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民族审美新认知
——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为例
2024-06-11□黄骁
□黄 骁
本文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中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为例,在探寻南海大地艺术节中民族审美意义的同时,寻找技术引领下民族审美的多元发展规律。
一、民族审美的内涵
(一)民族审美的定义
民族审美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审美角度、审美方式和审美能力的独特内容,由该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有审美认知上的不同。当个人或集体具备了某种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意识时,民族审美就形成了。民族审美会对各种类型的审美行为起支配性作用,并呈现出民族共通性。
(二)民族审美的形成
一方面,民族审美的形成由多种要素综合决定,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及文化背景等。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积淀的民族,在不同时代,也会有某一种反映时代特征的民族审美作为主导,对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艺术创造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族审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原始的民族审美最初反映在一些“装饰品”上,如钻孔的小砾石、石珠等。这些“装饰品”反映出原始先民们在早期意识形态活动中便开始孕育着民族审美雏形。往后在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盆表面装饰上则开始出现表现信仰和想象的成分。这也说明原始社会的相关观念开始对民族审美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受社会、氏族等影响的具有审美内涵的形式也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这样的形式能增强人们的审美感受,最终形成稳定的民族审美。
民族审美还源于民族成员审美感情的激发,不论这种感情是主动还是被动被触发。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指能引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关系。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样正是以这种方式激发出人们对审美的感情。由单纯线条和块面组成的饕餮等图案并非自然界存在的,但这样的形象是一种“真实的想象”,是体现早期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工具。这些形象被统治阶级肯定,也深深触动了被统治阶级的审美感情,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主动及被动的双向触发。这样的民族审美带有强烈且独特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三)民族审美的价值体现
共通的民族审美会增进民族间的和谐,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创造人与物、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民族审美是本民族的一根无形准绳,它没有标准,也从不约束同审美观念相关的任何形式的发展。它是民族成员在进行审美实践过程中提供可参考、可依靠的一种共识。“中和之美”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本民族审美理想中的中和之境。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和而不同”的价值衡量正是不断塑造民族审美内在的关键,让中国这样存在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的国家有稳定发展的方向与动力。
从价值层面的反思来看,民族审美中还蕴含着伦理与责任,需要充分考虑价值引领。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不同审美问题的认识,引导着民族成员的审美追求与行为。民族审美的本质还要求它具有应变性和整合性:如何平衡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如何凝聚科学精神、人文关爱与艺术情怀等,这些都是民族审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
二、新时代的民族审美
(一)新时代民族审美内涵
我们会将如今的新时代称为大数据智能化时代,来源于改变我们生活的新技术和新研究。新时代的民族审美开始出现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所产生的民族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并通过某种独特的、与民族有关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
新时代受众审美呈现出个体性与普遍性共存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媒介内容的丰富和变化,此时的民族审美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趋势,以专注用户审美体验为基调的智能化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化,民族审美在多元化中也带有针对性的分层;另一方面,信息的多元化也使审美主体开始发生变化,通常意义上的精英审美向大众审美转换,民族审美的内涵进一步扩大,并有群体下沉的趋势。但审美内容和审美价值被快节奏的信息变化遮蔽,这也导致民族审美呈现追求感官刺激和猎奇心理的特点。
(二)新时代民族审美特征
第一,新时代的民族审美呈现出技术化与体验化的特征。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正是由于审美体验具有主体参与性,所以不同的审美主体具备不同的审美体验。当审美主体面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相异的审美主体自然也会产生相异的美感体验。随着大数据对大众的影响越来越深,民族审美的体验变得更突出,这样的体验感能直接反映出民族成员在参与审美过程时出现的享乐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当下受众在参与审美过程中会更加注重直接场景和效果带来的初始感官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代入感。例如,当个体受众在欣赏一幅与江南水乡有关的美术作品时,粉墙黛瓦等元素会对其产生较深的审美触动,通过其知觉力与个人感受交互形成审美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源于该受众曾经的经历,也可能是日后所引起的共鸣。不论怎样,在看到这幅画时产生的审美感情都是需要个体受众在个人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才可最终形成的。在智能化技术背景下,通过对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个人在观赏完一幅画后戴上虚拟现实眼镜,马上就可以呈现出立体的画面,产生知觉上的审美情感。即时体验性特征明显提高了受众的审美参与度,但这种快体验式民族审美会使受众只关注转瞬即逝的愉悦,难以对审美的深层价值进行挖掘。
第二,新时代的民族审美还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一方面,大数据推动下的民族审美促进了更多形式的艺术与文化等审美内容融入社会生活,提高了民族审美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这种大众化的民族审美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理想的民族成员有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同频空间,扩大了民族审美的受众面,这无疑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大数据等技术加持为审美群体提供了更公平、更开放的平台,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消失的隐患。逐渐大众化的倾向,让民族审美在透明的大数据下面临个性消失的风险。社会成员拥有对民族审美的认同感固然是件好事,但在大数据为用户需求打造精确画像面前,再有个性和针对性的审美处理,也都只是“表面功夫”。
三、新时代民族审美的思考——以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为例
(一)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概况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于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正式拉开帷幕。这是大地艺术节第一次走进广东南海,也是国内首个全域性地域型艺术节。来自15 个国家和地区的73 个艺术项目参展,艺术家们以“最初的湾区”为策展主题,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讲述南海故事,让人们领略不一样的岭南风情。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主会场就在南海区西樵镇全域176 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共设8 个艺术分区。
(二)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中的民族审美
在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中,首先体现出的是明显的形式美因素,包括艺术节中艺术作品的韵律、文字、节奏等。这些能够激发观者的想象力,传达某种富有意义的内容。当我们将时代语境下的新形象与人们对传统形象的印象相结合时,将会形成具有强烈在地性和时代性的新要素。这种情形下形成的民族审美符合新时代人们对审美的新要求。例如,在艺术节中,中国香港的艺术家郭达麟,受南海养蚕文化启发,利用超现实手法,打造了一个超大超长的虫型电子装置,邀请观众在里面走。从远处看到这个装置,再到进入这个装置,参观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新奇体验,还能感受到地域文化与时代结合产生的审美乐趣。
其次,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和审美内核指向一定历史内容,这使这些艺术作品本身及其本身代表的历史方位就是一种审美因素,被包裹在审美形式中,是一种情操美、理性美、道德美,也让这些从乡土文化中脱胎产生的作品,虽拥有新时代的“外壳”,但有在地文化的内核。除此之外,这些作品还包括艺术家们主观的理解、评价和客观的社会生活内容。例如,南海艺术节中马岩松的作品是在一个废弃的场所营造了充满科技感的空间,用巨型光柱和软性材料,在建筑顶端做了一个灯塔般的装置,寓意指引渔民回家的方向。这个作品是艺术家在当今时代借助科技的方式去表达社会生活的内容,其中蕴含着民族审美特有的“怀旧感”,但这样的民族审美却并不是陈旧的,它融合在技术与体验中、美的形式中、民族成员可以接受的道德中。
最后,隐藏得比较深的民族审美,经过技术化的“处理”后带有意境或者形象的象征意味。例如,艺术家朱哲琴想将对当地生活的感受纳入作品,因此她为艺术作品建造了一个新空间,进入时暗黑一片,然后会被持续12 分钟的声音环绕,这些声音采集于村庄各处,甚至连日夜运作供氧鱼塘的机器声音也包含在内。作为一个带有技术性的互动作品,磬台上的磬被不同力度敲打后,形成的水纹震荡都不一样。这样的民族审美是可视、可听、可感的,但又是无形的,它通过技术的手段表达出来。基于本地生活的感悟,这是地方民族透露出的意境与形象象征。每一个审美主体在面对这个作品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些不同的理解都来源于对地域、对民众、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这种真切感受是我们民族审美中深埋的特征。
(三)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中的民族审美意义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到“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当我们不断从民族审美的角度看待南海大地艺术节中的艺术作品时,可以从中看到实用的、科学的和具有美感的审美意义。这样的审美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审美在新时代对我们的影响。
实用的民族审美意义对我们来说意味着要维持生活,既然要生活就要讲究利用环境。在南海大地艺术节渔村窄窄的道路两侧,错落分布着很多破旧民居和商铺,这些民居因为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变迁而变得衰败。而现在,许多商铺已经挂上新店招,药材铺、米店、照相馆、西江旅馆……字体设计极尽新潮。在设计的介入下老渔村正不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具有实用意义的民族审美能让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更关注生活的内涵,对快节奏的生活形成自己的思考。
科学的民族审美意义是新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审美中的科学性“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他认为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在南海大地艺术节中,日本建筑师改造了平沙岛村口的蚕房,在蚕房屋顶的不同位置,让旧有的部分瓦片被玻璃瓦取代。自然产生的光线穿过这些新的瓦片时,就像阳光从树叶间穿过。根据一天中不同的参观时间,观众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如同在森林中行走。这是利用自然科学与当地环境结合产生的视觉体验,同样也是审美中科学性的体现。科学性是民族审美与新时代融合的关键,是符合语境发展背景下谋求更好发展的需要。
在向信息化、科技化社会的形态转变过程中,民族审美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特征表现为技术化和体验化,内涵与价值也在不断更新。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不同的审美层级中可以发现其实用和科学的审美意义,总体倾向表现为与科技、文化以及历史更深层次相结合,在带来多元化表达的同时寻找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