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2024-06-08曲哲浩
曲哲浩
(洛阳理工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学生资助工作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人文关怀,学生资助工作者应全心全意为困难学生的人生梦插上翅膀,“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而失学”.教育部也提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和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受助者自助”[1].经济资助只能解决困难学生短期的贫困问题,而实现学生成长成才才是资助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者在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要帮助受助学生实现从物质层面脱贫到素质能力层面脱贫,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的栋梁之材,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学生及其家庭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
1 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涵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也是“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扶贫工作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对于实现教育公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资助育人工作包含着“资助”和“育人”两大方面,在不断完善“资助”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育人”的主体功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健康发展.
要实现“助人自助”,则需要建立发展性资助体系.发展性资助是指高校学生资助从传统的以物质保障为主转化为满足学生物质、心理、就业等多元化需求,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资助体系.
1.1 资助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
资助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是开展其他学生工作的前提.做好资助工作,解决困难学生家庭经济问题,保证其顺利入学,圆满完成学业,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命运改变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做好资助工作,才能使经济困难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进而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资助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高等院校立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资助工作则服务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此项任务,就不可忽视资助工作在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资助工作解决贫困学生经济问题,其内涵和目的则使其具有育人功能,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更高层次认知,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1.3 资助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实现“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
在新形势下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格局,尤其需要资助育人工作的“一臂之力”.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位一体化的育人格局:学生全员参与、从事学生工作老师全员奉献、关注困难学生成长每一面; 资助贯穿学生求学全过程,育人融合学生生活每一天; 在资助的同时,通过管理、服务、心理等全方位多方面进行帮扶,为贫困大学生保驾护航,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发展性资助的意义、特征与价值
2.1 从保障性资助到发展性资助的意义
发展性资助强调扶困、扶志、扶智,实施济困、立志、强能.现阶段我们的资助多属于保障性资助,侧重于学生物质帮扶,受助学生的精神思想以及个人能力无法获得可观的提升.受助学生在得到学校资助后,缺乏立志、强能的精神,学生感恩意识、克服困难勇气、心理承受能力各个方面未得到锻炼,甚至有些学生对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当然,不利于受助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没有提升,资助育人目标无法实现.
而发展性资助融合经济资助、精神帮扶、能力提升等措施,不仅在经济层面为困难学生保驾护航,同时加强困难学生道德品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改变以往的“保障性资助”为“发展性资助”,最终实现“助人自助”—受助学生自立自强,坚定信念,主动向人生目标不断前行.
2.2 发展性资助的特征
2.2.1 以受助者为主体
发展性资助更加关注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尊重受助者的个人需求,根据受助者的需求开展资助工作; 更加突出对受助者的人文关怀,重视受助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其个人隐私.
2.2.2 资助内容更丰富
不同于以往的资助形式,发展性资助强调学生个人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资助,从经济资助、心理建设、能力提升、社会实践、学业规划等各种方面对受助学生进行帮扶,促进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2.2.3 育人效果长效化
发展性资助贯穿受助者成长“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开始,服务在校生活,关注毕业成才,融合物质帮扶、道德激励、能力提升,实现受助学生“受助—成长—成才”,激发受助学生个人积极性,实现帮扶效果终身化、长效化.
2.3 发展性资助的重要价值
政治价值.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工作是一项富有政治价值的工作,“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教育强国.做好育人工作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而发展性资助重视受助学生的长期发展,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目标,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我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具有良好的政治导向作用[3].
教育价值.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而公平本身即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发展性资助侧重受助学生成长发展,关注其心理健康、理想信念、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引导学生在“他助”的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进而“自助、自立、自强”,这正是发展性资助的价值所在.
“重理轻文”所导致的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绝非危言耸听。2018年,中青报曾针对19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强化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但是,人文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人文素养的欠缺也不是一时积弊。高校人文素养培养的迟滞性,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学阶段忽视人文教育的惯性使然。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从中学阶段抓起。
3 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工作内容更复杂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大大增加,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现今“零零后”大学生群体,其心理、行为、思考模式较以往有着显著不同.部分贫困学生,受其原生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导致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者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不仅要给予贫困学生经济帮扶,还需时刻关注其心理变化、家庭环境变化,更需要将资助工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帮扶来开展育人工作,可谓身兼多职.
3.2 人员配置有欠缺
高校内资助工作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学校存在只于学生工作处配置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全校学生的资助工作,各二级学院不设置资助专员的情况.伴随着我国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贫困生受助渠道大大增加,不仅有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学费减免、各类奖助学金,更是提高了助学贷款上限,这就要求资助工作人员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在开展资助工作前把握每一条资助政策方针,结合所带学生实际情况,在国家资助大体系下形成个人工作体系.从事资助工作者多为辅导员,但因各院系辅导员专业不同、学生事务繁忙、未参加过专业培训等问题,导致在资助工作中缺乏鉴别力、执行力和创造力.
3.3 精准资助有困难
我国现行资助力度较以往大大增强,困难学生可获得的资助金额也有着明显的提升.受到多种主观、客观因素影响,资助工作的公正性有待加强,高校很难精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经济情况,现行学生贫困程度认定主要依靠学生主动提交相关证明,而部分地区家庭贫困证明获取难度低,导致学生提交的材料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强,进而促使一些受利益驱使的学生,想方设法混入“贫困生群体”中去,挤占了真正需要资助学生的受助名额.
3.4 政策宣传不到位
高校学生多数对现行资助政策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知只停留于国家助学金层面,愿意主动咨询相关政策的同学比例较低.且多数高校现有资助政策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停留于学生层面,忽略学生家庭层面的宣传,未构建家校联动机制.
3.5 资助方式较单一
受到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和影响,经济困难学生在发展起点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进入大学后还会面临一系列成长、进步与能力提高的发展难题[4].而目前多数高校对困难生的资助止步于资金发放,对于后续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建设、品质锤炼等精神层面的帮扶有待加强.
4 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4.1 完善体系,精准定位
由于现今高校资助模式较单一,主要流程为国家下发各高校资助指标、高校按院系分配名额、院系最终分配,且院系内通常是按照各年级、专业比例来分配资助名额,如此分配,可以覆盖大部分困难学生,但容易忽视部分边缘困难学生,无法实现资助全覆盖.因此资助工作者应利用已有资源,发动多方力量,精准掌握所带学生真实经济情况.
可行途径思考如下:新生入校前,学校将资助政策宣传册连同录取通知书一并邮寄给学生,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工作方案; 新生入校时,结合全国资助系统中建档立卡学生信息,通过入学教育开展资助政策宣传,使新生清晰掌握现有资助政策,消除贫困生忧虑甚至是自卑心理; 建立困难跟踪制度,通过已受助学生后期日常表现、生活状况确定是否继续对其进行资助; 同时,高校院系内名额分配时,按照全院具体困难学生情况统筹分配,不再按照各辅导员、各年级、各专业按比例分配.
其中,着重建立受助学生档案,梳理分析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完善长期跟踪体系,总结经验形成工作体系,运用于后续资助育人工作.
4.2 加强激励,树立典型
完善激励机制建设是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重要举措,树立自强自信励志典型是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可以开展自强典型宣传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受资助学生刻苦学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考研就业等风采,树立一批自强自信典型模范,让自强自立困难学生在取得明显进步后受到表扬,不仅是一种精神激励,更能引导广大同学学习模仿,进而提升育人成效.
4.3 创新项目,分类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5].每一个困难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环境都有不同,发展性资助强调受助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成长的过程性,在基础资助的前提下针对不同需求的困难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资助项目,如“创新创业类”“心理成长类”“劳动教育类”“科创学习类”等,让受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开设创新创业课堂,提升就业困难学生就业技能,传授面试技巧,提升个人能力,并为困难学生提供校企合作的社会资源,提供实习就业、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就业援助和帮扶一体化体系,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6],进行就业资助.
进一步优化心理课程成效,激发学生自我效能,通过多形式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方式调动困难学生乐观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强化受助学生心理韧性,进行心理资助.
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励志教育相结合,培养受助学生劳动价值观,在劳动中激励困难学生树立个人目标; 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课堂,提升困难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磨练个人品格,促进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将劳动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在各类关键节点开展相应主题活动,强化受助学生感恩意识,进行精神资助.
结合各院系教学特色,开展科创学习活动,在进行学业指导的同时,进行各类科研竞赛培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使受助学生在科创学习资助中为自己“定目标、提要求”.
在各类特色资助项目中,受助学生可以明晰自我发展路径,并找到志同道合同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可对其个人成长起到正反馈作用.
4.4 加强培训,纳入考核
资助工作要求高,责任大,需要资助工作老师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学校应充分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提升资助工作者知识储备、学生工作技巧,并将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纳入工作考核,给予相应的奖励以调动教师层面的积极性.
5 结语
做好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实现“受助者自助”,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根据学校实情建立学生工作体制,规范工作程序,构建“入学—毕业”的全程资助育人体系,从思想、道德、政治、心理以及学习等多方面培养学生.
以资助人,解决困难学生经济困难,不因贫困阻断学生求学梦; 助人自助,激发受助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实现学生心理、精神双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