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转移演进逻辑研究
——以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乡村旅游企业为例
2024-06-09张灵丹
张灵丹 罗 芬
(1.湘潭理工学院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知识转移作为促进知识重构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是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1],能够有效激发乡村旅游企业的创新活力[2],提高乡村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高效的知识转移有助于实现乡村旅游区域内企业“增智”“增收”,对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乡村旅游企业作为乡村旅游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知识转移的主要主体。然而,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在现实环境下往往受生动力不足、流动频繁、活动分散、信任缺乏、能力有限等问题制约[3,4],因此,研究乡村旅游企业的知识转移对促进乡村旅游区域的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从发送方流动到接收方的过程,知识转移的内容包括文字、图像等易于表达和编码的显性知识,以及需要进行编码否则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具体而言,知识发送方具有较强的发送意愿与目的,通过知识编码、教授、交流等实现知识外部化;而知识接收方通过学习、感悟来实现知识接收,并转为自身隐性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扩散。知识接收方通过获取新知识来增加知识储量,同时改变自身行为,实现行为创新。
(二)乡村旅游企业知识转移
近年来,大量乡村旅游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但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行为愈加频繁,包括分享行业政策、设计产品、升级服务和管理经验等知识实现转移与共享。本文从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知识特性、知识转移情境四个方面来分析乡村旅游企业的知识转移。
知识发送方的发送意愿、发送能力、激励因素、知识存量是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知识发送意愿是知识转移开始的重要步骤,与知识转移的启动呈正相关。知识发送能力由丰富的经验、开放的沟通以及较高参与度等要素构成。激励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干预、经济回报、价值实现等对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5]。知识存量会影响发送内容,较高的知识存量能够显著提升知识转移的成功率。
知识接收方的接收意愿、接收能力、激励因素、知识存量是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接收意愿包括接收意向、认可程度以及主动程度,与知识转移效率呈正相关。接收能力是识别、评价、消化、转化、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可以分为适应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能力[6]。接收新知识需要付出时间、人力和物力等成本,激励会提升知识转移效率,缺乏激励将导致拖延应付、虚假接受或公然反抗等行为[7]。
知识特性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复杂性、内隐性、异质性三个方面研究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复杂性是由于构成知识的元素数量多、结构组成复杂、各要素相互关联程度较高,使企业内或企业间产生专业差距、知识储量差异、知识理解能力差异。内隐性是由于隐性知识在组织间所占的知识构成比重高于显性知识,知识的内隐性越强就越难以被发现和编码,其可表达程度就越差,也就越难以转移。异质性指在特定领域中知识的获取与掌握必须依赖专业人士或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和引导,与特定产业的知识积累过程密切相关。
当前,对乡村旅游企业知识转移研究的成果较少且散落于各类文献之中,呈碎片化分布,大多聚焦于单一要素对旅游企业知识转移或者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对现代乡村旅游企业的特殊性、乡村性与知识转移成效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但上述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地简介
本文选取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为案例地,原因如下:一是南岳区因旅游建区。南岳衡山和南岳大庙是南岳区的立区之本,1984年5月中央设立县级南岳区,当年接待游客达66万人次,旅游收入350万元。二是南岳区靠旅游立区。多年来,南岳区大手笔、高标准实施文旅融合战略,推出“旅游+非遗、演艺、乡村、文创”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旅游发展格局从“一山一庙”向“全域旅游”转变,2022年接待游客1001.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0.26亿元,旅游业已成为南岳区的主导产业。
基于政策文件、关键事件的梳理,本文将南岳乡村旅游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分为探索起步期、发展壮大期、提质升级期,重点关注创新发展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探讨知识转移演进的内在逻辑。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1.数据收集:从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对区域内80家企业及10个村干部进行访谈,每人访谈时间约2小时以上,获得有效访谈材料100万余字,获得比较丰富的一手资料。另外,搜集相关报道、文章、政府和各企业的文件、手册、出版物等,收集到丰富的二手资料。
2.数据处理:首先,采取质性研究的主题句编码方式,对资料进行主题句提炼与编码,进行匹配性验证。其次,利用Nvivo12 Plus对无效数据进行筛选,将有效数据进行细化、比对、整理。最后,通过开放式编码形成高频词,主轴编码系统概念化,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性词语得到核心类属。
三、研究发现
(一)探索起步期(1984—2011年)
在探索起步期,区域内的企业大多刚刚起步,知识转移和创新都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内的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生态保护和发展乡村旅游理念为主的隐性知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转移网络。
知识发送方。较高的知识存量是政府作为知识发送方的一个重要因素,南岳区委、区政府秉承生态保护理念,对基础设施进行专项设计,坚持生态立村,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发送意愿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参考条件,为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南岳区政府积极组织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相关知识转移。这一阶段,南岳区委、区政府较高的知识发送意愿、较强的知识发送能力、较强的知识存量为生态治理、发展乡村旅游营造了良好氛围。
知识接收方。该阶段旅游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主,是主要的知识接收方。接收意愿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人力资源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理念不认同或觉得实现难度大、思想保守致使对知识转移内容不认可、自我满足而不愿意承担转型升级风险等情况,导致知识接收意愿较低。接收能力方面,不同的企业对相同知识转移内容的接收效果明显不同,整体以被动适应性学习为主。由于存在分配机制上的矛盾,部分村民认为发展旅游是政府和旅游企业的职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吸收效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钢铁积累不断增加,废钢重铸将逐渐增多,特别是表面镀锌等金属回炉重铸,高炉粉尘及灰渣中会含有锌元素。因此,在高炉粉尘和灰渣中富集、提取氧化锌逐渐成为关键固废资源回收的热点问题。我国锌资源储备丰富,分布广泛,品位主要集中在1%~7.5%之间,品位大于等于6%以上的已探明锌矿资源量仅全国总量33.3%[2]。高炉粉尘中回收锌元素对低品位锌矿的利用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知识特性。此阶段乡村旅游知识转移大多为隐性知识,主要是灌输和传播生态发展理念,知识隐性特征明显,体现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未形成正规的书面显性知识。区域内采取参观学习、会议讨论、集中培训、人员交流等多种措施来促进知识转移。同时,区域内的企业或个体户大多由农业转型为乡村旅游,存在知识水平不一、知识落差较大等知识差异,企业内上下级之间的知识异质性明显。
知识转移情境。许多旅游企业主住在城区,较近的地理距离降低了经济、时间等成本,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实施。而在关系距离方面,主要表现为大型农业项目对政府的交易信任,主要形式为政府主导的点对点帮扶、指导和优化,而各企业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在物质契约信任基础上,主体之间的交互程度与交互效率不高。
(二)发展壮大期(2011—2016年)
知识发送方。由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自身实力限制等因素影响,知识转移效率较低,不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区域化发展。对此,南岳区委、区政府全面实施“旅游+扶贫”战略,打出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产业融合等组合拳,积极搭建区域知识平台促进知识转移,加强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该阶段的知识转移中传奇文旅发展集团等企业积累了部分成功经验,开始转变为“知识发送方”角色,向准备产业转型的企业和村民提供管理经验。
知识接收方。本阶段的专业知识转移主要存在于企业骨干之间,骨干的个人素养对知识接收能力有较大影响,发挥“主人翁”意识,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脱贫致富的理念得到企业骨干的认可。从管理者层面来看,返乡创业或学历较高的个体经营者的知识存量比较高,知识接收意愿较强,吸收效果较好。知识接收方激励因素主要表现为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发展。各知识接收方为更好地适应发展趋势,抓住“旅游扶贫”政策机遇以提升效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从接收能力方面看,区域内的整体接收能力水平受主动性学习氛围影响不断提高,企业骨干成为知识转移吸收的主体,区域内个体普遍形成主人翁意识,开始存在明显的专业知识转移,且企业骨干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效果良好。
知识特性。此阶段的知识内容从上一阶段的隐性知识逐步渗透到显性知识,以隐性知识为主、显性知识为辅,具体表现为从乡村旅游概念转变到具体的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同时,知识的发送和接收开始具备双向依赖、双向赋能的能力,龙头企业开始转移自己的成功经验,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特征明显。隐性知识大多通过观察模仿、研讨培训、区域会议、参观学习和人员交流进行传递,而显性知识主要通过产品手册、活动策划、品牌设计方案等显性文件传递以及门户网站、媒体等信息平台传递。
知识转移情境。在区域内旅游企业的关系距离影响下,知识转移情境具体呈现为正式社会网络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两种形式。在正式社会网络中,南岳区委、区政府深化旅游扶贫工作,以扶贫为抓手促进区域内社会网络的规范化、紧密化,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提升企业主及村民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转移的实施。在非正式社会网络中,主要包括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以及由合作演变的友谊等,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主要通过企业主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和相互模仿。总之,关系距离逐渐由企业对政府的交易信任转变为企业之间的情感信任,从政府对企业的“点对点”帮扶进阶到企业之间“线与线”的交流。区域内企业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强化了管理人员对脱贫致富理念的认同感。
(三)提质升级期(2016年至今)
知识发送方。传统的经营方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出现游客数量下降、附加值低、回收周期长、市场波动影响大等瓶颈问题,企业的知识转移意愿迅速增强,外在的政策支持也极大地激励了区域内企业的知识转移。2020年,南岳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支持旅游新业态项目发展,激励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就企业内部来看,企业内部采取日常考核、奖金激励等相关措施促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运用新知识。
知识接收方。经过探索起步期和发展壮大期的知识积累,区域内企业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进一步认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深了乡村旅游企业家和员工对服务、产品等类型知识转移的认可,这一阶段知识接收方的接收意愿较高,有利于知识转移成果向创新演化。同时,区域内存在产业区域发展水平不均、市场匹配程度低以及专业人才短缺等三个关键问题。在知识接收能力方面,在浓厚的知识转移氛围中,形成了对新知识互助理解、共同消化的良好风气,企业对知识的吸收已经转变为主动性学习过程。
知识特性。区域内的知识转移内容转变为全域旅游理念体系化的专业知识转移,包括以营销方式、品牌建设、产品服务升级为代表的显性知识和以理念认同为代表的隐性知识,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异质性明显。具体表现为企业内外部之间知识元素构成众多、结构较为复杂,各企业的人员、技术、资源等相互关联程度较高,包括企业内部研发团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外部供应商、政府政策等。因此,为克服知识特性带来的影响,南岳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人才输送”“团队支持”等转移形式,如开展培训沙龙、创客论坛、青年友好沙龙、屋场恳谈等活动。
知识转移情境。在关系距离方面,逐渐由对政府的“交易信任”转变为对全区发展的“情感信任”再到对全区发展的“认知信任”。区域内的传奇文旅、星域投资有限公司、贵妃凰菊等头部乡村旅游企业能高效吸收和转化外来知识,带来稳定的创新收益,使区域内的其他主体主动追随。在知识距离方面,不同产业之间的企业主体逐步寻求合作、促进产业融合。全区在进行知识转移可行性评估和知识转移对象选择时,大多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对象,其自身具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条件和知识储备,同时部分第二产业企业也被邀请参与知识转移过程,有利于增加知识转移效果、促进产业融合。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南岳区乡村旅游企业的知识转移伴随着创新过程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理念上的知识转移表现为从“走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到“主人翁精神”再到“全域旅游”的进阶,知识转移效果逐步提高;专业知识上的转移表现为从“乡村旅游概念”灌输到“企业经营经验”的传递再到“体系化专业知识”的交换与接收,知识转移的内容和类型影响了区域创新的类型;知识发送方主要是政府,随着知识转移的不断深化,部分龙头企业也逐步担当知识发送方的角色;知识接收方主要是企业,企业的接收能力经历了从“适应性学习”到“主动性学习”过程的转变;知识特性中的异质性从刚开始的上下级异质过渡到跨产业、跨级别的异质;知识转移情境从地理距离转变为关系距离再到知识距离,其中关系距离经历了“交易信任”到“情感信任”再到“认知信任”的强度变化。
(二)对策建议
针对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乡村旅游产业,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层面的知识转移策略。南岳区委、区政府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应继续发挥其引导和推动作用,从区域及企业层面制定更为具体的知识转移计划和制度,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引领区域区内的企业家、管理层及员工共享智力资源;同时,政府还可以搭建平台,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围绕知识转移进行深度合作,推动知识的流动和创新。
2.构建多方参与的知识共享平台。构建“政府+企业+员工”的南岳乡村旅游知识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智力,分享乡村旅游的最佳实践、市场动态和创新理念,实现知识共享。此外,充分利用高校的教研优势,鼓励师生积极为南岳乡村旅游发展建言献策。
3.加强有利于知识转移和创新的组织文化建设。南岳区旅游企业应从内部激励机制着手,培养员工的知识管理意识,鼓励他们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同时,企业也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团队,帮助企业进行知识重构与制度化建设。内外举措紧密结合,确保知识转移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