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价值探讨
2024-06-07胡巧丽
胡巧丽
摘要:在国有企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内部资源的科学配置,还有助于帮助国有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内部风险控制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保障。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企业纷纷将财务管理和内部风险控制进行了有机协调,构建一体化的工作方案,利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快速地识别内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整理丰富的财务素材,提出科学的决策方案,减少对风险控制所产生的各项干扰,通过长期的实施,促进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因此国有企业需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所发挥的价值,优化现有的管理方案,按照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下发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的相关任务,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进步。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
一、前言
在国有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中融入财务管理时,企业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共同点,在此背景下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管理方案,不断优化现有的管理机制,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利用财务管理职能做到信息的快速响应,保证内部风险控制的科学性,为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国企财务管理和内部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企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财务管理的稳健与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密不可分。本文将对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风险管理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财务管理是国企经济运作的重要保障。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企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实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企业的经济运作稳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风险会随时存在。比如,资金流失、投资亏损、资产负债失衡等问题都会对国企的财务状况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国企财务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内部风险管理是国企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国企拥有庞大的组织体系和复杂的经营环境,内部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内部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内部控制失效、人为疏忽、员工不当行为等。这些风险在国企财务管理中可能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国企形象和声誉。因此,国企必须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然而,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财务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更需要考虑到风险管理的角度。国企应当注重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以防范风险对财务状况的负面影响,同时内部风险管理也需要基于财务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管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内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至关重要。鉴于此,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风险管理需要紧密协同,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
三、国企财务风险类型的划分和风险根源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险,其类型多种多样且复杂。对于国企而言,财务风险的划分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和监控,还能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以下将从财务风险的类型划分和风险根源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财务风险类型的划分分析
在国企财务风险类型的划分中,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济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类型相互交织叠加,共同构成了国企财务风险的综合体。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首先是市场风险,它主要源自市场价格变动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市场价格变动方面,影响国企财务风险的因素较多,如商品价格、汇率波动、利率等。如果国企所处行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市场供需情况不稳定,就会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买方或卖方违约的风险。在国企经营过程中,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关系密切相关,一旦出现违约行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流动性风险,它主要指的是企业资金流动性不足,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或应付流动性需求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对国企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国企通常具有庞大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若资金流动性不足,将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经济风险是指来自经济环境变化的风险,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内部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政策调控等,行业内部因素如行业竞争、技术创新等,都会对国企财务风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国企通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因此操作风险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种风险类型。操作风险可能来自于管理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人为疏忽等各种原因,它对国企的发展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财务风险的根源可以归纳为多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因素,如经济周期的波动、通货膨胀压力等,都会对国企财务产生直接影响。其次是市场因素,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对国企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再次是企业内部因素,如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资金管理等都会对财务风险产生影响。此外,政策法规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进入也是国企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财务风险根源的分析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常见的风险类型,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在国企中,由于其特殊的所有制性质和经营环境,财务风险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下面将对国企财务风险的类型划分和根源进行分析。首先,国企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多个方面。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变动、竞争加剧或政策调整等原因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企业面临的债务违约和資金来源风险,如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无法获得足够的融资等。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偿付债务和应付其他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需求,从而导致财务困境的风险。操作风险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内部失职等原因引发的财务风险,如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财务管理不科学等。
为了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要认真剖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案,原因如下:首先,国企财务风险的根源之一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市场需求,还会影响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因素,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例如,经济衰退期间,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销售收入减少,难以偿还债务,增加了企业的信用风险。其次,国企财务风险的根源还在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在国企中,由于所有制性质和行政干预等因素,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例如,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政策调整的风险,以及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当企业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时,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和扩大。另外,国企财务风险的根源还在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金运作方式。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和资金运作的风险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加。例如,企业过度依赖债务融资,资金链条过长,无法及时偿付债务,就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加剧。此外,国企财务风险的根源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如利率、税收等的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直接影响。行业竞争的加剧也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四、国企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的现状
(一)人员风险意识较弱
在国企财务管理的内部风险控制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的问题——人员风险意识较弱。这一问题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员工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隐患。其次,一些员工对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了解不深,缺乏自觉遵守的意识。再次,部分员工对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和不合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受到惩罚或发现。这种人员风险意识的薄弱,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比如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的财务风险问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损失扩大或延续,同时,员工对规章制度的不遵守,容易导致企业违规操作,违背法律法规,从而带来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最后,员工的侥幸心理和对风险的过度自信,会使得企业在面对新形势和新风险时,缺乏警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无法及时作出应对和调整。
(二)财务决策不够科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科学的财务决策对于国企内部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然而,不少国企财务管理存在决策不够科学的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首先,不够科学的财务决策常常表现为依靠个人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数据分析。有时,决策者容易被情绪和偏见所影响,缺乏对市场趋势、行业竞争和公司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这样的决策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能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和错误的投资方向。
其次,缺乏系统性的财务分析也是不够科学的财务决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国企在制定投资和融资计划时常常缺乏全面的财务评估,只注重短期利润而忽视了风险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这种片面的决策往往忽略了投资的回报率、现金流和资本结构等关键指标,容易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最后,不够科学的财务决策也反映在对未来趋势和风险的预测不足。一些企业在面对行业变革、技术进步和市场波动时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的业绩和短期目标,而忽视了市场趋势和竞争动态的变化,导致企业错失发展机会或陷入竞争劣势。
(三)内部控制阻碍作用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预防与发现各种风险,并确保企业的财务合规性。然而,有时过于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却可能使企业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首先,内部控制的复杂性可能使企业资源过度集中于风险管理,而忽视了创新和发展。企业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开拓新市场,但过于烦琐的内部控制程序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企业无法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内部控制的强制性要求可能限制了员工的发挥空间和创造力。在过于规范的管理环境下,员工可能会被约束于特定的流程和标准操作,缺乏自主判断和灵活性。这将抑制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内部控制的过度依赖技术系统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虽然技术系统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但一旦系统故障或者遭受黑客攻击,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此时,企业若过于依赖技术系统,可能导致经营中断和损失。
(四)欠缺有效激励机制
国企的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常见到的是欠缺有效激励机制的现状。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意味着企业内部存在着僵化、不积极、不主动的态度。缺乏激励,个人往往缺乏积极性和动力去发挥更大的潜力。缺乏激励,员工之间的协作和创新意愿也会受到限制。一味地依赖任务分配,而缺乏个人自主权和奖励机制,使得员工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逐渐消失。在国企财务管理中,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一些内部风险控制失去了效果。员工们可能会缺乏对于风险的敏感性和意识,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在面对复杂的财务风险时,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将使得内部风险控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五、国企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的路径
(一)提升人员风险意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国企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高度的风险意识。只有当每个员工都能够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主动参与到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国企才能更好地规避和应对风险。提升人员风险意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国企应该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组织专题培训、举办座谈会等方式,向员工传递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威胁。同时,国企应该将风险管理纳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使其成为一种必要的素质和习惯。例如,在员工的KPI中引入风险管理指标,设立风险管理岗位,加强内部监控和审计等措施,以强化对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其次,国企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在现代企业中,风险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是保障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国企可以通过建立内部风险信息平台,搭建专门的风险信息共享系统,促进员工之间的风险信息交流和共享。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还可以帮助公司及时获取最新的风险信息,实现快速响应和决策。此外,国企应该注重在企业文化中深化风险意识的培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对员工的行為准则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国企可以通过在企业文化中融入风险管理理念,强调风险防控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塑造员工积极主动、敢于担当的风险管理形象。例如,在企业内部宣传中强调风险管理的成功案例,表彰风险管理的先进个人,倡导员工主动报告风险和问题等。通过这些举措,国企可以使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和参与成为一种内化的行为。
(二)科学进行财务决策
科学进行财务决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财务决策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是企业战略的基石,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潜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因此,国企财务管理必须走上科学化道路,以控制内部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科学进行财务决策需要充分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企业必须收集来自内外部的全面信息,包括市场趋势、竞争对手情况、行业发展动向等,只有准确了解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情况,才能作出明智的财务决策。同时,企业还应该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等工具来预测未来的市场变化和经营结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科学进行财务决策需要合理的风险控制。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因素,但合理的风险控制可以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在财务决策过程中,企业应该对不同决策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并选择具有合理风险与收益比例的方案。此外,企业还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环节,确保企业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另外,科学进行财务决策还需要注重长期利益与短期目标的平衡。企业在制定财务决策时,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的方向。只有将长期战略目标与财务决策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决策中需要权衡不同利益方的利益,综合考虑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做出符合企业整体利益的决策。最后,科学进行财务决策还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财务决策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过程。团队成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共同参与决策的讨论和分析。此外,团队成员还应具备扎实的财务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准确分析和评估财务数据,为决策提供专业建议。
(三)减少内部控制障碍
内部控制,作为一套结构完善的管理制度,旨在確保企业资产的安全,以及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然而,在其制度的背后,内部控制也不免有时因过于繁琐而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如何在维护内部控制的同时,减少其对企业运作的阻碍,着实考验着国企财务管理者的智慧与胆识。首先,以创造性的思维改善内部控制,是减少阻碍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管理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吸纳并融合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内部控制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将内部控制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加高效、便捷。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内部控制优化的过程中来。
其次,合理的流程优化也是减少内部控制阻碍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当以客观、系统的视角审视自身的流程,深入剖析其中的痛点和不足,并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进行优化。弃置繁复而无效的环节,减少冗余的检查和审批,以及简化流程、提升效率。在此过程中,企业还应该注重信息的流动,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渠道,使得各部门间能够顺畅地共享信息,加快决策和执行的速度。
(四)构建有效激励机制
在国企财务管理的道路上,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保障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路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然而,如何构建出一套既科学又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了国企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议题。首先,构建有效激励机制需要关注员工的个体差异性和动机特点。每个员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动机、价值观和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国企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该根据员工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方案。例如,对于上进心强的员工,可以设置较高的绩效奖励,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员工,可以提供更多的创新激励,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探索。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激励起员工的潜能和动力。
其次,构建有效激励机制需要注意公平和公正。在国企内部,公平和公正是员工对激励机制的根本要求。如果激励机制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员工将会感到挫败和不满,从而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因此,国企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该确保激励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对于同样出色的表现,不论员工的地位和职位,都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认可。只有保持公平公正,才能够真正激发员工的参与和投入。
再次,构建有效激励机制需要关注长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绩效提升,更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国企应该着眼于长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员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例如,可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只有具备长远眼光,才能够在激励中促进员工的持续发展。
最后,构建有效激励机制需要注重沟通和反馈。激励机制不仅仅是领导者给予员工的激励,更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反馈。国企应该建立起开放的沟通渠道,让员工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六、结语
在国有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中融入财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较为突出,有效地提高了内部风险控制的效果,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两者融合制定为长期的工作机制,不断地解决融合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通过持续的改善,使财务管理内部风险控制能够变得更加成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艳玥.国企财务管理在内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探析[J].财会学习,2023(28):143-145.
[2]张彦宁.国企财务管理在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思考[J].大众投资指南,2023(03):74-76.
[3]李申花.国企财务管理在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J].上海商业,2022(08):119-121.
[4]周银娟.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的风险及管控措施分析[J].纳税,2020(03):121.
[5]甄建山.企业如何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J].中国商论,2019(23):188-189.
(作者单位:昆明中电环保电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