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4-06-10张志锋
张志锋
(信阳农林学院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拥有许多独特而珍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在传承历史文脉、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保护意识缺失、保护资金短缺、传统技艺失传等挑战,使得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遭到了破坏,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为了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积极研究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的可行性策略至关重要。
一、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此背景下,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愈发凸显,其不仅是传承历史文脉的现实需要,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传承历史文脉的现实需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是传承历史文脉的现实需要。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原地区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还承载着几代人的智慧与情感。因此,保护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是传承历史文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延续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保护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乡村振兴不仅是要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更是要促进乡村的文化振兴,而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作为中原地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充分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欣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体验乡村文化,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乡村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不仅有助于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助于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从而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因此,中原地区乡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中原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中原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然而,在现代化浪潮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保护意识不足、保护资金短缺和传统技艺失传等挑战。
(一)保护意识不足
保护意识不足是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首要挑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驱动下,一些地方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导致许多传统民居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此外,一些居民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将老房子视为负担,未能对其进行合理保护。
(二)保护资金短缺
保护资金的短缺是制约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因素。由于地方财政压力较大,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相对有限,许多传统民居的修缮和维护工作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在长期失修的情况下,有些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坍塌、毁坏等严重后果。此外,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民居在火灾、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下无法得到及时抢救,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传统技艺失传
传统技艺失传给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困扰。许多传统民居都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建筑技艺和工艺,其建造、修缮和维护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木工、瓦工、油漆等传统技艺的工匠。然而,当前这些传统技艺渐渐失传,直接影响到传统民居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一些古建筑因无法修复而消失。
三、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时代机遇,采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强化政策引领、加大保护资金投入,积极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传统技艺传承,深化价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径等策略来改善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而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实现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使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是关键。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利用各种渠道来宣传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从而有效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一方面,可以依托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等传播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参观、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亲身体验传统民居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总之,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为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二)强化政策引领,加大相关产业开发
为了给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引导相关企业和社会各界力量增加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大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开发力度。第一,建立健全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保护对象、范围、责任和义务,以便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第二,加大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保护资金,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采取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开发,引导并支持他们加强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研发、创新,推动中原地区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有效融合,形成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产业链,促进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原地区进一步实现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
(三)培养专门人才,促进技艺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维护,离不开传统技艺的支持。因此,积极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石。第一,鼓励高校设立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并加强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效借助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途径培养一批既具备传统建筑技艺,又掌握历史文化、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适应现代生活和市场需求提供专业人才支撑。第二,为了使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更好地得以传承创新,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可以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引领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基层,参与对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实地调研,了解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相对于现代生活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从而引发其主动思考,对如何创新改造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产生新的设计思路与想法。此外,为了让喜欢且想要主动了解、学习、运用、创新、改造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人才增强实地感悟,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建立传统技艺传承基地,从而促进传统民居建筑技艺的传承、发扬与创新。
(四)深化价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化价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径,是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力源泉。传统民居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寄托。因此,应深入挖掘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探索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途径,使其能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一,科研机构和高校应积极参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进而为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第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增强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主动探索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利用途径,将其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相结合,赋予传统民居新的生命力,让建筑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依托活化利用,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结语
为了让中原地区珍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保护意识不足、保护资金短缺、传统技艺失传等挑战,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强化政策引领、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培养专门人才、促进传统技艺传承,深化价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径等对策,以更好地促进中华历史文脉的传承,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原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