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生许国 泰斗陨落

2024-06-07王舒

中国石油石化 2024年10期
关键词:流化催化裂化炼油

王舒

以身许国、创新不止,陈俊武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进步做出开创性贡献。

2024年5月1日,在这个劳动者可以休息的节日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在洛阳逝世,享年97岁。

陈俊武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形式表示了哀悼。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学会等,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并送花圈,向家属表示慰问。陈俊武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开创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他推动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进步做出开创性贡献。

俯首甘为国家所需

初心是什么?

国家需要。

这四个字,贯穿了陈俊武的一生。鲐背之年,陈俊武在生前的一次采访中说:“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我个人经历过战争危机,经历过车祸病危,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为国家需要而奋斗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1927年3月,陈俊武生于北京。1944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读大二时,陈俊武到抚顺人造石油厂参观,第一次见到日本人丢弃的一直没有投产的煤制油生产装置,震撼无比。

也是因为这一经历,毕业时,陈俊武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就与石油化工紧密相连——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1956年,陈俊武担任石油部新成立的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原油供给不足的问题虽然得到缓解,但是国内炼油能力的落后却暴露无遗,汽油和柴油出产率只能达到30%左右。流化催化裂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不过几十套,技术也被层层封锁。

为此,石油部组织了在香山召开的科技工作座谈会。决定开展流化催化裂化等五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借着当时热映的电影《五朵金花》,他们将刚刚列入攻关课题的五项炼油新技术喻为中国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

第一朵“金花”,就落在了陈俊武带领的团队。

1961年冬季,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一片空白,从零起步。为了早日攻关,他吃住在工厂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当时,全国正处在“大跃进”后的困难时期,其艰难可想而知。

在陈俊武主持下,1963年,1000多张设计图纸完工,1964年开始施工备产。1965年5月5日,位于抚顺石油二厂南端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展现出钢筋铁骨的雄姿。历经4年多的艰苦攻关,这个由我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朵“金花”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

可以说,陈俊武是当之无愧的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推动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从零起步、初露头角。而后,在陈俊武等几代人的努力下,我国自主研发的催化裂化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有160多套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催化裂化技术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竭尽全能创新不止

“我从20多岁就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陈俊武生前曾对自己做出如是评价。投身中国石油石化工业70余载,68年党龄,耄耋之年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陈俊武的一生,是为国奉献的一生,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

在科研上,陈俊武始终敢于坚持己见,敢于说不。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俊武带队研发了新型的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不料成果应用时遭到强烈质疑。在方案审查会上,反对者直言“有可能出事故”,争执不休。创新怎能避免质疑?创新又怎会畏惧质疑?会场上,陈俊武用一系列准确的数据证明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忧的安全等问题。最后,他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如果出了问题,拿我陈俊武是问!”

不畏浮云遮望眼。科学家,要俯首躬身着眼于实地,也要高瞻远瞩眺望于未来。

20世纪90年代,陈俊武就开始关注国家能源战略问题。当时,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递增。陈俊武联合中国科学院的十多位院士和专家展开了关于中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领域的研究,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上海石化院的同行一起承担了中国石化“煤或天然气制低碳烯烃”软课题研究。

煤制烯烃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煤化工技术,曾是煤化工行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怀着以科学报国为己任的坚定情怀,陈俊武下决心要攻克这个技术难题。

1997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家到洛阳交流甲醇制烯烃中试技术成果,希望借鉴流化床技术经验开发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陈俊武敏锐地觉察到随着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煤基甲醇制烯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促成了合作。

在他的指导下,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工业中试和工业示范装置的“两次一百倍”工程化技术开发,于201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DMTO工业示范装置,在煤制烯烃领域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短短五年间,由陈俊武等人开发的DMTO技術就在国内近20家企业落地生根,不仅成功开辟了烯烃生产的非油技术路线,而且促进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

2015年1月,DMTO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对于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中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这一成果不仅为我国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世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了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热点领域,并率先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不应该超过2030年、排放量100亿吨的科学论断。

从炼油到石油化工,从煤化工到碳减排,乃至新能源,陈俊武一直在不断地跨领域创新,一直保持着终身学习的能力。

69岁那年,陈俊武出了车祸,昏迷10多个小时、多次病危,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他焦躁不安,每天都惦记着工作。在生前的一次访谈中,他用“创新”作为注脚,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回顾自己的经历,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一直没有停顿。”

无私奉献育才不断

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让中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发挥最大化效能?是陈俊武放在心头的一大问题。数十年来,他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人才无数,为我国催化裂化技术高层次人才的续接做出重大贡献。

1992年1月,陈俊武离开企业领导岗位。他没有闲下来,而是连续多年从公司青年工程师中选拔学员,加班加点、见缝插针给他们讲课。为培养催化裂化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他先实验创办了公司催化裂化高级人才培训班。在此基础上,陈俊武又先后开办过4期中国石化高级人才研修班。学员们要按照教课中的方法对自己所在单位的装置做出工艺和工程计算,作出针对性分析研究。这项任务被学员称为“大作业”,需要一到两年才能完成。

学员学得仔细,陈俊武教得更仔细。他不搞“大锅饭”,而是“开小灶”。学员所在装置的情况各不相同,“大作业”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为此,陈俊武只能一对一地审阅批改。为了给学生讲明一个数据,他所演算的数据、所列表格比学生作业还要多。加班加点,甚至牺牲春节休假时间也是常事。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经历“大作业”磨练的学员都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炼油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领导。

为育才殚精竭虑,陈俊武却分文未取,个人未曾求过回报。他说:“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再爬高一层,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除此之外,他还和同事合作编写了多部专著,把石油化工规律性知识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后人。在他看来,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这个准则他延续一生。

在广袤的科研天地里,陈俊武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指引着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前进的方向。他的一生,是探索与创新的缩影,是智慧与毅力的结晶。作为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以深邃的学识和无尽的热情,铸就了不朽的科学传奇。他的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炼油工业的技术水平,更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简历

陈俊武(1927年3月17-2024年5月1日)出生于北京,194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流化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现代煤化工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進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石化提供

责任编辑:赵 玥

zhaoyue6954@126.com

猜你喜欢

流化催化裂化炼油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催化裂化装置外取热器筒体泄漏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高温流化糙米储藏稳定性的研究
烘焙林业废弃物生物质与煤粉不同配比混合颗粒的流化特性
提高催化裂化C4和C5/C6馏分价值的新工艺
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改造后的运行优化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工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