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视角的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

2024-06-10关付新朱小青任一笑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9期
关键词:县域城乡生态

关付新,朱小青,任一笑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2.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的应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的部署,文件在整体上和各方面都有系统性意蕴。

乡村系统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乡村空间内经济、资源、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关联性和演进性等特征,特征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乡村全面振兴是多主体、多目标和多维度的复杂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乡村系统运行既作为城乡复合体系统的子系统“公转”,又作为乡村自身独立系统“自转”,城乡关系是影响乡村系统运行和演进的关键因素。乡村系统运行既有外源动力拉动的“从动”,又有内源动力驱动的“主动”。

乡村在几千年农耕史中演化而成,在40多年改革开放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将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迅速发生系统性改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乡村人口大省,乡村振兴任务的艰巨性、矛盾的多重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的挑战性在全国最为突出,客观要求在认知、理论、方法和措施上更加注重系统性。为此,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系统推进结构、层次、协调共生和特色多元等多个方面。

一、推进结构变化

(一)城乡结构、乡村结构和乡村产业结构变化

统筹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统筹乡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统筹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相辅相成,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二)乡村系统功能从传统“单打”转变为现代“多能”

传统农业阶段多为资源掠夺式粗放性增长,农业生产经济功能较为单一。现代农业强调增绿增效的绿色生产,发挥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发挥农产品供给、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基本经济功能,增强农民就业和农村稳定等社会功能,提升资源支撑和环境保护等生态功能,强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根亲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和科普研学等新功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科学和健康等多元价值。

河南省乡村系统结构现代化和多功能化,任重道远。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2022年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8.14%,外流人口1 600多万,城乡结构和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现代化的任务艰巨。河南省是全国粮食大省,小麦年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28%,在全国上轮粮食增产“千亿斤”工程中贡献率达30%。在资源和生态紧约束下,确保粮食和生态“双安全”的责任重大。河南省是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根亲文化大省,“老家河南”的根在乡村,魂是文化,物是载体,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的使命光荣,意义重大。在乡村系统现代化进程中,需巩固经济功能,强化生态功能,丰富社会功能,拓展文化功能。河南很多农业大县与历史文化大县叠加,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粮食安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态保护的多重责任,既要改变和发展,又要坚守和传承。如滑县既是全国第一小麦大县,又是古运河文化大县。固始既是河南第一水稻大县,又是根亲文化大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深度变化,对乡村系统多功能化提出更高要求。

二、推动层次变化

(一)融合化发展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乡村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城市进行输送。第一阶段,由于农产品统购统销、户籍和土地等“城乡两制”,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输送。第二阶段,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城乡分治”政策下,由于要素价差和公共服务落差,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转移,导致一定程度的“空壳”“空心”和“空巢”。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作用下,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技术下乡,劳动力返乡,增强了城乡复合系统的循环性、均衡性和功能性,改变了乡村资源向城市涌流的状态,朝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二)差异化发展

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乡村系统区域类型、结构功能、发展路径和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化扩大,异质性增强。平原、丘陵和山区的乡村,基于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和发展机遇,形成具有特色和个性的乡村系统。作为城之末、乡之上的县城,成为乡村振兴的龙头,是协调城乡关系的关键。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相统一的县域经济发展,成为系统性推进县域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因此,要继续探索县域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挖掘乡村资源潜力,增强经济实力,焕发主体活力,激发系统动力。

河南省乡村系统的层次提升和县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河南省有4 239万乡村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2.93%,远高于全国的34.78%。留守乡村人口年纪偏大,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困难较多,增收机会较少,迫切需要医疗、养老服务。要以县域经济为抓手,推进县域城镇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域振兴。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有城(即县城)、有镇(即乡镇)、有村(即农村),在县域范围内确实可以做到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县(市)域一盘棋,第二、第三产业向县城集聚,吸引返乡企业家到产业园创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生活,共享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已建成基础设施的效能,与县域人口变化相适应,按县城、乡镇和中心村的层次,优化义务教育、卫生医疗和养老保健等事业发展布局。河南省有89个粮食大县,占全国的11.23%。部分粮食大县土地资源约束紧,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较低,成为推进县域特色乡村振兴的难点和重点。粮食大县建设农业强县和经济强县,一要做强粮食产业,生产优质粮,延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二要做大第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优化经济结构,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三要加快产业融合,主导产业成为强链,拉动县域经济;四要完善产业体系,形成县域产业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推进协调共生

(一)利益共同化

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相关联,产业、人才、生态、组织和文化“五大振兴”相关联,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与农村社会治理相关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相关联,且关联度变大增强。乡村系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三大系统关系,上中下游和前中后环节的链接关系,政府、集体、农户和企业等主体利益关系,关联强度增大。生产、生态和生活“三生协调”,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三新共荣”,经济账、生态账和政治账“三账齐算”,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三链同构”,生产集约、产区集中和产业集聚“三集相成”,生产空间园区化、生态空间景区化和生活空间社区化“三化同步”,关联领域广泛。

(二)价值共生化

关系性质从过去破坏生态环境求增产、掠夺性生产谋增收的价值相克,转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多元价值相生。要在“两山”理论指导下,落实新发展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夯实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价值转换和经济价值提升。

面对“粮—地—人”复杂矛盾,需要用“两山”理论的辩证思想和绿色理念,按照“多个主体目标兼顾,多元价值目标协调和乡村韧性提升”的原则,兼顾政府、集体和农民利益,协调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强化生态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政府、集体和农户应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不同功能,政府建设美丽乡村,集体建设美丽村庄,农户建设美丽庭院,达到生产园区化、生活社区化、生态景观化。通过政策的优化和协同,重构经济产业链、生态循环链、主体利益链,全面提升乡村系统质量,并在城乡复合系统中发挥能动作用。

四、推进特色多元

进入乡村全面振兴阶段,乡村系统演进获得新动能,彰显新特色。

(一)多元化赋能

深化改革、高新科技创新和加大资金投入的三大发展动力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产生新效能,加之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新赋能,出现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产生新质生产力,为乡村系统演进提供新动能。

(二)特色化提质

中原农耕史悠久,乡俗多而且差异大,传统产业类型丰富而且从业者数量较多,外出务工后返乡创业者数量也呈现上升态势。以县域为载体推动乡村振兴,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分类、分层次扎实推进。在历史传统、资源优势、能人经济和新兴产业等不同条件下振兴乡村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特色文化和优势资源支撑的县域特色乡村全面振兴。在不同背景、环境和条件下,探索各具县域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道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河南实践,是悠久历史和复杂现实的结合,是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叠加,是中原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担当,只有实现技术、制度和模式的系统性创新赋能,才能负重腾飞。如豫北和豫东平原农区传统优势突出,豫西黄土丘陵区发展林果业比较优势显著,大别山、伏牛山和太行山区的旅游资源和山林产品优势独特,是产业振兴的资源条件。应立足全省各地实际,明晰发展思路,振兴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县域特色乡村产业,如“玉雕之乡”“乐器之乡”“花木之乡”“蚕豆之乡”“中药材之乡”“食用菌之乡”“厨师之乡”“建筑机械之乡”“花生小镇”“樱桃沟”和“画虎村”等,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挖掘、保护和提升南阳黄酒和信阳米酒酿造、许昌腐竹加工等传统酿造、作坊食品加工和民间工艺等,有效发挥扶贫车间和村庄工厂的作用,上马“雕”“编”“缝”“绣”和“画”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发扬光大传统产业,让留守农民就地就业增收,补齐农民增收短板,增强经济实力,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切实措施。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宅基地“三权分离”等农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统筹经济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三生”协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县域城乡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城乡涌动创业潮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