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粒细胞胞外陷阱的作用
2024-06-08张吉美于芳洲耿榆杰李作伟
张吉美,于芳洲,耿榆杰,李作伟,2*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0014)
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组蛋白和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在胞外构成的网状复合物,由Brinkmann 等[1]于2004 年首次报道。NETs 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另一方面产生过多或清除不彻底,导致炎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其病理后果包括血栓形成和纤溶障碍[3]。NETs 参与动脉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的血栓中NETs 含量明显升高[4],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是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现具有高效促炎作用的NETs[5],NETs 在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NETs 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将对NETs 在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为今后此病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NETs 的概述
NETs 的产生过程称为NETosis[6],是先天免疫系统的一种细胞现象,DNA 是NETs 的骨架结构;组蛋白是NETs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细胞Toll 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 TLR4)信号介导的方式造成细胞及组织损伤;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如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肽基精氨酸脱氨酶4(peptidyl arginine deiminase 4, PAD4)、蛋白酶3(proteinase3,PR3)等,与DNA、组蛋白组成带有强大负电荷的网状结构。细菌、病毒、真菌、活化的血小板等均能诱导NETs 的产生,NETs 形成的主要机制分为中性粒细胞裂解模式和非裂解模式。
1.1 NETs 形成的中性粒细胞裂解模式
在裂解模式NETs 形成过程中,中性粒细胞诱导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活化,通过释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分解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膜和核膜,随后MPO、NE 自由入核结合并降解组蛋白[7];ROS 激活PAD4 将组蛋白精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破坏DNA 和组蛋白间的静电荷关联,使染色质解聚,染色质和颗粒蛋白被释放到细胞外,形成NETs。某些诱导因素如尼古丁可导致线粒体ROS 释放并激活PAD4,催化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s 3, H3Cit)使其瓜氨酸化,解聚染色质,从而形成NETs[8]。
1.2 NETs 形成的中性粒细胞非裂解模式
在非裂解模式NETs 形成过程中,病原体或体内病理性产物刺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补体受体结合,或TLR 与感染性刺激因素结合,可活化PAD4,随后解聚的染色质和颗粒蛋白通过核膜的出芽形式释放到细胞外,形成中性粒细胞非裂解模式NETs[9]。
2 NETs 在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髋关节置换术是多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10],多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良等疾病[11],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2%~0.5%[12],其致残率高,甚至危及生命。手术创伤引起创伤炎症反应激活NETs,诱发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亢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机制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NETs 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如下:
2.1 NETs 大量释放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手术创伤性炎症刺激下中性粒细胞活化释放大量的NETs,通过上调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和P-选择素(P-selectin)表达,诱导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3],NETs 提供纤维样骨架结构,形成血栓栓子,栓子伴随着血液循环栓塞颅内动脉。研究表明,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而且NETs 在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呈高表达[14],髋关节置换术作为创伤性炎性刺激引起中性粒细胞活化,大量NETs 形成及释放促进血液高凝。
2.2 NETs 促进血小板高效聚集和血栓形成
术后活化的血小板分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通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RAGE)、TLR2 和TLR4 受体激活中性粒细胞,诱导NETosis,组蛋白与血小板结合诱导Ca2+内流,血浆黏附蛋白(如纤维蛋白原)促进血小板微聚集,同时组蛋白诱导血小板高效聚集,形成大的血小板聚集物[15],NETs 的大型网状结构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ROS等细胞因子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加速NETs 形成[16]。NETs 释放的金属蛋白酶、NE、组织蛋白酶G和蛋白酶3 可以破坏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17]。与此同时,NETs 再次激活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和P-Selectin,激活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内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NETs 产生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自身抗原,从而加剧血栓形成[18]。
2.3 NETs 促进凝血酶产生、激活部分凝血因子,促进凝血功能
NETs 具有激活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级联的能力[19],在触发凝血途径中,来自NETs 的纯化DNA骨架诱导血浆产生凝血酶[20],NETs 中组蛋白通过TLR2 和TLR4 激活血小板来诱导富血小板血浆中凝血酶的生成。凝血级联反应的限速步骤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裂解成纤维蛋白,NETs 通过内在的凝血途径促进外周血纤维蛋白和凝血酶的形成。NETs 的成分,例如H3Cit 和组蛋白H4(citrullinated histones 4,H4Cit),对内皮细胞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组蛋白通过与凝血调节蛋白结合并防止活化蛋白C 的激活,促进凝血酶的产生[21]。一项创伤动物模型研究显示,在损伤3 h 后,NETs 产生并加速凝血酶生成,诱导创伤性凝血[22]。研究证实,凝血因子XII(Factor XII,FXII)和凝血因子XI(factor XI,FXI)会导致血栓形成,NETs 与FXII 结合并刺激纤维蛋白形成[23]。
2.4 NETs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破坏其稳定性,导致斑块脱落
NETs 激活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PDCs)的自身免疫,引起大量干扰素合成和释放,进而强化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24]。Warnatsch 等[25]证明,胆固醇晶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触发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激活辅助性T 细胞17(T helper cell 17, Th-17),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免疫细胞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与稳定斑块相比,不稳定斑块样本中巨噬细胞、单核细胞、B 细胞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水平明显增高。目前确定补体片段C5a 受体1(complement component 5a receptor 1,C5aR1)、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 9, AQP9)和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9(Sialic acid-binding Ig-like lectin 9,SIGLEC9)3 个特征性基因与基于NETs 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C5aR1 与补体系统中最强大的炎症蛋白之一C5a 相互作用[26],通过触发核苷酸结合域和富亮氨酸重复蛋白3 炎性体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NE 具有C5 转化酶活性,可裂解C5 蛋白,从而生成C5a,进而诱导NETs 形成并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Inouye 等[27]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小鼠肝组织中AQP9 高表达。然而,SIGLEC9 能够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28],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随着老龄化加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尤其是糖尿病[29],动脉粥样硬化加重了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风险,NETs 的释放诱导平滑肌细胞死亡,导致斑块稳定性降低,增加斑块破裂栓子脱落风险。
3 NETs 在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中的作用
NETs 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中NETs的循环水平显著增加[30],脑梗死后3~5 d 达高峰[31]。缺血性脑卒中以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等神经功能缺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致残率高,严重者危及生命。骨科创伤后早期,具有强效促炎作用的NETs 会大量释放[5],特别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3~5 d NETs 释放量达高峰,预防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对关节置换患者非常重要[32],早期检测NETs生物标志物可预测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抑制NETs 形成或促进NETs 降解是预防、治疗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新的思路。
3.1 NETs 在预测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取栓治疗后,发现其血栓中NETs 含量高的患者预后较差[33],检测外周血中NETs 的数量可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严重程度[34],缺血性脑卒中作为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特别是70 岁以上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利用外周血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NETs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可以预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其相关生物标志物主要有血浆游离H3Cit、血浆游离DNA(cell-free DNA,cfDNA)和MPO。
Kang 等[31]的研究表明,H3Cit 是目前可用于检测NETs 形成更具体的标记物之一,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8%[3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NETs 标记物H3Cit 水平与死亡率呈正相关,H3Cit 也是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有效标志物。DNA 是NETs的重要组成部分,cfDNA 代表释放的NETs,是NETs的替代标记物,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达95%以上[35],性能优异。MPO 作为NETs 的分解产物释放到细胞外,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触发氧化应激反应,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价值,其敏感性达94%[35]。
3.2 NETs 在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治疗中的应用
NETs 促进血栓形成,NETs 是预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17],髋关节置换术后创伤性炎症刺激诱导NETs 产生并大量释放,导致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高效聚集、促进凝血酶产生、激活部分凝血因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等,因此抑制NETs 形成,或促进NETs 降解,可有效预防、治疗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
3.2.1 抑制NETs 的形成
血栓形成依赖于中性粒细胞中的PAD4,PAD4不可逆抑制剂(如氯脒) 与PAD4 活性位点的Cys645 共价结合,显着减少组蛋白瓜氨酸化并抑制NETs 形成。GSK199 和GSK484 被开发为PAD4 的有效选择性抑制剂,可抑制NETs 的形成[36],PAD4 抑制剂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成为未来研究突破的重点。
ROS 促进内皮功能障碍、增加血管通透性,线粒体ROS 由NADPH 氧化酶非依赖性途径产生,利用抑制性药物抑制NADPH 氧化酶的活性,进而减少NETs 生成,减轻组织的氧化损伤,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清除体内自由基而减少NETs 产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37]。
NE 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组织通透性,促进炎性因子释放,NE 抑制剂西维来司钠能可逆性和竞争性抑制NE 释放,在急性脑缺血损伤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8]。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抑制NETs 形成,同时改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t-PA)诱导的出血转化[39]。阿托伐他汀可减少TLR4 表达及其下游通路的激活,起到抗炎作用[40],同时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作用,并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41],稳定斑块。
3.2.2 促进NETs 的降解
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 DNase)是一种已知NETs 降解酶[42],脱氧核糖核酸酶I(deoxyribonuclease I, DNaseI)和at-PA 联合使用可加速急性缺血脑卒中早期的体内溶栓。CdcPDE 是一种磷酸二酯酶,能够抑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解NETs 中的cfDNA,CdcPDE 的出现使DNase I 疗法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的新治疗概念[43]。NETs 可能通过激活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促进急性脑梗死at-PA 抵抗,at-PA 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形成NETs,导致出血转化和溶栓抵抗,当at-PA 联合DNase I 进行溶栓治疗时效率更高[44],是提高患者at-PA 溶栓效率的一种治疗方法。
4 展 望
NETs 异质性强,其生物标志物H3Cit、cfDNA和MPO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靶向预防NETs形成可成为防止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新方法。目前针对NETs 研究结果大部分来自动物模型研究,具有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相信基于NETs 表达,更多NETs 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协助预测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防和治疗的靶向药物将逐渐问世,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降低髋关节置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