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文化
2024-06-07崔翔
崔翔
考点概述
教材中的文言文和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虽然不能传递一个学派、一个作家的全部精神思想,但是它们都是经典代表著作,有特别突出的思想之美。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考生在备考时,可以参考下面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思路,对古代思想文化脉络进行梳理、积累。
诸子百家思想
1.儒家学派。(1)孔子。①仁:“仁者爱人”(核心思想)。②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③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敬鬼神而远之。⑤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2)孟子。①政治观:仁政学说(核心思想);民贵君轻。②伦理观:性本善,主张以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③人格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①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②伦理观:性恶论。③政治主张:礼法并施(以礼为主);“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2.道家学派。(1)老子。①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①宇宙观:“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②人生观:“逍遥”的人生态度。③自然观:天与人“不相胜”。
3.墨家学派。墨子的主要思想:①兼爱:不分等级贵贱。②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③尚贤:反对任人唯亲。④节用: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提倡节约。⑤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4.法家学派。韩非子的主要思想:①人性论:性本恶(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②政治学说: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法不阿贵。③历史观:反对儒家“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考题连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注]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
(节选自林之奇《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注〕温公,指司马光。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其兵屡败A意夫B孟子之来C必有奇谋D秘计以取胜E于邻国F而洗G其屡败之H过也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
B.有以,指有什么,与《劝学》中“無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反。
C.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不同。
D.何以,即以何,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是以”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在马陵战败,公子卬被秦国掳掠,魏国处境非常艰难,魏王希望远道而来的孟子能够帮助魏国改变这种处境。
B.孟子向子思学习治民之道,子思告诉他要以利为先,但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
C.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可能使他们从利益出发求取仁义,但即使接近仁义,最终难免因求利而失去仁义之利。
D.可以与墨子、魏晋之君谈论节俭,而不能与秦始皇、汉武帝谈论节俭,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译文:
(2)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
译文:
5.子思言利与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
答: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孔子始用于鲁,鲁人诵之曰:“麋裘而韠,投之无戾。幄而廨裘,投之无邮。”①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固难逾也。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我有衣冠,而子产贮②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鲁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孔子必无能矣。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今世皆称简公、哀公为贤,称子产、孔子为能。此二君者,达乎任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
材料二: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闾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有间,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异日,其御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其声惧。凡人于其亲爱也,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惧,是以知其有奸也。”
或曰:子产之治,不亦多事乎?奸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后知之,则郑国之得奸者寡矣。不任典成③之吏,不察参伍④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不修其理,而以己之胸察为之弓矢,则子产诬矣。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其子产之谓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鲁人歌词的意思是:穿着鹿皮衣又穿蔽膝,抛弃他没关系。穿着蔽膝又穿鹿皮裘,抛弃他没罪尤。韠,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②贮:古代一种财务税。③典成:主管诉讼案件。④参伍:错综比较,以为验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产A晨出B过东匠之C闾D闻妇人之E哭F抚G其御之手H而听之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莫之知,与贾谊《过秦论》中“秦人不暇自哀”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B.涂,《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
C.手,文中指亲手,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手”意思相同。
D.文中“始病而忧”与“下众而上寡”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內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禹在疏导江水的时候,当地百姓用堆积瓦砾的办法加以协助,效果显著,使百姓长久得益。
B.孔子在鲁国刚被任用时,并未得到人民的爱戴,但他坚持用礼的方法,将鲁国治理得相当好。
C.郑国子产能发现妇女就是凶手,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妇女的哭声,察觉到了隐藏的真实心理。
D.尽管子产在治国时体现出非凡的才能,但《韩非子》却引用老子的话来批判子产治国的具体做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译文:
(2)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奸,不亦无术乎?
译文:
5.两则材料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理念,请结合材料分别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