践案例的成果不仅源于景观的合理改造,还源于当地政府、运营方、村落原住民、艺术家等的参与和支持。在未来的乡村景观设计实践中,有必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运用在地性理念,使其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