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实录
2024-06-08
问:2023 年我国增发了1 万亿元国债,请问目前进展如何?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国家发改委作为投资主管部门,将怎样推进相关工作,如何提高政府投资的使用效益?
答:第一,关于2023 年增发国债。大家知道,去年增发1 万亿元国债,专门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做好这项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迅速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机制,组织推进项目筛选、要素保障、开工建设等各项工作。到2024 年2 月,发展改革委已经分三批下达完毕1 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增发国债资金已经全部落实到1.5 万个具体项目。
从支持领域看,1 万亿元增发国债中,超过一半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超过2000 亿元用于京津冀等地的灾后重建,其余资金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以及森林火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这些领域的项目建设,将有力恢复与改善灾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客观上也会推动基础设施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从项目进展看。目前,发展改革委建立了增发国债项目的调度机制,已经开始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调度。从目前掌握情况看,相关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有序推进,比如北京市、河北省的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了48%、45%。我们将督促地方加快工作进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实地督导,推动这些项目在2024 年上半年全部开工,在年内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特别是督促部分灾后重建项目在2024 年汛期前建成投用,真正把各项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
第二个方面,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2024 年起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方案,细化完善支持领域,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总的考虑,就是要统筹好“硬投资”和“软建设”,集中力量解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下一步,发展改革委将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方案后,会同有关方面迅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支持一批高质量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抓紧推动出台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深层次障碍,与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合力,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落地。
第三个方面,关于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除了刚才提到的2023 年增发的1 万亿元国债,还有2024年1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2024 年还安排了7000 亿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另外还有3.9 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几个方面资金总的规模超过6 万亿元。所以,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是2024 年投资工作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重点。
我们考虑,2024 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前期工作。督促有关方面加强项目储备,强化可行性研究等前期论证,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协调加大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积极落实配套融资。二是优化投向领域。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同时加强各类政府投资的统筹衔接和错位安排,形成各类资金的整体合力。三是强化全链条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定,构建覆盖政府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投资决策、建设运营、监督检查等全周期、全链条的管理机制,以精细化管理促进投资效益的提升。
问:请问,2024 年前两个月新增信贷主要投向哪些领域? 呈现哪些亮点?
答:2024 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在强化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设施、民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从总量看,信贷总量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 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 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前两个月新增贷款6.37 万亿元。
从结构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有以下亮点:
一是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信贷增长保持高位。2 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3%,前面也说到,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1%,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二是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2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1%;前两个月增加1 万亿元,同比多增1102 亿元。2 月末,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4.4 个百分点;前两个月增加2.53 万亿元,同比多增1708 亿元。民营经济贷款呈现量增态势。2 月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6%,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5 个百分点。
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3%安排,并就“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作出部署。 请介绍一下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方面具体有哪些部署? 这些举措对财政总体债务负担影响怎样?
答:这个问题实际是如何看待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和保持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宏观调控需要多种工具有机组合、共同作用。从财政政策看,2024 年就是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提出的“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工作要求。您关心的主要是适度加力,这不仅体现在赤字政策,还包括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税费优惠等多种政策工具。
2024 年赤字率按3%安排,赤字规模是4.06 万亿元,比2023 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 亿元,通过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安排财政支出达到了28.5 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1.1 万亿元,保持了较高的支出强度。考虑到2023 年四季度增发1 万亿元国债,大多都是在2024 年使用,实际上支出效果将更多体现在2024 年。除此之外,2024 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 万亿元,比2023年增加1000 亿元,还有1 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再加上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所有这些政策,将为实现2024 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必要和有力支撑。
我非常高兴告诉大家一个新情况,我们最近了解到,大家对中国政府的债券发行工作十分关注,按照整体财政计划安排,这些国债正在陆续发行。在这里,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债券在市场上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过去几个月,海外投资者连续多个月增持,成为亚洲表现最好的政府债券之一。
当然,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您刚才关心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财政部门始终坚持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水平、政府债务水平,确保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过去几年,即使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的赤字率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在主要经济体中,这是我们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2018-2023年,财政赤字率总体控制在3%以内。2024 年赤字率按3%安排,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确定的。总体看,我们认为,我国政府负债水平是适度的,既符合推动经济稳中向好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
问: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社会民生领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 请问在社会民生领域我们重点进行了哪些工作? 如何推进在社会民生领域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增强民生保障?
答:民生系着民心,是我们党的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196 亿元,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文化旅游、社会服务、全民健身、“一老一小”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社会领域的短板弱项。从几个方面作介绍:
一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支持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持续提升中央高校、中西部高校、优质医学和师范院校的办学能力,强化内涵式发展。
二是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妇女儿童等人群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三是支持社会服务和全民健身发展。持续推进社会福利、残疾人、退役军人服务设施建设,补齐殡葬设施短板。支持体育公园和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
四是提升“一老一小”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在部分城市开展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
五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支持三星堆、汉魏洛阳城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出台《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向社区延伸。
目前,社会民生领域的短板弱项还比较多,与社会的期待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重点是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好2023 年版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同时,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统筹用好其他资金渠道,积极推进重点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动完善社会民生政策,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2024 年前两个月, 我国民间投资由负转正,请问如何看待当前民间投资的发展态势, 下一阶段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
答: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支持和促进民间投资发展。2023 年以来,我们出台了促进民间投资的17 条政策措施,推动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诉求,建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也向社会公开推介重大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等,大力营造民间投资发展的良好环境。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显示,截至2 月29 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共计1612 个,总投资规模2 万多亿元。随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2023 年后几个月全国民间投资增速逐步企稳,今年1~2 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可以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努力保持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态势。
第一,完善制度环境,让民营企业“安心投”。目前正在研究起草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民间投资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第二,拓宽投资空间,让民营企业“有的投”。主要是推动地方和相关行业落实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管好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引导专项,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第三,强化要素保障,让民营企业“投得好”。建好用好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投贷联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等机制,加强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和用地等要素保障,促进更多的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实施。同时,还要加强对促进民间投资工作的评估调度,充分调动地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形成工作合力。
问: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请问财政部在支持重点群众就业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强调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大家知道,有就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有消费,有消费才能有内需。财政部继续立足财政职能,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2024 年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制定财税政策时更加注重促进就业。2024 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 亿元,支持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二是支持经营主体稳定就业岗位。主要是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着力降低经营主体成本负担。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按比例返还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失业保险费,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吸纳就业。
三是助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和吸纳其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贴息。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倾斜,我们做了一个内部测算,预计2024 年可撬动1.3 万亿元新增贷款,稳定就业岗位超过1200 万,拉动新增就业超过60 万人。支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创业补贴。
四是继续聚焦重点群体就业。鼓励企业加大招用力度,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给予就业见习补贴。挖潜更多基层就业机会和岗位,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等,财政部门都将给予支持,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艰苦边远等地区就业的,其学费实行补偿代偿。此外,持续为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提供分类就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这些措施都是实实在在的,预计随着逐步实施到位,会对今年促进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作出财政部门的贡献。
问:2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和M2 等数据已经发布。请问,这些指标增速和目前我国经济状况是否匹配?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指标的表现呢?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2024 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是3%左右,也就是说名义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大体是8%左右。2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 同比增长分别是9%、8.7%,总体看是不低的,与前面讲的预期增长目标是相匹配的,依然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这些数据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2023 年同期基数比较高。2023 年年初,我国还处于疫情防控转段初期,国内经济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应对力度显著加大,金融指标增长较快,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2023 年2 月末分别达到12.9%和9.9%,其中M2 增速较2022 年同期大幅提高3.7 个百分点。当前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工业生产和进出口增速超过预期,消费和投资稳步回升,2024 年融资总量在2023 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实际还是比较高的。
二是更加注重信贷投放节奏平稳。2023 年一季度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支持了疫后经济加快恢复。2024 年以来,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我们除了关注总量以外,还更加注重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平稳投放,避免“开门红”冲得过猛,导致后劲不足。从这两个月金融数据来看,前期的引导产生了效果,预计2024 年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更加可持续。
三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盘活存量、提升效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避免资金沉淀空转。2 月末,贷款余额达244 万亿元,主要反映企业和居民存款的M2 余额高达300 万亿元,这些存量资源都是企业和居民支配使用的,都可以用来支持经济发展。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存量规模已经足够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同样增速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依然是稳固的。
总的来说,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金融数据不能只看增量和增速,还要关注存量质效的提升。同时,金融松紧程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也有密切关系,松紧适度的金融环境有利于金融资源投向更高效的行业企业。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信贷需求,科学制定全年信贷安排,盘活存量金融资源,同时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问: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 近年来,围绕改善营商环境, 特别是便利外资外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平等参与竞争方面,财政部出台了哪些举措? 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答: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日前,全国两会已经闭幕,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举措均已发布。同时继续释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展现了中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信念和决心。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印发了《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期待更多举措落地。
我们知道,对于中资企业而言,中国14 亿人口的市场是国内市场,但是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中国14 亿人口的市场是其最重要的国际市场之一。因此,我们推动实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全球投资者“走进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会越来越多转化为全球共享的机遇,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也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新机遇。
近年来,财政部积极参与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一是持续降低关税总水平。目前关税总水平降低至7.3%,处于全球较低水平。二是积极参与国际税制改革、多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三是在政府采购中,我们对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的规定和做法进行清理和整治。四是注重与外商投资者和企业沟通,积极解决他们在政府采购、涉企税费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专门有相关机制,收到信息后都会及时调查处理。五是与多国实现了会计标准、审计标准的互认,支持跨国投资、贸易和金融活动。六是在健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大财政经费的保障力度,支持开展专利商标的审查、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等工作,全链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为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问: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债权达到了历史新高,央行的资产负债表2023 年8 月以来扩张了5 万多亿元,但信贷增速相对较慢,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 针对资金空转,金融是否需要继续降杠杆?
答:这个实际上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央行资产负债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以此实现法定目标。央行实现目标时,会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其中,降准会减少准备金需求,释放长期流动性,对央行资金有替代作用;央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债权,会主动投放流动性。降准多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小一些;降准少一点,央行资产负债表就会扩张大一些。具体使用哪种工具,需要结合不同形势需要,量上也会有多有少,总体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国外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也很受关注,特别是国外主要央行的QE、QT 等,也是因为他们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为零,调节余地很小,更多是通过主动扩表和缩表来调节流动性。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水平还有7%,仍然是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约45 万亿元,贷款余额是244 万亿元,两者的比例接近1∶5,与国外央行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有效的,目前信贷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有助于实现央行法定目标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刚才讲到国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调节流动性的主要渠道,也就是扩表、缩表的主要手段。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资金空转。这个问题各方比较关注,我们也在加强监测,将继续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考核机制,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防范资金空转效果已经在显现,随着企业规范资金使用,融资总量增速可能会比以前低一些,但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反而会更大。
问:我们关注到,最近央行提出要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想知道央行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政策来提振内需, 防范可能出现的通缩风险,保证2024 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答:关于价格问题,从货币政策角度我作一些说明和解释。
从量的角度来说,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里暗含了通过货币政策调节价格水平的考虑,货币政策的年度目标已经将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考虑在内。2024 年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如果社会融资规模和M2 增速不低于8%,就已经考虑了3%的价格水平预期目标。
从价的角度来说,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继续下行,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有利于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质效。同时,加强政策协调,支持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着力扩大内需,推动供需匹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这些都对价格水平的温和回升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问:1~2 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均明显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 请问相关领域发展态势如何? 下一步如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答:今年1~2 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同比增长9.4%,增速比整体投资高5.2 个百分点,成为稳投资、稳经济的重要支撑。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都快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增速。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结构持续优化,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正呈现发展向好态势。
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能够作出这样的投资决策,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更体现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从支持政策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 年本)》,组织开展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聚焦产业发展短板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优做强。从生产情况看,1~2 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增速分别比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高出1.6 个和0.5 个百分点。同时,服务机器人、3D 打印设备产量分别增长22.2%和49.5%。从经济效益看,2023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4.1%,比2022 年加快2.4 个百分点,为相关领域扩大生产和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们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形成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初创企业不断涌现的企业梯队;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新增长极;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多元化资金供给,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通过这些举措,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