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索

2024-06-08赵书玲谭卢敏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一流数字化课程

赵书玲,谭卢敏

(江西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科技发展加快了数字化建设步伐,也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一定的改变,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变革.2019年10月,教育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论述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坚决将教育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存在参与主体职责不明、课程理念固化、顶层设计缺失、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此,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多元育人主体、优化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支持体系,将重点放在一流课程建设上,全面提升课程质量.

1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高校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以数字化引领一流课程建设,不但满足了一流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发展教育强国积蓄力量.

1.1 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顺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性调整,高校充分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以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1].在此背景下,高校建立了基于云端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并逐渐形成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育人环境.其一,高校线上教学平台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构建起“线上+线下”的教学环境.同时,高校基于数字化转型开发的相关课程,不仅以丰富的教学形式为师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以沉浸式体验丰富了教学形式.其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一流课程建设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落实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改善了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2].一方面,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政府积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面向高校开放汇聚国内外优质课程的智慧教育平台,以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切实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进行一流课程建设,能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对教育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优化,从而精准开展教学活动.其三,随着“双万计划”的实施,高校将一流课程建设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相结合,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课程[3].各高校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内一流课程建设,经过长期的摸索与积累,努力提升整体课程水平; 另一方面联合其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以夯实教育数字化根基.

1.2 推动一流课程高质量建设

随着一流课程建设进程的推进,高校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对课程进行优化,弥补了传统单一面授教学形式的不足,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实效性.同时,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好课程更新,全面保障课程的前瞻性.其一,区别于传统课程教学,一流课程教学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根据本校现状及办学优势,统筹做好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全覆盖的课程资源.同时,高校从国家级、省级、校级在线课程体系中甄选课程,并结合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高阶性“金课”,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4].其二,数字化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教师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并建立科学化的课程审定标准,保持课程的前瞻性.其三,在教育数字化影响下,课程质量评价不单单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还包含线上答疑、综合测评、课堂讨论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对课程教学进行实时监管,保障课程教学的高效开展.同时,课程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多样化的形式提升课程吸引力,促进课程质量提升.

1.3 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化时代育人主体、教育方式发生改变,高校理应主动求变,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不仅突破了传统认知束缚,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及探索精神,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一,数字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不仅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业考核也可由计算机完成[5].技术的变革推翻了传统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同时“教师+AI智能助教”的多元育人主体成为促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能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还能智能反馈学生的学习困境,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其二,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促使数字化技术从教学辅助转变为教学主力,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发生改变,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开发,解决了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三,教育数字化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生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课程,并根据自身状况自主调整学习进度,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同时,自主意识的提升也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模式,其敢于质疑,能够通过深度分析及探究找到问题解决办法.

2 当前一流课程建设面临的困难

受到传统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管理机制的影响,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效果欠佳,由此暴露出的教育主体职责缺位、课程建设理念固化、统筹规划不足、支持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值得深思.

2.1 课程建设主体单一,教育合力释放不足

一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校外机构及高校各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当前在高校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课程建设整体规划,并将相关工作交由院系负责.然而,部分相关主体并不清楚自身职责,导致各主体分工不明,难以发挥教育合力促进课程建设推进.其一,校内图书馆、科技处在课程建设中参与意愿不高,特别是在课程资源调取、资料查找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导致其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专项服务.同时,院系组织者和教研室并未制定明确的制度及标准,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导致课程建设在基层执行不到位,而繁重的课程工作通常由课程团队独立完成,甚至成为部分教师的个人行为,影响课程建设效率及质量.其二,优质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推动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当前一流课程建设主体单一化,导致课程内容覆盖面窄,特别是缺乏行业标杆及领军企业的有效参与,未能体现产教融合优势,也不利于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6].其三,出版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服务滞后问题,不仅造成部分一流课程资源未得到及时出版,也无法支持线上教学平台.校内外各课程参与主体职责不明,相互之间配合不到位,不仅影响课程功能释放,也阻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2.2 课程建设理念陈旧,教育目标落实困难

部分高校受到“知识传授”“旧三中心”等传统理念的影响,一流课程建设发展不充分,造成课程供需之间存在矛盾,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不仅造成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还弱化了数字化转型优势,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惯性思维,并未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其中,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待一流课程建设过于功利性,将其作为资源或项目获取方式,导致重立项轻实施,不利于一流课程的内涵式发展; 面对投入大见效慢的一流课程建设,部分教师存在逃避或消极应付的心理,更愿意花精力参与学科竞赛、科研等工作; 受被动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并未做好准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难以实施[7].其二,部分高校一流课程建设主要由高校自主完成,课程供给也处在自产自销阶段,并未形成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8].课程资源不共享,不仅造成了不同高校之间无法实现互联互助,也导致大量低档次的课程重复建设.高校之间尚未建成资源共享平台,即使有合作共享意愿也较难实施.其三,部分高校课程结构不合理,无法合理分配公共课及专业课的学时占比,造成课程体系不完善.同时,部分高校课程内容陈旧,并未将学科最新研究的成果与行业动态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当中,难以满足一流课程建设要求.

2.3 课程统筹规划缺失,教育转型道阻且长

统筹规划是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对任务或项目的各层面进行统一规划,以资源集中优势实现目标.纵观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一流课程建设存在重复乱象,不免造成资源浪费,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建设并未从整体层面进行设计,且课程管理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实施标准和评价机制,影响课程实际建设成效.其一,部分高校权力集中化,主要由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建设,尤其是普通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处于劣势,资源汇集、课程申报及建设难度较大.而且,教育数字化转型虽然为高校带来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但大量开放的课程反而对传统课程造成冲击.同时,高校在建设一流课程过程中与自身需求进行匹配,不仅造成课程衔接性不足,也影响了课程实施效果.其二,部分高校过度关注数字化建设的短期效应,忽略了课程建设的长期性,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9].加之,课程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标准,建设者在实施时无章可循,工作随意性较大.部分高校未系统规划一流课程建设工作,课程申报只是走过场,成果验收只是针对表象环节,对课程建设质量、教学成效等内涵环节缺乏考量.其三,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缺少配套的评价体系,甚至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单一化评价方式,未能基于多主体、多层次对课程建设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从而造成数字化成效不突出.

2.4 课程支持力度有限,课程建设进程较慢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相关激励政策、数字化基础配置及教师团队,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从高校实际建设状况来看,相关保障体系欠缺,无法为高校教育教学的转型提供支持.其一,国家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政策积极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各高校在政策指引下,理应设置完善的保障机制,以实际行动强化教育改革,然而部分高校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认知,更愿意花费精力参加科研项目,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一流课程建设陷入“形式化”怪圈.其二,从“物”的支持条件来看,高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对网络状况、教学平台、技术及场地有严格要求,由于一流课程建设处在初期阶段,相关数字化资源、教育平台等并未普及.同时,一流课程资源的开发、线上平台的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高校每年都设置专项经费,但仅将一流课程建设作为一般性教育改革项目,有限的经费不足以支撑一流课程的高水平建设.同时,部分高校采用备案制形式,只有课程合格后才会支付相关费用,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无法为课程建设提供后备保障.其三,高校一流课程建设人员涉及管理者、教师、技术人员及其他保障人员,作为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数量有限,数字化能力薄弱,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难以支持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部分高校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建设处在缓慢甚至停滞状态,影响整体的建设进程.

3 教育数字化推动下的一流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在高校数字化发展变革下,一流课程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为此,高校不仅要构建多元化育人主体,发挥教育合力提升课程质量,还要转变传统建设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更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及保障体系,促进一流课程高质量发展.

3.1 深化协同育人,明确各方责权范围

高校需要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明确各主体的职责范围,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对多元化利益主体相关行为进行约束,协同推进高质量课程建设.其一,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及地方特色,制定一流课程建设计划,并由教务处成立专项机构负责课程建设.其中,课程建设团队要与科技处、图书馆、人事处及各学院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协商制定课程建设实施细则,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通过定期组织研讨会,统筹解决现阶段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协同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其二,高校应与出版社、信息技术公司、领军企业等校外企业保持良好合作,为高校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一定资金及技术支持.相比于高校,企业对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有更高的敏锐度,能帮助高校制定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企业在实践基地、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建设一流课程,不仅能结合具体案例充实课程内容,还能拓宽课程深度及广度,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功能.其三,教研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对一流课程建设负有直接责任,为此,高校应强化课程建设组织管理能力,由教研室负责资源整合工作,并督促各部门积极开展一流课程申报工作,同时对已经立项的课程严格监管,除组织团队定期开展课程研讨外,还可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指导,着重提升课程质量.此外,出版社等其他参与主体除辅助课程建设外,也应主动承担监督责任,协同推进高质量一流课程建设[10].

3.2 更新教学理念,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要借助技术优势完善一流课程建设,搭建开放共享的教学平台,以弥补课程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同时,高校更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理念,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一,教育数字化是突破传统教学壁垒、加快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高校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启发式、引导式、研究型教学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构建的“三通两平台”,形成了直播、录播等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化.此外,数字化技术高度集成化及交互作用,不仅强化了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能借助大数据对行业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升一流课程的实效性.其二,在数字化发展背景下,各类优质课程以模块化或知识点的形式在慕课、线上APP等平台发布,构建内涵丰富、体量庞大的课程资源库,并借助思维导图、大纲等开发便捷检索功能,搭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借助线上平台与其他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总结当前课程建设的经验及不足,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优化课程建设质量.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下,转变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进行自我能力提升.其三,高校要顺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采用订单式、个性化教学模式,关注一流课程的针对性及实用功能.例如,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数字化一流课程服务,不仅能精准判别学生的教育需求,也能联合虚拟仿真技术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3 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一流课程建设

教育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工作,高校不但要从自身出发进行一流课程建设规划,更要结合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建设要求、人才培养方向等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借助顶层设计优化教育数字化建设.其一,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教育转型发展的浪潮下,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目标.同时,以目标或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有效利用,打造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综合性课程.一方面,高校要摒弃传统单一的智育思维,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五育并举”融入课程整体规划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整体布局校内教学与岗位需求间的关联,发挥教育在过渡阶段的中介作用,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社会性转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同年级间的课程要做好衔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置梯度性课程内容.其二,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及本校实际,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一流课程建设标准; 各院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具体细化课程建设及实施方案,明确一流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教务部门要秉持OBE课程理念,对课程大纲、内容进行全程跟踪,同时结合数字化融合情况,对课程完成度、建设成效、社会影响力等进行把关,邀请专家对课程建设进行专项检查,根据结果进行及时整改.其三,正确认识一流课程建设的长期性,根据实际情况制定3年或5年的短期目标,持续完善一流课程建设; 重视课程评价体系建立,通过多维度多主体评价引导各主体参与课程建设,借助多重评价形式及时发现课程建设的不足,达到以评促建、推动高校课程建设长远发展的目的.

3.4 完善保障机制,加快课程改革进程

一流课程建设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主体的协同合作,完善的保障机制是课程数字化改革的基础.高校通过提供相应的设备、技术与人员支持,全方位保障一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完成.其一,高校要持续推动一流课程建设,引导各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并结合本校实际设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正确认识一流课程建设的长久性,做好长期持久投入准备,将一流课程建设作为重点扶持项目,在建设及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形成以点及面的长效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对于在课程建设中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经费申请等方面优先考虑,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其二,一流课程建设需要较大的经费支撑,除增加整体研发经费投入外,还可与企业合作以扩大资金来源.同时,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部门,保障专项资金用于设备更新、维护、课程研发等工作.其三,课程建设依赖多主体协同合作,并在长期努力下形成优质课程.为推进一流课程建设,高校需要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一方面,选拔经验丰富、教研能力强、数字化应用能力高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参与课程立项、实施及验收,提高一流课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引进优秀教师团队,强化数字化能力提升,鼓励学科教师跨专业进行课程研发,打造优质课程.同时,安排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行访问交流或开展培训,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4 结语

一流课程建设是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决策,也是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实施渠道.在改革发展趋动下,高校要主动参与一流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管理,完善保障机制,为一流高校建设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一流数字化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