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与再探索

2024-06-08尚苏影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12期
关键词:行政法学法治思政

尚苏影,姜 悦

(南京理工大学 知识产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作为教师,要时刻明确和坚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则更要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己所能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以两位笔者为主要成员的“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团队从2018年起,逐步进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至今已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本文将在阶段性地总结“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从传授内容、教学形式、课程实践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

一、“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改实践

(一)“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改实施状况

“行政法学”作为一门以构建法治政府为核心内容的公法课程,其蕴含的思想政治建设素材更为丰富,其课程内容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权力监督、诚信政府、民权保障、公平公正等思政元素[1]。故以笔者为主讲人的教学团队从2018年起即开始探索“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陆续完成了学校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库”的课题建设,并于2021年3月借助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构建了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开放课程“行政法学”。

近五年来,本课程教学团队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2],着力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能力培养与行政法学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德法兼修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包括:结合“行政法学”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整体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每一具体章节,并系统设计了德育教学的实现路径;以生为本,探索并实践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打造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交流机制,逐步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建立了“知识获得感”和“价值观长远改造”的双考核评价体系,最终构建了“行政法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制。

(二)“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改实施效果

在“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学生对本课程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得到了较大提高。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前,2018年本课程在学校的“教师听评课系统”中来自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均分是94.97分,2019年上升至96.84分,2020年97.1分,2021年96.38分,2022年97.16分。

此外,在以中国大学慕课为平台构建的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行政法学”的讨论板块,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参与人数众多,参与频次和深度较强,学生谈法律、论伦理,现身说法,讨论非常激烈。

在对“清华女生起诉三部委一案”的讨论中,同为大学生的同学们对清华女生勇于以公民身份状告国家部委、追求信息公开化高度认可,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回复讨论达131次,大家通过互动交流,加深了对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的理解。

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贝汇丰诉海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行政处罚一案”的分析讨论中,由于和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极高,回复讨论达157次;学生从法律谈到道德和社会文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处于强势地位的机动车在行经人行横道遇行人通过时应当主动停车让行,这既是法律的明确规定,也是保障行人安全通过马路、减少交通事故、保障生命安全的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

以上种种,均充分反映了“行政法学”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落实。当然,在近年来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教学团队也愈发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我们仍然要在实践中持续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尝试,不断优化和完善教改策略。下文笔者将结合本课程实际谈几点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想。

二、“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再探索

(一)完善思政元素融入策略,不断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供给

1.完善思政元素融入策略。目前,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内容较为空泛,与专业课程相关度不高,甚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既破坏了专业课程的科学性[3],又无法令学生信服。经过近几年“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要以法学专业知识为主线,辅以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合和自然体现。思政元素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喧宾夺主,而是应当在与法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挖掘适宜的思政元素,注意突出思想政治素材的典型性及契合度,并以适宜的方式、在适宜的知识点中融入,二者的融合务必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只有如此,以讲逻辑著称的法学专业学生才能对此信服,否则只会适得其反。(2)在挖掘、提炼法学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时,不应弱化专业课程的难度与深度,而是仍然确保该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4],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得益彰。

2.不断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供给。(1)结合时代发展不断融入新的思政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唤醒家国情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程思政建设也应当与时俱进,才能回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具体来说,要结合“行政法学”课程本身的性质,不断融入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方针政策,融入当今社会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走势,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的最新实践,从而使“行政法学”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国家问题意识和家国情怀。具体来说,授课教师应将我国的国情背景、社会矛盾融入专业教学过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本国文化认同感和道路自信。在案例的选取上应提高中国优秀案例的占比,让学生理解我国行政法治背后的价值权衡和制度发展,从而增进对本国国情和社会矛盾的理解,唤醒家国情怀,并掌握解决我国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2)结合本校特色,从本校校史、杰出校友中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代入感。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行业特色和育人传统,因而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当放在特定学校的背景下进行,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是结合学校行业、历史特色,并从学校杰出校友、教授中挖掘思想政治素材,在此基础上予以提炼,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这样的融合有利于增强本校学生的代入感,也更容易为本校学生所接受和信服。笔者所属高校是一所隶属工信部、有着军工历史的学校,因而我校的“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应进一步体现我校“军工底色、工信特色”,教学团队应着力梳理我校校史,以及我校军工建设、工信建设史上克服万难、树立信念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感人事例,恰当融入行政法治理念与法治政府建设困境应对方法,并以此为重点不断充实和扩大“行政法学”思政元素案例教学库。(3)积极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行政法治的深度结合。2020 年始,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该课程不仅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还能全面提升大学生对法治领域意识形态问题的政治辨别力、政治领悟力。“行政法学”课程有许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因而本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积极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行政法治的深度结合,着力寻找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有关法治政府建设的论述与传统行政法律制度的结合点,创新性地推进“行政法学”课程建设。

(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机制,拓展平台载体,运用多种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育人资源提供了新方法[5]。早在2021年初,笔者就已经以中国大学慕课为平台构建了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开放课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扩大了该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使得“行政法学”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以更加有效地落实。笔者认为,随着线上教育逐渐成为常态,课程思政绝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模式,而是应当积极地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持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方能最大限度实现其育人效果。具体做法应包括以下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与一体化。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借助各种线上教学平台,从学习者的视角建设课程网站,设置融入思政元素的法学案例讨论板块,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的“代入感”及“融入感”,注重师生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线下教学的主阵地,将线上教学与线下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线上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通过与线下的活动衔接达到深度理解和参与[6]。

2.进一步拓展平台载体,运用多种模式提高课程思政效果。课程思政建设的平台不必囿于专业的教学平台,还可以通过在高校各类公众号、官方微博上开设专栏,将融入思政元素的行政法律制度、经典案例和有趣素材进行常态化发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建学生互动社区和师生交流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群体以及师生之间引起互动。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建专门的主题教育网站,发布自己了解查询到的与法治建设相关的国家政策、时政新闻和热点话题,与其他学生共享,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后还可以尝试走出校园平台,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新媒体平台上,对经过校内验证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择其精华予以发布,一方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这样的公众平台上见到自己学习的课程,也会倍感亲切,提高课程的吸引力。

(三)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砥砺品性,知行合一

“行政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效果往往优于课上的说教。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性,增长才干,知行合一[7]。结合前期“行政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已经取得的成果及不足,笔者认为在未来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演练。具体来说,在“行政法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执法模拟和审判模拟的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当优先采用思政元素更为丰富的法学案例,另一方面,应当施行“职业道德养成法”,在学生模拟行政诉讼审判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时,引导其体会不同角色应履行的职责,充分认识法律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如此,既训练了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又引导了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学生通过参与行政执法及司法审判实务全流程模拟,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与法治精神[7],从而实现将“行政法学”教学实践作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进而培养出更多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应用人才。

2.聘请实务专家参与课程思政项目的开发建设及实际授课,打造第二课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实务专家带来了大量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对此展开深入探讨,既可提高课程思政实际效果,又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实现了自我提升,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法律实务工作者通过言传身教,能够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引领学生完成法律职业精神的塑造。

3.积极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出去,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大课堂,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法治建设的伟大成果,自觉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具体的做法: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深入各类型行政、司法基层组织开展调研实践和见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运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为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贡献自己的实际力量。

猜你喜欢

行政法学法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谱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当代中国警察行政法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行政法学研究与实践——广西行政法学研究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