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 周年

2024-06-11曾为东

观察与思考 2024年4期
关键词:赣州赣南苏区

曾为东

提 要: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赣南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实行战略性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如今,革命老区赣南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又开始了新长征。新时代10 多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重视下,赣南革命老区促进振兴、跨越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赣南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南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思想的伟力,极大地激发了赣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奋起直追的积极性。未来,赣南革命老区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朝着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2024 年3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县(市、区)振兴发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①《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新华网,2024 年3 月20 日。这就为新时代新征程赣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赣南革命老区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试验田,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是中国人民选择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的主体,在当时全国革命根据地版图中面积最大(为3.94 万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约280 万人),居于极其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对于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关怀、高度重视,他曾深情地说:“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①转引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人民日报》2017 年2 月24 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赣南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建立的不朽功勋。对赣南,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亲自关怀推动下,开启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特殊支持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苏区的深情厚爱

1.深情牵挂,殷殷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多次表示:“我非常关注江西工作,关注老区,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关注老区人民生活。”②转引自李永华:《总书记与赣南苏区的脱贫故事——产业脱贫的南康样板》,《中国经济周刊》,2020 年第18 期。2014 年3 月6 日,他在听取江西省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③参见郭志强:《总书记与赣南苏区振兴》,《中国经济周刊》,2022 年第13 期。2015 年3 月6 日,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一直关注原中央苏区振兴、关注老区人民生活。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④转引自《书写老区振兴的时代荣光,打造生态文明的江西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侧记》,《江西日报》2015 年3 月7 日。2016 年2 月1 日至3 日,他在江西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⑤转引自《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新华网,2021 年7 月8 日。并明确要求,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要向革命老区倾斜,推进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⑥参见《亲切关怀,心暖如春——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看望慰问我省干部群众回访》,《江西日报》2016 年2 月4 日。2017 年6 月23 日,他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听取赣州市汇报后指出:赣州是革命老区,抓好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加快老区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同样具有重要政治意义。⑦参见郭志强:《总书记与赣南苏区振兴》,《中国经济周刊》,2022 年第13 期。2017 年7 月20 日,他对江西省委、省政府呈报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五周年工作情况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希望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举措,补齐短板,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老区与全国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⑧参见《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经济日报》2021 年9 月25 日。2023 年10 月10 日至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⑨《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10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激励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干部群众不断前进。

2.两次亲临赣州视察。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来到赣州视察调研,实地了解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谋划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2008 年10 月13 日至15 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赣州,先后到赣县、瑞金、章贡区视察工作。在瑞金瞻仰了革命旧址群,尝饮了红井水,看望慰问了老红军刘家祁,并饱含深情地说:“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①转引自徐江明编著:《红都赶考——一份革命老区的脱贫答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14 页。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抵达赣州,深入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考察调研。在于都红军长征第一渡口,他深情地指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治国理政试验田,共产党人的文韬武略都在这里试验过、预演过”②转引自《苏区精神照亮新时代奋斗路》,《赣南日报》2021 年7 月29 日。,“在瑞金,我们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启了红色政权建设的探索”③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253 页。,“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进群众感情,践行群众路线,锤炼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当好人民勤务员,为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④转引自《巨变红都,不变初心——新中国成立70 年瑞金发展纪实》,《江西日报》2019 年9 月24 日。。他在看望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强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70 年了,千万不要忘记过去,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们。”⑤转引自《巨变红都,不变初心——新中国成立70 年瑞金发展纪实》,《江西日报》2019 年9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沉动情的话语,使赣南苏区干部群众如沐春风,信心倍增。

3.多次倡导苏区精神。在赣南这片革命热土上,赣南人民和红军战士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的实践中,为苏区精神的孕育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 年11 月4 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⑥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 年11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苏区精神,要求党员干部要弘扬好苏区精神,从中汲取信仰力量,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2015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⑦参见《苏区精神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三》,《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6 日。2019 年5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江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①《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新华网,2019 年5 月22 日。。2023 年10 月10 日至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砥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②《习近平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10 月14 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赣州弘扬苏区精神和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实现新时代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二)国家密集出台对赣南苏区的特殊扶持政策

1.支持赣南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1929 年2 月8 日,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方面军在瑞金大柏地与尾随的国民党刘士毅部打了一仗。为让战士们吃顿饱饭,毛泽东、朱德允许红军战士向老百姓借粮,并说“这个,将来我们是要还的”③转引自郭志强:《总书记与赣南苏区振兴》,《中国经济周刊》,2022 年第13 期。。2012 年4 月,中央派出11 个由42 个国家部门单位149 人组成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分12 路深入赣州18 个县(市、区)开展为期7 天的实地调研,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把脉开方”。联合调研组组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动情地表示,这次我们是来还债的。调研结束后,联合调研组形成了《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习近平同志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④参见刘润发:《感恩奋进的“赣南样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赣南推进振兴发展纪实》,《赣南日报》2017 年6 月27日。随后,2012 年6 月28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此,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国家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密集出台。2013 年1 月10 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同意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自2012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20 年4 月23 日,三部门同意将这一政策再延长10 年。2013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推进有关部委、单位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立工作联系。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江西省委省政府汇报时嘱咐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新一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将《若干意见》扶持政策延续到2030 年。2021 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支持革命老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2022 年3 月,《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一大批支持赣南苏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政策陆续落地落效,夯实了赣州未来发展的基石。

3.常态化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一是建立部际联席会议机制。2012 年11 月25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等32 个国家部委和单位,以及赣、粤、闽三省政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旨在协调帮助解决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面临的一些“老大难”问题。二是建立对口支援机制。2013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国家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机制正式建立。2021 年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将国家对口支援赣南苏区期限延长至2030 年。基于国务院《新时代意见》明确支持深圳与赣州开展对口合作,2020 年5 月12 日,深赣两地签订《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协议》,双方商定在赣州国际陆港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推动赣州国际陆港与深圳盐田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共建沿海内地组合港。三是建立四级联动机制。与国家支持相衔接,江西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1 副组长,4 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赣州市成立了正处级的苏区振兴办,省直单位、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文件,同步开展对口支援,从而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联动、协同推进的机制与格局。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 年《若干意见》实施至2023 年,中央对口支援单位累计出台了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或方案285 个,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倾斜支持了大批资金和项目。

(三)各项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10 多年来,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部际联席会议7 次,研究协调了94 项涉及赣州优势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保、人才教育等重要事项。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支持文件10 多个,有关部委、单位出台支持政策文件超200个,有力地促进了赣南苏区经济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若干意见》第19 条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2 年7 月2 日。国务院国资委积极贯彻落实这一意见要求,中国工业机械集团在赣州经开区落户国机智骏、凯马汽车2 个汽车整车项目;推动吉利(赣州)42GWh动力电池项目落户赣州,该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为赣州近年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

《若干意见》第42 条提出:“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 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对口支援……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支援。”②《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2 年7 月2 日。10 多年来,近40 个中央对口支援单位200 多名对口支援干部为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争取了一大批政策平台、重大项目和各类资金。中组部先后组织5 批202名挂职干部扎根赣南基层,帮助各县(市、区)开展各项工作;国家能源局支持信丰县纳入国家首批分布式光伏试点县,建成并网光伏扶贫项目48 个,构建110 千伏变电站全局布点网架8 座,使信丰率先成为全国“小康用电示范县”;10 多年来,水利部投入171.53 亿元,支持赣州新建定南洋前坝、龙南茶坑、兴国洋池口、于都岭下等一大批中、小型水库。支持梅江灌区等6 个重大水利项目列入了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重点,并进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总投资638 亿元,打破了赣州市近30 年来没有重大水利项目的局面。

《若干意见》第18 条提出,“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在赣州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研究支持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国家对稀土、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2 年7 月2 日。,以科技赋能推动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赣州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平台先后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央企总部的空白。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点燃了创新发展的引擎,为赣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之翼,有力推动赣南苏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若干意见》明确,要打造赣南苏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2016 年,在中央部委的支持下,全国第8 个内陆对外开放口岸赣州国际陆港在“无中生有”中设立,成为全国内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中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江西省第二个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港口运营品种从最初木材进口、家具出口的单一通道,拓展至汽车、电子、服装等十几个品种成为全国综合性对外开放内陆口岸。2021 年,赣(州)深(圳)组合港正式开通运营,实现了“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同港、同价、同等效率的陆海港一体化”融合发展,②《全国首创跨省、跨直属关区合作:赣深组合港正式开通运营》,《江西日报》2021年4 月14日。使内陆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企业节约近30%资金成本,约40%时间成本。昔日的内陆山区正加速成为开放高地,吸引了格力、吉利、富士康等一批头部企业的进驻。

二、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特殊历史贡献

(一)特殊的历史地位

1.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即1931 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态的工农民主专政政权,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次预演。当时,毛泽东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等决议案,发表了对外宣言等系列法案。“红色首都”瑞金是中央等党政军群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指挥中枢,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和大本营,进行了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锻造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开国元勋。“群星闪耀在赣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新中国10 大元帅中的9 位,10 位大将中的7 位,都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领导人。赣南籍开国将军有134 位,其中3 位上将、11 位中将、120 位少将。这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③参见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苏区精神研究文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年版,第45 页。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地。在这里,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先后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篇章,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及其斗争规律的一系列独特见解。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④《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756、560 页。活的灵魂和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版,第756、560 页。三大优良作风皆源于这里的伟大实践。

3.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在这里,孕育、催生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在中央苏区创建和发展中,苏区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①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 年11 月5 日。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源泉。2011 年11 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②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 年11 月5 日。

(二)特殊的历史贡献

1.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第一,赣南苏区人民是中央红军的基本力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人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义无反顾参战支前。240 万苏区人口中,先后扩红参军33 万余人,直接支前参战60 余万人,男女老少无不参与到革命战争当中。当时仅有23 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9 万人参军参战,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参加了革命队伍。在1933 年扩红高峰期,许多少年“娃娃”也加入红军队伍中,在赣南组建了“少共国际师”。中央红军在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中,赣南籍红军就达5 万余人,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第二,赣南苏区人民提供了大量军费和军需物资。为支持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赣南苏区人民节衣缩食,先后认购苏维埃政府发行的两次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360 余万元,占公债发行总数的76%以上。挖采钨砂上万吨,为红军换回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紧缺的药品、食盐。中央红军长征前短短5 个月,捐献稻谷84 万担、被毯2 万床、棉花8.6 万斤、布鞋5 万双、草鞋20 万双和军费150 万元等。红军出发长征过于都贡江时,群众自发拿出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寿板(为老人准备的棺材板),架起了5 座400 多米长的浮桥。第三,赣南苏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市有名有姓烈士达10.82 万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5%,占江西省革命烈士总数的43.8%,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 名赣南籍烈士倒下。涌现了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兴国高兴乡邱会培一家12 口“全家革命、满门忠烈”,兴国籍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义无反顾”等感人事迹。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进行报复性屠杀,仅红都瑞金被杀害的就达1.8 万余人,许多地方成了“血洗村”“无人村”。一个地区,一个贫困山区,为革命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国罕见、震撼人心!③参见张孝忠主编:《赣南苏区史——通俗读本》,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年版,第3-4 页。

2.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出了大量宝贵资源。第一,数百万吨矿产资源支援建设。新中国成立后,赣南苏区人民依然以革命战争年代的真情、热情,无私地支援着国家建设。赣南被誉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赣南钨砂大量出口创汇,为国家偿还外债、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赣南累计开采钨精矿130 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累计开采稀土25 万吨,占全国中重稀土总量的七成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和国家工业经济发展。长期过度开采,造成水土流失、污染严重、废弃矿山多。全市较严重土地损毁面积达97 平方公里,钨资源已逼近枯竭。第二,数千万方木材运往全国。新中国成立初期,赣南就被列为全国调运木材的重点地区,并修建了森林铁路专门外调木材。累计为国家提供统配木材2450 万立方米、毛竹8718 万根。由于长期被过度砍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其中1975 年至1982 年7 年间,赣州全市国有林地面积减少257 万亩,荒山面积增加183 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678 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8%。①参见《加快苏区振兴,实现两翼齐飞——江西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江西省人民政府网,2015 年11 月27 日。

3.为保护生态环境牺牲了巨大发展利益。数千家企业和投资项目被主动拒之门外。作为广东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北江、江西的母亲河赣江和香港饮用水源东江的重要源头,为保护好一江清水,赣南人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放弃了许多发展机遇和经济利益。北江、东江、赣江源头的信丰、寻乌、石城、崇义四县主动撤办了工业园区。2010 年代,赣州全市已连续7 年禁止开采稀土矿、连续8 年禁伐天然阔叶林,沿江工业企业一律后退1.5 公里,在城乡建设中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关闭和搬迁企业2540 家,拒绝3150 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投资项目,累计经济损失不下千亿元。其中,仅安远县、寻乌县就拒入企业530 多家。寻乌县一些离东江流域较近的村庄,为保护水源,农民含着眼泪忍痛砍掉已进入盛果期的果树,退果还林。农民们以减少自己的果业收入,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②参见陈晔明等:《以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统揽扶贫开发——赣南苏区扶贫开发的调查与思考》,《老区建设》,2012 年第9 期。

三、赣南苏区人民感恩奋进谱写了振兴发展时代华章

赣南,这个曾经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因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而改变原有的发展轨道。10 多年来,赣南苏区人民始终以感恩奋进、锐意进取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推动赣南苏区旧貌换新颜,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跨越!第一,经济实力大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差距加快缩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2023 年实现4606.21 亿元,是2011年的3.0 倍,在全国城市排位由第108 位跃升至第62 位。第二,人民喜圆小康梦。198.44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出列,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连续五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1 年领跑全省、增长3.7 倍,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三年实现比2010 年翻一番,老区人民如愿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第三,城乡旧貌换新颜。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中心城区由“小马拉大车”扩展为“五区一体化”,“一环三联”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突破200 平方公里、人口突破20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57%、提升18.73 个百分点,一座现代化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正在崛起。动车高铁先后开通,国际航班从无到有,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车、通动力电、连4G 网。老区群众感叹“十年弹指一挥间,赣南大地换了人间”。第四,干部群众心向党。广大干部群众饮水思源,发自内心拥护核心,热爱党、跟党走的决心坚如磐石。如今的赣南,干部群众质朴热情,随处可见颂党情、感党恩的动人情景,遍地都是谋发展、抓发展的火热场面,正昂首阔步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迈进。老区人民坚信,只要跟着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这位领航人,好日子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③参见《赣州统计年鉴202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年版,第19 页;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红土巨变——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回眸与展望(202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3 年版,第5-7 页。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第一,工业发展实现大跨越。着力打造“1+5+N”产业集群,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 个千亿元产业集群,营收过百亿元企业从无到有并增至5 家,赣州经开区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781 家增加到2898 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6 家增至969 家。第二,农业产业得到大提升。赣南脐橙种植面积和产量世界第一,产值实现翻番,品牌价值稳居水果类区域品牌全国榜首。油茶种植面积突破300 万亩,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油茶产品质检中心,成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建成蔬菜大棚28 万亩,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18 个,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8 家,蔬菜产业成为新的富民产业。第三,现代服务业取得大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突破50%,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金融机构由73 家增至191 家,成为周边地区机构最多、种类最全、总量最大的设区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国家4A 级景区实现县县全覆盖,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 亿元,跻身全国12 大重点红色旅游区。①参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红土巨变——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回眸与展望(202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3 年版,第15-17、8 页。

(二)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赣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②转引自《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红土地上的绿色交响》,《光明日报》2020 年4 月24 日。的指示要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国家扶持资源用于造福人民,把近七成财政支出、近八成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先后投入民生资金7323.06 亿元、年均增长15.1%。第一,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截至2020 年,赣州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198.44万贫困群众顺利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023 年的17381 元。第二,突出民生问题较好解决。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 万户、棚户区21 万户,建设农村保障房1.74 万套,近300 万群众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全面解决近300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集中供水率提高至93%、自来水普及率达91%,农村居民用水实现从“肩挑手摇”到“活水自来”的转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7 万公里,实现25 户以上人口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过去的泥泞小道变成康庄大道。第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改扩建城乡学校5821 所,校舍面积增长68.8%,完成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 个,义务教育“农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缓解。实施医疗项目2998 个,赣州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6.7张、增长147%,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养老机构34 个,总床位达5.7 万张、增长46.2%,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③参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红土巨变——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回眸与展望(202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3 年版,第15-17、8 页。

(三)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第一,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923 公里、增长144%。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743 公里、超过全省四分之一。新(改、扩)国省道近1800 公里,国省干线基本实现县县双通。黄金机场升为国际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208 万人次,瑞金机场2024 年可通航,赣州将进入“双机场”时代。赣南加速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老区群众“出门通路、抬脚上车、日行千里”的梦想成为现实。第二,能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779 万千瓦、增长378%,实现500千伏电网输入“双环网、双通道”、220 千伏变电站县县全覆盖的历史性突破。西气东输二线和三线赣州段工程、樟树—吉安—赣州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即将实现管道天然气“县县通”,振兴发展的能源基础不断夯实。第三,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实施166 个河流治理工程,完成806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应急水源或双水源。梅江灌区等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实施13 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437 万亩、增长11%。赣州港五云千吨级货运码头建成,千吨级船舶可直抵赣州。①参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红土巨变——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回眸与展望(202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3 年版,第11、17-18 页。

(四)生态屏障更加筑牢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牵引,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获评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第一,污染防治有力有效。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PM10浓度均值降幅全省第一,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劣V 类水全部消灭,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完成500 多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81.51 万亩,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92.78 平方公里,昔日的“光头山”披上绿装成了“花果山”。完成两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确保一江清水流向广东和香港。投入130.87 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创造“赣州经验”。第二,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共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4 个、绿色工厂11 个,“十三五”期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3%。全力以赴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崇义县获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石城县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良好生态成为老区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第三,保护机制更加健全。建立领导干部环境损害终身追责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形成生态文明共治共管格局。实施两轮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实现县县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水设施建成数、覆盖村庄数均列全省首位。②参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红土巨变——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回眸与展望(202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23 年版,第11、17-18 页。

(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第一,先行先试取得重要进展。先后争取开展200 余项省级以上示范试点,成为国家部委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获批国家级试点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集体林权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等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赣州经验”。第二,改革攻坚取得重要突破。党政机构、国资国企、农业农村、开发区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一大批改革经验成为全国全省典型。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推行施工图审查改革、异地招投标、“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企业“安静生产期”等做法,“干就赣好”品牌更加响亮。第三,开放合作取得重要成效。赣州国际陆港“无中生有”、爆发式发展,实现国际贸易“起运港”“目的港”功能,与深圳盐田港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中欧(亚)班列开行量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入选国家“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通至东盟跨境直通车。对外经贸合作全面升级,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建立合作关系,举(承)办世界赣商大会、“粤企入赣”、第32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吸引吉利科技、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进驻。

(六)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坚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信仰力量,常态化开展“五红”活动,着力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最讲担当的红土圣地。第一,理论学习系统深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创新第一议题制度和“3+X”学习模式,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融入血脉、植根灵魂。在全国率先试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关经验全国推广。第二,管党治党成效巩固。分领域分层级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不断增强,推动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过10 万元。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政治生态保持风清气正。第三,干部群众昂扬向上。各级干部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各条战线上担当作为。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积极投身振兴发展火热实践,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有益经验

《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所发生的沧桑巨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南大地的生动实践,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支持的结果,是赣南儿女不等不靠、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的结果。

(一)创新实践

1.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并重。坚持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首先离不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若干意见》实施以来,中央和省抓住赣南最突出困难、最薄弱环节,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为赣南构筑了“政策高地”效应。39 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 个县(市、区),国家层面从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出台了110 多个配套政策文件,特别是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贫困地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等政策,为赣南苏区振兴构筑起了系统化、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省委、省政府出台8 个具体的贯彻意见或方案,研究协调涉及支持赣南振兴发展的142 项事项;32 个省直厅局出台具体实施意见,为赣南苏区振兴作了很好的政策配套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更需要老区人民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用好国家、省扶持政策的前提下,赣南苏区人民更是感恩奋进、撸袖实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确处理好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将国家支持振兴发展的利好政策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深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升级、科技创新赋能、深化改革开放、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能级提升、美丽赣州建设、提高民生品质、党建质量过硬“八大行动”,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强大内生动力,以自己的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新生活,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区域联动与错位发展并行。赣州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直接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的重要通道,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等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结合点,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凸显。在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资源,在更高层面调整经济布局,实现国家区域战略对接,形成既有一定边界范围又对外高度开放的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是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式。一边加快开放平台,落实与深圳对口合作机制,推动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赣粤产业合作试验区取得了较大突破。以此为依托,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与大湾区深度对接,建设配套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带,加快构建形成与大湾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边促进县域经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破旧有的县域边界,让资源要素、基础设施、项目等成为共享资源,支持各县(市、区)发展首位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依托赣州都市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制药、家居家具、高端装备等产业,打造中部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带动周边县重点发展现代轻纺、食品药品、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推动相关区域紧密协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稀土钨深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南部增长板块;探索推进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3.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进。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同样也是赢得振兴发展胜利的关键一招,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振兴发展”这四个字,对赣南苏区而言,意味着一系列的变革、更新。在振兴发展实践中,赣州坚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协同发力,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一方面,用好用足《若干意见》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大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变革过去已有的不符合苏区振兴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先后争取开展200余项省级以上示范试点,在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等方面创造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赣州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对接、全面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地当好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乘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赣州建成了全国第八个、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内陆开放口岸——赣州国际陆港,并不断拓展、发挥港口作为内陆开放口岸的功能和优势,使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爆发式增长。截至2023 年12 月,赣州国际陆港累计开行班列突破16000 列,覆盖中亚五国及欧洲20 多个国家,进入全国内陆港“第一方阵”,打造了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助推了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赣州国际陆港的发展壮大,赣州已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

4.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并抓。绿色生态是赣州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把发展与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赣南苏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之路,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434 页。的理念在赣南大地得以彰显。一是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变“新”、模式变“绿”、质量变“优”。二是坚持“生态治理+开发治理”两条腿走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废弃矿山治理、崩岗治理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形成了多领域、全方位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格局。三是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持续拓展“两山”转换通道。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构建生态保护新格局。目前,赣州市入围了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二)有益经验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赣南苏区广大人民深深认识到,党的领导是赢得振兴发展胜利的根本保证。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最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振兴发展实践中,赣州注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市县(区)党委书记亲自挂帅,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大局,管方向,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新征程上,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高度信赖核心、感情上衷心爱戴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坚持强化理论武装,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学深悟透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切实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赣南苏区落地见效。

2.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413 页。。在他的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2012 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拉开了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大幕。随后国务院、中办、国办批复、印发了振兴发展的规划、意见,构建起汇集各方力量支持革命老区的“1+N+X”政策体系,瞄准革命老区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振兴发展进程。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等齐心协力,共出台了上百个支援老区发展的政策文件,献出真情实意、拿出真金白银帮助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延续了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实践机制,有力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振兴发展的实际成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3.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苏区振兴是“为了苏区人民”的事业,要以人民为中心。在振兴发展实践中,赣州各级党委政府从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入手,把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将国家扶持资源用在刀刃上,财政支出的六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改善民生,加速解决长期困扰赣南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让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到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伟力。苏区振兴更是“依靠苏区人民”的事业,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新征程上,要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拿出“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豪情来动员组织群众,激发他们不甘于贫穷、不屈于困难的顽强斗志,催生出他们靠自己头脑和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让他们“饮水思源”,撸起袖子加油干,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4.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振兴发展实践中,中央对口支援单位着力搭建科研平台,国家级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批国字号科技平台纷纷在这里落户。中科院、科技部先后派出包括9 个院士团队在内的20 余个科研团队入驻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工程院协调36 位院士专家成立“赣南苏区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引导支持院士专家为赣州开展项目咨询、落地科研合作转化项目;教育部大力支持赣州市设立第一所市属全日制本科院校——赣南科技学院,从未来与长远着眼,推动苏区振兴发展。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创新作为引领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以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为主线,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重点,以改革科技体制机制为动力,协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努力构建一流创新高地、一流创新平台、一流创新主体、一流创新人才、一流创新生态,为书写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精彩华章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5.必须赓续传承红色基因。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共和国的摇篮,同全国其他革命老区一样,这里的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人民英雄、每一件革命文物,以及每一处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都是一座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库,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密码,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坐标,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鲜活教科书,是激励我们在振兴发展道路上坚毅前行的强大动力。新征程上,要注重从党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历史经验中深入挖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优势,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民众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包括苏区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激励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坚守精神家园,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率领人民群众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作示范、勇争先。

猜你喜欢

赣州赣南苏区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赣州最最美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