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警生长警官培养的《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
2024-06-09施维王小凯宁将军
施维 王小凯 宁将军
【摘要】《海洋地理》课程是海警生长警官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理解海洋理论知识,掌握海洋环境基本内涵和基本变化规律,提升学员海洋素养的重要课程,对海警生长警官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开展军事《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应当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群体特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深入探索。
【关键词】海洋地理|实践教学|海警|生长警官
随着国际社会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海洋科学研究的需求日趋强烈。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广大的海洋战略利益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当前,海警生长警官的培养以岗位任职能力需求为导向,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部队岗位需求侧精准对接,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由于海警生长警官学员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基层岗位任职锻炼机会有限,普遍具有对海洋实情认识不足、海上实践经验匮乏的特点。因此,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海洋情怀的海警人才,在《海洋地理》课程授课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一、《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设计要把握“三性”
(一)立足海洋现状求真务实的科学性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支撑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则是海洋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说,海洋科学是一门有数据支撑、详实准确的自然科学。
作为海洋科学与军事学的交叉学科,基于海警生长警官培养的《海洋地理》课程在进行实践教学目标设计中,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数据出发,定量分析海洋环境中的参数指标,再通过参数指标对海洋环境中的现象加以定性。比如,为了讲明不同海域的海水透明度差异,不仅要从目测视角判断,更要设置河流入海口和岛屿外围海域两处作为对照,从判定塞氏盘可视深度进行透明度实验。
(二)融入实际案例背景的任务性
《海洋地理》课程立足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更多地进行海洋上空、海洋表层、海洋内部和海底自然状态、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任务活动的影响等应用性研究。为了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条件下更好地保障海警海上活动安全,提高武器装备效能,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体现任务性成为必然。
《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任务需求为牵引,以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突出实战背景,引入一线任务案例,如钓鱼岛领海巡航、仁爱礁海域外国船只管制、打击海上走私犯罪等,锻炼学员在模拟环境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理论教学内容互为补充的对应性
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知识将呈现表面化、碎片化,无法溯源,经不起推敲,成为无源之水、无叶之枝。有了理论体系的支撑,课程教学才能由浅入深,引导学员触类旁通。实践教学作为连接理论与实际的重要纽带,可使理论内容具象化,起到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印证与补充,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紧扣理论教学,做好理论教学成果的衔接与转化,使课程教学有里有面、多维立体。比如,“风浪影响舰艇稳性产生纯稳性丧失现象”一课中,在经过案例展示和原因剖析后,为了加深学员印象,实践教学设计船模在模拟风浪中的航行实验,通过观察船模航行状态来印证理论教学内容。
二、《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要突出“三点”
(一)符合学员共同兴趣点
《海洋地理》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海警生长警官大二年级学员,学员个体的兴趣点差异较大,要使《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完全紧贴学员的个体兴趣点进行设计相当困难,所以,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按照尽量符合学员共同兴趣点的标准来把握。
为了找到学员群体的共同兴趣点,调研中随机选取不同专业的60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选项可多选)。统计显示,在“你对哪类实践课感兴趣”一项中,选择“现地观摩”的人数最多,达53人,占比88.3%,其次依次是“实验试验”“案例解析”“翻转课堂”,分别为45人、75%,31人、51.7%,11人、18.3%。在“你对哪类知识点感兴趣”一项中,选择“海港海岸”的人数最多,达56人,占比93.3%,其次依次是“海峡航道”“岛屿”“舰艇航行”“沿海陆地”“周边地区”“水文气象”“海底地形”,分别为42人、70%,39人、65%,32人、53.3%,31人、51.7%,26人、43.3%,19人、31.7%,18人、30%。
基于以上调查统计结果,在《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中,应当更倾向以现地观摩、实验试验的实践课类型,海港海岸、岛屿和海峡航道的知识点为主进行设计。比如,利用宁波城市港口产业发达的便捷优势,组织学员现地参观典型的各种类型港口,对集装箱码头、商用客运码头等常见场地进行拓展介绍;根据船舶AIS信号制作船舶密度示意图,使学员能够直观地辨认舟山群岛海域虾峙门航道、条帚门航道等常用航道,认识并学习天然航道的形成条件。
(二)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使课程教学承担起“教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就要处理好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内在关系这一核心问题。
当前,有一种理解认为课程是课程,思政是思政,在课程中进行思政就是在本门课程教学之外“另立门户”,认为课程和思政这两者是共同占据教学时间而内容互不相干的关系。带着这样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思政而思政,把与课程内容不匹配的思政内容硬植入,给授课对象以“跳戏”的观感。这种对于课程思政的处理,仅把思政当成规定任务完成,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课堂教学效果。
《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不应只是思政内容的融入,更应该是思政精神的融入,是在以海洋地理课程知识讲授为主体的教学中展现国家的面貌、集体的力量、榜样的品格。为了思政更好地进入课堂,首先,授课人要对思政充满“信念感”,要在充分掌握思政内容的基础上,对其体现的思政精神有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动作、表情展現出的积极情绪感染授课对象,达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如果授课人对思政内容不熟悉,对着课件教案照本宣科,亦或是进行思政时态度迟疑,表达畏缩,就无法表达出思政中的情感,思政内容的呈现就会空洞无力。
其次,《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内容应当从课程本身出发,在讲好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融入热门时事要点,发挥知识覆盖范围广的优势,因时制宜进行思政。伴随时代的发展,“00后”学员普遍习惯从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对热门时事了解速度快、掌握程度高。因此,在思政过程中引入热门时事,只需梳理事件脉络、分析事件结果、引导学员思路,即可达到提振学习热情、传递思政精神的目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23年4月,媒体广泛报道,广东海警局执法员汪晓龙,在打击走私犯罪与不法分子英勇斗争的过程中,因不幸坠海而光荣牺牲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海洋地理环境对海上维权执法任务影响”案例解析的实践教学中,融入汪晓龙的事迹进行思政教育,并提出问题:“在不良海况下,面对海上违法犯罪活动,你敢果断出击吗?”引导授课对象代入思考,在学员群体中产生强烈共鸣。
(三)突出课程研究关注点
如果说课程的教学是授课人将授课内容传递给授课对象“向下兼容”的过程,那么课程的研究就是探索课程边界、丰富课程內涵外延“向上拓展”的过程。随着海洋地理相关的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的出现,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海洋预报、海洋动力能源、舰艇制造与武器装备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升级,许多关于海洋的构想能够落地成为现实。
一是关注海上无人化装备发展与应用。无人化装备具有安全性高、经济性好、应用性广等特点,诞生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等不同类型装备,并形成独特的应用方式。近年来,在军事冲突、消防灭火、摄录取证等重要任务场景中,无人化装备出现的频次增高,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当前,我国海上无人化装备逐步在地形勘察、海洋储能、水下潜航等诸多领域进行应用,为海洋地理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注入新鲜动力。
二是关注泛周边海上力量情况。我国隔黄海、东海、南海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为邻,与日本海、菲律宾海、苏禄海、安达曼海等周边海区相望,共同构成我国泛周边海域及沿海陆域。该区域国家多、人口密度大、文化差异明显,国家之间各有渊源,加之域外国家插手干预,海上矛盾凸显。随着各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加大,我国泛周边海上力量变化增快,这将对海警履行海上任务产生巨大影响。
三、结语
基于海警生长警官培养的《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是连接海洋地理理论知识与任务应用的重要环节。本文对以“科学性”“任务性”“对应性”为重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和以“兴趣点”“融入点”“关注点”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进行探索,从“为什么设计”和“设计什么样”两点出发分析了《海洋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发展,为更好地上好该课程提供依据。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王喜明,杨育明.大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主导地位的再确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侯长生.课程思政的“破题”与“入手”[J].教育教学论坛,2023,2(5).
[3]艾锐峰,程杰,欧阳军,等.试验海区水文参数时间序列的多周期重构预测方法[J].舰船电子工程,2018(10).
(作者简介:施维,武警海警学院军事训练系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海洋地理;作者单位:王小凯、宁将军,武警海警学院军事训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