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2024-06-10王源杨海丽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收入差距高质量发展

王源 杨海丽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代表着科学技术最精华的结晶,是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要求。本文首先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形成脉络、三大核心内涵以及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其次,文章立足于农村发展新阶段,从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村增产增收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两方面,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最后,基于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文章从培养“新质”生产者、提升“新质”生产工具、建设现代农业市场、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五方面给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农村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收入差距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脱贫地区小农户数字素养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23BJY159)。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科研创新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农村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再次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生活发展的中心议题。而农村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主战场,无疑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达成共同富裕的首要着力点。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增长动力逐步减弱,农业产业融合艰难,正处于产业转型受阻,收入差距加剧的改革阵痛期内,那么,在这一关键新阶段下如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具体赋能路径又在何方?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有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路径、符合当下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对此,充分认识与研究新质生产力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探寻其促进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既是新质生产力的使命要求,又是农村现代化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道。

目前在相关领域内学界主要的理论研究内容还局限于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与着力点等方面。而反观现实,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仍是农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我国共同富裕的核心出发点与落脚点也同样是全体农村,故而若能将共同富裕的实现重心置于农业农村,以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等多维路径切入,厘清其对于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逻辑与实现路径,则有裨于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复杂面相,同时也为我国各行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全体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拨云见日的思路,成为当下领域内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延申。

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内涵界定

当下,学界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与研究已较为丰富,且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内涵,但是对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界定上尚未统一。若想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力,找到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現实路径,需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基本内涵与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回顾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形成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助于理解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时代性内涵。纵观生产力历次提出与更新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每个时代下的“最优”生产力总是围绕当时的社会生产及科技创新等现实发展条件所产生的。而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亦是如此,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符合当代社会生产最新最优动力之概述的高度凝练,又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各行业进一步现代化发展所需之大势。首先,新质生产力是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科学结论。

自数字时代以来,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等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球正在迎来一轮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关键科技领域,力争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先机。因此,面对新一轮的科技变革,我国应当认清世界科技发展格局,主动顺势而为,加速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科学技术对哥产业的新一轮赋能加速实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次,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本就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应时代之所需,造未来之大势,故而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成熟与推广也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从外部观察,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产业链的“去中国化”策略,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以遏制和打压中国经济的外部循环。而在内部方面,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内需市场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适龄劳动人口规模逐渐减少等。故而在内外压迫与约束下,传统生产力之第一生产要素的扩张和集约化利用陷入了瓶颈。此时,新的第一生产要素从原有生产要素中分化、崛起并逐步趋向成熟,这种全新的生产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与质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1.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汇总相关研究者对于何为“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主要通过以下角度切入:一是比较新质生产力之“新质”:相较于以往传统的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在传统生产力的主导技术、产品形态、产业结构等方面发生变革,表现为构成生产力各要素在其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引起生产力的巨大跃迁。二是聚焦新质生产力之所能:新质生产力是一种能够长期稳定地助力新产业、培育新业态、产生新理念、催生新模式的高效驱动力,能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深度融合,人民高品质生活所服务的新型生产力。三是探索新质生产力之本源: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沃土中由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生产动能。四是考察新质生产力之所用:新质生产力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平台、千兆光纤网络、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科学技术与智能化机械设备、数字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此外,更加综合性的阐释则有: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2.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学技术作为驱动力量,在传统生产力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生产力,它既包含生产力的诸多内在规定,又具有许多新特质,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继承与超越。故而新质生产力不仅使生产力这一理念得到进一步更新与丰富,同时还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特征,领域内众多学者也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如胡莹和方太坤认为新质生产力从四个维度分别展现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主体特征、颠覆性创新驱动的技术特征、多要素渗透融合的结构特征、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的形态特征。韩喜平和马丽娟则表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是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领域和新规律。而在对当前领域内相关观点进行汇总后,文章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笼统的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高质量,新质生产力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又以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为依托,直接作用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从根本上来说,新质生产力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故而新质生产力天生就具备极强的发展效能,是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二是创新性,从本源看,新质生产力从一开始就是由科技的不断创新得以形成,因此其在赋能其他对象时也具备与时俱进的新动能。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新质生产力自然而然的能够开发出更多的新能源、新材料,助力新人才,新产业的发展,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性。三是未来性,新质生产力诞生的首要目的即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而具体来看,人工智能、AI大模型、量子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航天科技、物联网、区块链、脑科学、深地深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成为当下产业融合的新发展方向和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赋能对象。毫无疑问,对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并非一蹴而就,而在于面向长期发展的未来。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逻辑机理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崇高使命已经进入更加关键的发展阶段,当下,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形成与发展,为广大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指引。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通过促使农村增产增收和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来赋能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一)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村增产增收,助力农村共同富裕实现

无论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还是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能够促使社会生产要素与社会总体财富实现爆发式增长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技术突破所引起的传统生产力巨大变革,生产力突破了旧质的约束跨向新质。因此,每当传统社会的农业农村的财富增长途径面临困局时,就必须率先完成对于生产力的变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探索获取生产要素与社会财富的新途径。更进一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所以对于新质生产力促使财富增长这一过程,也自然可以通过细分为上述三种生产要素来分别进行阐述分析,结合其所具备的“新质”特性,具体表现为“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

1.对于“高素质”农村劳动者而言。在信息与大数据时代下,我国早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将“数据”视为五大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又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借时代之风,乘新质生产力之舟,大量的信息与数据得以在农村传播。此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区别于以往信息传播的一次性,新质生产力在驱动大量信息与数据传播的同时还完善了现代化人才培育体系,从而催生众多全新的线上教培机构,成人大学等,这有利于小农户形成自主的现代化观念,建立数字素养及思维,从而形成“高素质”劳动者。进一步来看,具有现代化素养的劳动者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与新型农业生产中,并在其中“挑大梁”“当主角”,在抓住农村投资契机的同时形成风险规避意识,从而收获更多的农业性收入与其他投资收入。同时,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人才奖评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也更加强调农业人才的重要性,这对调动小农户生产积极性与合理分配财富收入大有裨益。

2.对于“新介质”农业劳动资料而言。随着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众多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不断涌现,在与之对应的新技术的配合下,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者的同时还使得农业劳动的科学性与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应用,通过新质生产力在要素整合与技术创新的赋能,科学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与上述各种生产工具将会在质量、数量、时空上结合,形成兼具先进技术与精密设备的智慧农业,智能农村。具体来看,具有代表性的半自动耕种机,重点突破农业机器人、数控噴药、智能检测、自动化采摘和智能大棚等复合型装备与设施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孕育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直接实现了农户的增产增收。

3.对于“新料质”农业劳动对象而言,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传统农业将持续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升级,这将极大的丰富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生产新边界,创造生产新空间。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大程度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协调配置来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规模化,从而提升农业生产与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生产力可以完善现存体质机制,畅通资金流、物流、人才流等要素的自由流通,从而推动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与知识等要素在农村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便捷化流通,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生产环节,从而赋予农户更加高效、透明、系统的农业发展环境,以此来提升农户的农业性收入。

(二)新质生产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1.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实产业的过程来看,其以科学技术研发作为核心驱动力,并以数字化的手段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从而带动多数产业飞跃性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赋能过程中,数字生产力与实体产业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广泛的数实深度融合,而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内在一致性,其表现为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来看,数实深度融合以数字生产力、数字经济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中介作用。首先,数字生产力能够提升农户的数字素养,促进农村居民共享数字红利,促使农村个体的知识与技能现代化,缩小农村家庭间收入差距。其次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传统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效弥合不同数字素养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最后,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推动传统农业不断升级、增加农户非农就业、增强农村居民的创业水平等途径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如果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则会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或迟或早的“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因此,在新的科技突破帶来的新的更高质量的生产力面前,人们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地位认识以及新的产品分配关系总会存在一定延迟,这种延迟不仅体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更新迭代上,也体现在不同人群之间,不同认识对象上,所以这必然会产生对新质生产力认识、使用和收获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农户个体的接受能力与契机存在差异,因此最先认识并接受这种新质生产力的农户总能更大概率的先收获更丰厚的财富,而其他受限于匮乏的接受能力或缺少相关契机的农户则不能第一时间享受到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红利。但是,又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性,“迟来者”总能利用后发优势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与“先到者”在认识和财富上的统一,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如经过实证研究所证明的: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就呈现先强化后抑制的倒“U”型变化趋势。而数字经济又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典型表现,因此,新质生产力对于农村收入差距会起到缩小作用,但是这种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发展趋势。具体来看,在初期,第一批认识并具有“新质”特征的生产者的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从而拉大与普通农户的收入差距。随后,这一差距会持续加大,直到这一“新质”特征的劳动力范围不断扩大,而由于早期“新质”特征的劳动者的边际收入会小于后来的“新质”特征的劳动者的边际收入,收入差距则会被逐步缩小。此外,由于新质生产力本身是具有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特征的先进产物,其所具备的高效性和惠普性使得其传播与应用的速度要远超传统生产力,故而其对于农村收入差距产生的倒“U”型发展趋势理应更加急促陡峭,即农村收入差距“扩大—达峰—缩小”的过程将会更快,最终实现收入均等化。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农户的数字素养,培养“新质”特征的生产者,促进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催生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关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持续赋能农业产业生产发展,数字化的技术,管理模式与生产结构成为当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其中,培育具有现代思维和高水平数字素养的农户是实现农村发展的核心,更高综合素质的农户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金融借贷、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流通成本,投身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提升其收入水平,带动其他农户实现共同富裕。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农户共同富裕事业实现的关键一招便在于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劳动者培养基地。一方面,与传统农业劳动力培养相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农业劳动力,更加重视劳动力的合作与创新能力。农村地区需要建立与现代农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农业技能、管理以及农业经济和市场推广等多个方面的全方位培训。

同时,还需进一步推动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重视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创新人才选拔与发展。还应建立校内外协同联动的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提供先进的农业培训,提升农户数字素养水平,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传统中小农村应该着力于培养具有现代数字素养的农村生产者,以更好的推广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技术在农村的传播与应用。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技术推广体系,如农业技术研发基地,农业技术服务团队与定期的技术研讨分享论坛,增强农户使用现代数字技术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氛围,加快新技术,新思想,新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推广与应用。此外,还应加强成人教育与农业产业的深度结合,增强农村生产者对于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熟练度,培育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人才,让现代化的知识与技术更好的被利用于农业农村生产。此外,应当继续推广“盒马村”等农企合作模式,助力农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融合,确保农户和企业能够迅速准确地应用农业知识进行生产,以提高其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深化技术研发推广,提升农村“新质”生产工具,促进农民增收共富

当下,数字技术不断与各产业深度结合,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二者耦合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而对于传统中小农村来说,也应当以数字技术为赋能,不断激发农业技术活力,形成智慧农业生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合力促进农村农民增收共富。同时,智慧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大型农业企业,并着力于发挥农业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与示范效应来提升农业经济水平。

具体来看,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定点、定项、定期的专项科技创新政策来积极引导并扶持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消除制度性障碍,培育良好创新氛围,并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农户提供物质激励,提升全民创新创业的意识。此外,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中小企业作为农村最主要,最具活力,分布最广泛的主体,是扩大就业、促进创新、提升农户收入水平的主力军,也应得到特别关注。另一方面,在对农村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与帮扶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策略,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与互联网,结合线上与线下资源促进直接沟通与信息交流,以更好的提高服务效率,覆盖更多的农户。此外,构建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推广更加惠民、便捷、先进的农业技术,对于引导和帮助农民采纳现代化农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当着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并致力于构建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了确保技术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应当建立一套针对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包括高效的信息普及和技术支持机制,以便于及时响应并解决农民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通过这些综合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效率,打造农村“新质”工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

(三)完善农业经济政策,建设与“新质生产力”配套的现代农业市场,激发农户创新动力,拓宽共同富裕路径

相比城市,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更在于政府政策的引領与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应当以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力,构建更适合农村发展的数字政府,数字政府建设可有效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与驱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确保政策精准有效,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进程。

一是地方政府应该在农业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需要地方政府需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通过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农业企业扶持计划,提供物质激励等措施来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创新与改进。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合理、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这包括完善农业财政补贴机制、协调区域间资源配置、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优化农产品税收政策以及完善农业风险投资法规等惠民措施,以助于农民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生产与市场交易中,激发其在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经济的资源倾斜。具体来看,地方政府应该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转专项农业扶持资金,建立农业创新基地与高标准的示范园区,培育地方独有农产品品牌建立,以更大程度上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帮助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市场中。三是地方政府应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积极的农业创新环境,激发农户创新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地区农业创新机构,牵头搭建农户生产技术培训中心,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定期开展农业技术与信息普讲会。同时,联合相关科技企业设立专项农业科研园区以对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基础设施等对象更新升级,同时建立跨区域农业流通渠道,与相邻地区共同搭建更加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四)激发数字技术活力,推动农村产业数实深度融合,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提升了乡村地区的数字技术水平,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产业体系的融合创造了新的机遇,在促进区域产业融合的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央网信办和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为乡村信息产业和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思路。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农村地区需要进一步推广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农户生产效率。

数实融合的关键在于农业数字化发展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对于农业的数字化发展来说,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能够对农村数字化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地方农业以以农业应用为首要目标,细化农业数字化分类指导、分类施策,持续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和智能生产行动,推动“三农”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AI大数据、物联网、智能设备、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制造、流通交易、市场服务等各环节应用。另一方面,对于农业与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来说,二者耦合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措施来看,一是要推进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和标准接口,整合农业自然资源、种质资源、农产品等数据,形成动态数据资源体系,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二是要培育数字农业新业态:鼓励发展电商农业、智慧农场、数字种养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业价值链。三是要促进农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鼓励农业企业和科技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适合农业特点的数字技术和产品。

(五)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推动对农村资源与要素的流动具有积极意义,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产业链的主要出发点,却十分缺少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以及良好的流通环境,这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与进一步提高共同富裕水平。因此,必须提升农村要素资源的流动效率,农村生产模式的多样性与各区域联系的紧密性,以保障农业生产的快速革新与资本的快速流动。

一是要加强农业与产业链的深度整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全产业链”信息平台,整合技术、物流、资金、人才和服务流程,为各经营主体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同时,建立良好的要素流通机制,鼓励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升级,增强农村要素稳定性与多样性。二是要加强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强化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为农村协调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三是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赋能核心,着力于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网络和能源供应,使各农村地区摆脱“孤岛”发展结构,形成紧密的联系,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2(06):61-72.

[2]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术交流,2024,(01):93-107.

[3]王娟娟,曲健.数字经济赋能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效应及区域分异研究[J/OL].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7[2024-03-18].

[4]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01):69-76.

[5]程恩富,陈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14-23.

[6]周文,何雨晴.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OL].财经问题研究,1-15[2024-03-18].

[7]钟茂初.“新质生产力”发展演进及其增长路径的理论阐释[J].河北学刊,2024,44(02):151-157.

[8]魏崇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3,(06):25- 38.DOI:10.13553/j.cnki. llygg.2023.06.003.

[9]周文,许凌云.再论新质生产力: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 OL].改革,1-12[2024-03-18].

[10]盛朝迅.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经济纵横,2024,(02): 31-40.

[11]王晓玲,韩平.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40(01):10-16.

[12]张延龙,王明哲,廖永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稻米产业化:基于2225家稻米企业的监测数据[J].改革,2022(11):119-129.

[13]辛璐璐.数字政府建设与城乡共同富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4,40(02):23-28.

[14]陈秀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东北地区“三农”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2,(09):102-107.

[15]王二朋,高志峰,耿献辉.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来自哪里——消费偏好视角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0,(01): 80-91.

(作者单位: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收入差距高质量发展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