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圳市如何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2024-06-09赵晓龙
赵晓龙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住房建设和水务局 广东 汕尾 516475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三五”时期深圳市建筑业的规模和效益实现稳步增长,建筑业总产值累计完成 17754 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 63%;建筑业增加值累计达到 3723 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 75%。2022年 4 月印发的《深圳市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5年建筑业总产值目标值为70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目标值为1400亿元,更是提出了“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筑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同年10月印发的《深圳市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当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采取了具体措施,做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具体任务。“量”的增加、“质”的飞跃对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将面临许多未知的考验和挑战。
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式和高质量要求,如何贯彻政府监管智能,加强建设贯彻质量监督管理,进而健全建设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作重点。为此,结合深圳市建设工程发展历史及发展规划,梳理总结近些年在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汇总分析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思索和探求适用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新思路。
1 深圳市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现状
1.1 大力发展绿色建造
绿色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能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截止2022年3月,深圳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超过1.5亿平方米;150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国家三星级(最高等级)标识123个;18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其中一等奖6个,占全国总数的18%。2022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816万平方米,计划2023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2022年中国重点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中,深圳排名第二。而同年7月1日实施的《深圳市绿色建筑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建民用建筑和新建工业建筑全面绿色化的要求,创造性提出建立建筑碳排放管控工作机制,率先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绿色建筑全生命期管控,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对建筑绿色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切实提高百姓对绿色建筑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促进了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
1.2 新型建筑工业化
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建造方式,在建筑垃圾排放、材料节约和废气排放方面优势明显。深圳市作为作为全国首批、广东省首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坚定不移的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845万平方米,计划2023年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装配式规模取得了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市积极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努力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并取得了一系列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被收录到《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第一批)》中,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汉京金融中心、中建钢构大厦等6个项目获评住建部首批《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更是孵化培育了13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9个省级基地及31个市级范例项目,装配式建筑已经形成从房屋建筑向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全面拓展。
1.3 科技创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建立较为完善的BIM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2019年深圳住建局发布了《深圳市房屋建筑工程招标投标BIM技术应用标准》的通知,开创立法先河;2021年3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与深圳市交通局联合发布七本BIM市政道路标准,全面规范深圳市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综合管廊工程在设计阶段的BIM成果交付要求;2022年6月,深圳市住建局、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市政道路工程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等5项通知,规范深圳市交通建设工程信息模型在全生命期的应用和交付行为。
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全市重要的建筑、市政基础设施、水务工程项目建立BIM模型,对接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如埔地吓水质净化厂三期工程项目建立基于BIM的水务工程全生命周期应;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城市规划、标准建设、项目应用等方面应用BIM技术的探索;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系统建立的“圳智BIM+CIM一网统管平台”等,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行实时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拓展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提升工程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完善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系统,提升施工图审查的质量与效率;加强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智能装备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综合利用 5G、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建设智慧工地;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建筑材料与建筑废弃物的溯源与追踪管理。探索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数字化建造系统,推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
打造建设领域的“深圳标准”体系,深圳市已累计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78 部,构建了多元化工程建设标准供给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积极研究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提高标准供给质量。开展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标准建设,着力提升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绿色低碳、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既有建筑维护改造、公共设施和民生工程、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关键领域标准建设水平,强化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地方标准底线控制要求,完善公共住房、公共建筑、公共工程建设标准,以高标准支撑工程建设高质量。
2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工作
2.1 强化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监督
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执法严格、监督公正、专业权威、职能高效的监督制度,完善覆盖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的全周期监管机制。
拓展质量监督深度及广度,做好建设前期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工程建设前期主要法定基建程序文件程序审核,杜绝“三边工程”。对特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文件、环境影响报告、民用建筑项目人防工程审批文件、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责任主体合同等前期文件进行重点核查,确保施工前做好合理规划、为施工奠定基础。做好监理、施工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符合性检查,确保人员资质满足施工要求,严禁违法转包。
提升施工质量、竣工验收、质量检测监督的同时,全面推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贯彻先验收后隐蔽要求,职能部门积极推动质量月活动、推行质量样板制度。深化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质量管理行为及工程实体质量监管要求,严厉查出违法违规行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运用责令整改、责令停工、动态管理量化记分、“红黄牌”、行政处罚等处罚措施。完善工程监管信息系统,重点加强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主要施工功能的监督检测的同时,加强对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质量监管工作,深化研究对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智能装备设备在施工中的质量监督工作。推动全民参与[1],在增加公众对建设工程质量关注度的同时,建立健全投诉机制,设立举报渠道(政务邮箱、电话、官方网站等)。
2.2 加强立法建设
当前众多文件多年未修订[2],未有明确统一的行为标准,与高质量发展不能完全匹配适应。为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2023年,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分别发布“2023年度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两批次,分别计划制定地方标准35项、17项;当年累计发布包含《桩基施工技术标准》、《锚杆试验技术标准》、《基坑装配式预应力钢支撑技术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标准》等地方标准39部;深圳市建设工程新技术推广目录(2023年)发布推广包含“装配式钢混组合主结构屈曲约束支撑和防屈曲钢板剪力墙设计技术”、“嵌入式连续焊接不锈钢屋面系统建造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三维图形系统”等17项新技术。
地方标准的健全不仅在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引领、规范、和保障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当地建设工程质量,保障公共安全,更是促进了建设工程科技创新,鼓励和引导创新技术及先进设备的应用,推动本地区企业及产业群的竞争力,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碳达峰的进一步实现,引导建设项目在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可持续发展。
加强职能部门沟通、明确岗位职责,积极探索政府委托第三方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模式,做好监督力量资源统筹的同时借助社会专业力量,提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
2.3 完善监管体系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良好、作风正派、技术过硬、工作扎实的质量安全监督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岗位责任、办事程序。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和政府、企业投资效益,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
做好廉政建设,坚持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地处理各类政务和业务,实行办事公开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设立投诉信箱和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敢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强化监督机制,通过完善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和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并层层签订廉政约定,把廉政建设落实到监督工作的第一线。
做好质量监管水平现代化提升,加强监管人员能力的培训[3]和素质提升,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人员培训体系,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信息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制定完善质量监督履职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履职考核体系,通过考核推进履职管理及自我学习提升工作。
掌握更加先进和科学的执法理念和方法,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不断推进监管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监督和管理;焦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的突出问题、短板弱项、重点难点,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实施建设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4],夯实质量。
2.4 数字赋能质量监管
在充分利用如线上智能监管系统、基坑边坡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监管平台、竣工联合验收等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监管手段基础上,落实高质量监督管理的同时,深入开发智能化赋能价值。
一是要抓广度覆盖。以“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住建”为契机,进一步扩宽数字化监管应用面,统筹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进一步激发政府数字化监管潜能;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实现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二是要抓深度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数字化监管规章制度,统一数字化监管数据标准体系,探索建立“互联网+监管”模式和辅助决策机制,用好数字化手段、信用手段、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全链条追溯机制,构建诚信守法、公平竞争、追究品质的市场环境,实现“智慧监管”。
三是要抓重点突破。聚焦工程质量检测数字化监管工作,努力构建国家、省、市、区各级工程质量数字化监管制度体系,促进工程质量检测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推进电子证照、技术人员、企业诚信等统一管理。
2.5 完善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落实到位,深圳市应加强政策法规和监管力度,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监督措施落地生根。
1.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依法依规进行;细化质量监督计划,明确质量监督内容及监督重点。
2.加强监管力度。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依规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和评定,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落实到位。
3.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深圳市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6 推广购买社会服务
积极制定适用于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购买社会服务[5]指导意见,明确社会服务地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费用标准,探索第三方服务机构及其服务人员的资质要求或人员证书/执业资格及执业能力要求等,使质量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有法可依、有规可行”的顺利购买服务,深入开展质量监督抽检[6],明确抽检重点,细化监督抽检内容及抽检比例;具体化社会服务机构巡查频率,委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探索赋能质量监管新领域的社会服务,拓展社会服务质量监管新领地。
3 总结
在当前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实施方案已经明确,未来,深圳市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制度和技术支撑,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用评价水平,确保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以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实施方案,为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