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中国碳谷
2024-06-11李群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中国碳谷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本刊编委
李群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中国碳谷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本刊编委)
“中国碳谷”这一概念,以实现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为目标提出,主要围绕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四个着力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构建一个以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为核心,集气候韧性安全、绿色低碳发展、碳数智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聚集城市群。
依托科技创新打造中国碳谷,是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的关键。中国碳谷不仅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 “双碳”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中国碳谷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引领下打造中国碳谷的过程中,有效协同政府、科研力量与市场,形成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以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有力机制。特别是在促进跨学科、跨行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确保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资源的高效集中与利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结合市场机制的灵活调节,能够快速聚集国内外的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促进新能源、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构建统一的全国性 “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金融创新”的双碳科技转化大市场,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和优化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二是以科技创新手段,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最终目标。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备高成长性,加速发展趋势,同时具备高劳动生产率、高投资回报、技术密集的特征。在 “中国碳谷”科技创新的领域,技术选择和发展策略应着重体现 “低碳技术为主,负碳技术为方向”的原则,聚集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同时加快从传统低碳技术向负碳技术的转型与培育。对于那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的传统低碳技术,应当加快其向更高级的负碳技术方向的发展。提升现有低碳技术的效率和减排能力,探索其在负碳技术体系中的辅助和过渡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保持战略定力,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坚持长期原则。要关注国际碳减排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发展,根据自身国情,科学制定和调整碳减排策略。建立一个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创新环境,坚持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持续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面主体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形成合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长期原则是确保 “中国碳谷”成功打造的基础。面对碳中和目标的长远性和艰巨性,需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视角规划和推进相关工作。这不仅涉及到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支持,还包括制定和实施长期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计划,以及建立健全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的政策法规体系,确保碳减排和碳中和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