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丑,一场青少年的“文化反叛”

2024-06-11曹霁

教育家 2024年18期
关键词:小琳媚俗追星

曹霁

口述 | 靳希悦

家长说

学习“美”可以让人身心愉悦,模仿“丑”容易令人的思想变得浅薄,陷入没有意义的虚无。然而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充斥着各种“丑态”的网络环境不仅造成了青少年审美迷失,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隐患,更为家庭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天,我正在厨房做饭,女儿以一种奇怪的姿势扭动着身体,嘴中念念有词:“人家今年刚满十四岁。”我盯着她,试图揣摩这一行为的意图。她继续以一种矫揉造作的状态表达自己的目的:“人家想要玩一会儿手机。”“不行,但你可以看一会儿电视的纪录片频道。”见我没有答应,她抱怨着“没意思”走开了。此后的几天,她乐此不疲地用一种极不自然的“夹子音”与我交流,而我每次都会要求她“好好说话”。在“忸怩作态”与“严肃”的不断交锋中,我们的亲子关系几乎降至冰点。最后,女儿甩下一句“你怎么什么都不懂,不想和你说话”,径直跑到屋里哭了起来。

对于女儿近来频繁出现的“神经质”行为,我将“罪魁祸首”归咎于网络上低俗的“丑”文化。不知从何时起,女儿和同学交流时开始流行说各种“网络热梗”,什么“鸡你太美”“栓Q”“拱出去”“敌蜜”等不知所谓的词语轮番上阵。有些“梗”帶有明显的侮辱性,让人听到后感到不适,但在学生群体中却广泛流行。在网上聊天时,他们也热衷于使用各种稀奇古怪的表情包,有时我甚至不知道他们发这些表情包到底想表达什么。

青少年对“美”的感知,同样令人困惑。今年年初,我带着学习舞蹈的女儿去观看舞剧《只此青绿》,演出结束后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却表示自己睡着了,没看明白演的是什么。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她喜欢的“流行舞蹈”,口水歌配上诸如“科目三”一类的舞蹈动作,我实在捕捉不到这类艺术文化的“精妙”之处,可是女儿却觉得这些表演“帅呆了”。

“丑”带来的快乐往往是简单直接的,更多是调动人的情绪,而“美”带来的愉悦是深层次的,需要和精神情感产生共鸣。为了不再让女儿沉迷于“低级快乐”,我把手机各种应用软件都设置为“青少年模式”,却收效甚微,她还是会隔三岔五从同学口中学到新的“烂梗”,还是会模仿媚俗的言行举止。我又转变方式,领她去逛美术馆和博物馆,去欣赏高雅艺术,可她就像有两个系统一样,一边接受审美教育的浸润,一边继续在“丑”文化中获得“低级快乐”。

除了外显的审丑潮流,更令人担忧的是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在美丑不辨、是非不分的文化“陷阱”中迷失方向。一日,我和女儿在小区里散步,谈论起女儿的同学小琳。小琳喜欢追星,因为家庭条件优渥,还经常为“饭圈”文化消费。此前,小琳喜欢的一位艺人被爆出负面新闻,小琳却在网上四处为偶像辩驳,甚至还鼓动我的女儿加入“声援大军”。好在女儿理智尚存,没有因为追星而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丑态”,这些“丑态”原本应成为我们拒绝的对象,然而当下不少青少年却以“丑”为潮流,甚至将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奉为“理想信条”,因此而有了漠视生命的校园欺凌、炫富拜金的歪风邪气、低俗媚俗的文化潮流……或许,我们应该尝试走进青少年的世界,尝试理解他们对丑的思考,以他们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观。

猜你喜欢

小琳媚俗追星
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拒绝逐利媚俗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抑或媚俗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想变成猫的小琳
小琳与猫
小琳与猫
小琳与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