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运河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2024-06-11韩晓君

广东蚕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德州市德州大运河

韩晓君

乡村振兴视域下运河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韩晓君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德州25303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运河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文章以运河经济文旅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其内部优劣势与外部机遇挑战,依照矩阵形式排列,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运用抢抓机会与发挥优势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适宜德州运河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以达到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大运河;运河经济;文旅融合;融合发展;德州市

德州拥有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完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风貌,呈现“九龙十八弯”的特征,形成了“运河入鲁,九望德州”的独特地域文化符号。因此,德州段大运河要以保护利用为基础,深挖大运河文化资源,古老历史与现代文化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才能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全力打造“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城市新名片。

1 德州运河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1.1 举办系列主题活动

“千年古运河,一部缓缓流动的中国史诗;悠悠德州段,一张以德立城的亮丽名片”。德州市积极开展“黄河大集”“乡村好时节·LET'S购”等主题系列活动,其中,齐河县“乡村好时节”金秋主题游成功入选2022年度“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优秀案例。

1.2 加大文旅宣传力度

一方面,充分利用德州电视台《文旅德州》专栏,推出“大德之州·好运之河”—“两河牵手”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在京津冀地区的宣传力度,促进德州市文旅资源“走出去”。另一方面,精心策划制作德州市智慧旅游地图,内容包括旅游线路、旅游攻略、住宿、文化场馆、语音讲解及导航定位等,为广大游客和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1.3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为实现区域内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德州市政府大力推进总投资220亿元的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打造“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即运河遗产生态景观廊道、北厂漕仓遗址片区、东盟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园片区、小锅市运河聚落片区、滨水商业片区、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片区,形成“串珠成廊、向河而生”的空间结构,打造“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体验场景,力争成为德州新的城市客厅[1]。

2 德州运河经济文旅融合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文化底蕴丰富

“儒风水韵”与“大德之州”相映生辉,大运河丰满了“大德之州”的人文生态,让德州“人文飙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这里既有齐鲁文化的内敛厚重,又有燕赵文化的好气任侠,更有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禹疏九河,其五在德”,大禹在这里功成名就;一代鸿儒董仲舒、智圣东方朔、中国第一个状元孙伏伽、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在此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印迹,冀鲁边革命纪念园、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禹城大战等见证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2]。

值得一提的是,苏禄国东王墓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运河沿岸的北营村,安葬着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驻有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至今已有607年历史,也是我国历史上利用京杭大运河对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苏禄国东王墓于1956年被列为首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2 地理位置优越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北依京津,与济南相望,是山东省的北大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具有借南北之力,通东西之需的地理优势。德州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联结华北、华东和中原三大经济区,京沪、太青、德石等6条铁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交通网,京台、青银、滨德等6条高速公路形成“三横三纵”的高速公路交通网,19条国省道四通八达,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

2.2 劣势

2.2.1 区域旅游经济欠发达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16个地级市共接待游客7.3亿人,实现旅游收入8 278.6亿元,德州市接待游客2 674.25万人,旅游收入182.42亿元;2022年,全省16个地级市共接待游客5.9亿人,实现旅游总收入6 026.3亿元,德州市接待游客2 161.14万人,旅游收入131.97亿元,仅占全省旅游收入总额的2%。此外,随着历史变迁,德州段大运河自清朝末年停止漕运后逐渐显现出萧条之状,20世纪70年代末,该段运河水源逐渐枯竭。加之德州位于平原地区,并不像沿海城市般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河道修复、重振运河沿岸经济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资源。

2.2.2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是衡量旅游地基础设施的标准[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游客不仅追求欣赏旅途中的美丽风景,还更加注重体验目的地的生活方式。大众旅游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是反观德州的住宿服务业,星级酒店较少,特色民宿寥寥无几。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单一,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2.3 机会

2.3.1 政策支持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其受到的关注度日益增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4]。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也相继出台《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德州段)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德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等文件,为运河文化的挖掘与利用以及大运河文旅融合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3.2 “互联网+”助力文旅发展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数字化在推动旅游业消费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助力旅游业供给端不断优化升级。精准推送旅游资源、智能停车场、数字化体验产品……“互联网+”正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德州运河文化的发展应借势而行,通过“互联网+”盘活旅游资源,提升游客出行幸福感。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主动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让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

2.3.3 旅游市场加速复苏

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复苏,旅游供应链得到了稳步修复。2024年,旅游市场的复苏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国家旅游线路、国家级旅游城市和街区建设有望进一步提速,旅游投资、项目建设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也将迎来新一轮的良性增长。

2.4 威胁

2.4.1 运河文旅市场竞争较激烈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 800余km,流经今德州段141 km。德州段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旅游产业的发展既存在机遇,又充满挑战[5]。大运河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流经的所有城市都意图抢占先机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北京、天津的历史文化地位毋庸置疑,江南水乡与运河文化融合也极易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而德州段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处于建设初期。

2.4.2 文旅融合人才结构性短缺

首先,在德州市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经验丰富的策划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从而导致德州市文旅资源尚未实现充分整合。其次,目前德州市普遍缺乏高水平的导游和宣讲员。优秀导游和宣讲员的短缺,会影响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文化展示效果。最后,德州市旅游电商人才和数据人才相对短缺。目前,德州市在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能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电商直播等方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3 促进德州运河经济文旅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

3.1 文旅融合推陈出新

3.1.1 精心设计环节线路,让传统文化和文物活起来

文化“活”了,旅游也就“火”了。德州运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打造高附加值的文旅IP,进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属性和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通过开展“运河课堂—奇妙研学之旅”“多彩非遗—魅力乡村之旅”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路线,打造德州运河小镇、修建运河文化主题公园、开发运河沿岸特色民宿,使游客的观赏不仅仅局限于听一段传说、赏一处风景,更要看到传说背后的历史、风景背后的科学,从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3.1.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一方面,将运河文化细节和特色融入舞台节目,通过精彩的表演,让观众了解更多的运河文化和习俗,鼓励游客身着传统服饰观看演出,感同身受地欣赏歌舞表演,仿佛穿越回到繁荣鼎盛的运河时代,不但为他们留下一次难忘的经历,也为他们打开了感受运河文化的一扇窗。另一方面,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移动传播”的新思路,利用VR技术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融入历史,从看景人变成了景中景。

3.2 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

3.2.1 历史性与现代性兼具

德州运河文化千年传承,文旅融合既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还要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成就。通过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德州段大运河壮丽画卷,以影像、图画、非遗等多种形式透析城市历史、解读州城智慧、赞誉人文品质,昭彰百姓福泽,深刻诠释出德州建设“富美新强”新时代现代化运河文化的丰富意蕴和精神内涵,让游客既品味过去,又体验现在、畅想未来。

3.2.2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一方面,只有优质的旅游产品供给,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关注市场环境,加强监管引领,为“旅游信用+”作出部署,杜绝强制消费、涨价、毁约等行为。另一方面,提高配套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各部门共同发力,提供温情细致的服务,发展以运河文化元素为主题的民宿经济,让游客充分体验运河习俗,领悟文化之美。

3.3 创新宣传形式

3.3.1 加强数字化建设

兵马俑、故宫等景点广为人知,但是全国两万多家景区大部分鲜为人知,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更多的游客知道旅游景点至关重要。构建以物联网+5G技术为基础,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为推手的智慧旅游模式,向游客精准推送旅游资讯、旅游资源等信息,推动德州运河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3.3.2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时代,人人是游客,处处是风景,创新传播形式,才能让德州运河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来”。在快手、抖音、微信等平台开通“德州运河文化”账号,通过小视频、微电影、直播等方式向游客讲述运河故事、展示运河文化魅力;加强商业合作,打造德州运河文化IP品牌,利用商家专业的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打破空间壁垒,促进文旅融合衍生产业发展。

4 结语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6]。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德州运河经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文旅融合推陈出新、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创新宣传形式等途径实现畅通州城水脉、传承运河文脉、带动旅游人脉,不仅让缺水的城市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也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促进作用,实现生态与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1]苏锐. 千年流淌大运河,今朝沿线展新颜[N]. 中国文化报,2023-10-12(1).

[2]孙文丽. 大河之洲·古运德州:“德州运河文化”是什么?[EB/OL]. (2023-02-18)[2023-12-2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145766923136040&wfr=spider&for=pc.

[3]贾飞. 大运河山东段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4]吴殿廷,刘锋,卢亚,等.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21(12):84-91.

[5]时少华,聂延涛,孙媛媛.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评价研究[J]. 旅游研究,2023,15(5):30-42.

[6]姜雯露.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思考:以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为例[J]. 广东蚕业,2023,57(7):145-147.

10.3969/j.issn.2095-1205.2024.03.39

F323;F592

B

2095-1205(2024)03-129-03

韩晓君(1991—),女,汉族,山东德州人,本科,讲师、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德州市德州大运河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
在德州,电力经纪人帮你选电!
德州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综合防治措施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