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头上绣花”

2024-06-07胡平王一诺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青田石石雕雕刻

胡平 王一诺

青田石雕是中国浙江省青田县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以青田石为材料的传统石雕艺术,因取材于中国浙江省青田县所产的优质叶蜡石而得名。

2006 年5 月20 日,青田石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 -33。

历史渊源

青田石雕发端于距今5000 年的“菘泽文化”时期,其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在浙江省博物馆就藏有六朝时的四只青田石雕小猪,那是当时的墓葬用品。小石猪虽造型简练粗犷,却记录着1500 多年前青田石雕的历史踪影。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艺术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了发展。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色。

明代的文彭,在南京西虹桥畔偶然遇上了挑运青田石的老汉,购买了四筐青田冻石,使他得以施展自篆自刻印章的艺术才华,成为一代篆刻宗师,从而开创了中国印坛的石章新时代。在明代已天下尽崇温润可爱的青田石,对推进中国古老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 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光绪《青田县志》就有“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石印盛行”的记载。只因赵子昂的书画名声太大,而使他创用积压青田石刻印的功绩被漫漫岁月忘却了。另外,清代青田石雕作品“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已从实用品扩展到观赏品。

据史料记载,青田石雕工艺发端于六朝时期,讲究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有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等工序,尤以镂雕技艺见长,且圆雕、镂雕、高浅浮雕、线刻交替使用。青田石雕题材广泛,鱼虫花鸟、山水人物皆有,均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写实尚意诸法齐备,大气之中不失精妙,工艺规范,自成一格。

随着远洋商贸开通,青田石雕远销英、美、法,多次参加国际性赛会,并在1899 年巴黎赛会、1905 年比利时赛会、1915 年美国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奖。1909 年,青田石雕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发展,石雕从业人员逾万人,年产值数亿元,作品远销4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青田石雕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新意的佳,特别是著名石雕艺术家张仕宽的《葡萄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对当代青田石雕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张仕宽的雕刀下,一块五彩冻石变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葡萄山,山岩中老藤盘曲,新蔓缠绕,叶片翻卷,葡萄低垂。那一串串圆润晶莹的葡萄,令人馋涎欲滴;几只活蹦乱跳的小松鼠,在藤上,在叶间,在岩下,或昂首翘尾,或追逐嬉戏,真是妙趣横生。石雕艺术家还选取高粱、谷子、竹筍、辣椒、杨梅等作为题材,巧用石色精心雕琢,创作出一件件富有乡土气息的艺术珍品。有的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中获奖,有的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文化特征

1.材料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故名青田石,此石学名“叶蜡石”,因其与其他地方的叶蜡石有所不同,色彩丰富、光泽秀润、质地细腻、软硬适中,可雕性极强,所以一直受到艺术家的青睐。

艺术家根据青田石本身的形态和颜色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加以他们的想象力,雕琢出的作品千姿百态、色彩斑斓。

一块未经雕琢的青田石上有着不同的色料,甚至存在着不同的缺陷,但是艺术家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加工,把不同的颜色加以运用,把石头本身的一些小缺陷经过巧妙地应用变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使得作品更加惟妙惟肖,有的清新淡雅,有的颜色渐变,这些艺术品本身更加接近于自然,但是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颜色

青田石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颜色,自然赋予,天生存在,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也是有着天然的灵动性。

五彩斑斓是自然赋予青田石最好的礼物,这样天然的颜色给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用最天然的色彩创造出来的作品才有真实的感觉。在确定了基础的色调以后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创作,颜色的渐变可以给整个作品带来生机,比如创作花卉的时候,五彩的颜色可以创造成花朵,而稍微深一点的颜色可以改成叶子,其他的颜色则可以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蝴蝶,这些色彩都可以加以利用,最后的艺术品既有自然之美,又能体现工艺之美。

制作工序

选料:

选料大致可分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两类。按料选题是指根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苦心经营,精心设计。艺人往往将石料摆在案头,横摆斜置,仔细观察,反复构思,一旦面前的石料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像相契合,便挥锤握凿,确立作品维形。

按题选料则不同,艺人先有主观构想,形成某个新颖构思,然后苦心寻找合适的石料。

打坯戳坯:

有了构思布局后便开始打坯戳坯,用打坯凿在石料上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景物的大块面,以简练、概括的手法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

放洞镂雕:

放洞镂雕是一道费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雕刻过程采用减法,不断剔除作品实体外层的多余石料,逐步显现景物实体,表现实体的空间和里层的丰富层次。

精刻修光:

精刻修光是指深入刻划细部,修饰外貌,着重刻划景物的细微之处,使作品显得更有生气、更为美观、更加传神。

配垫装垫:

配垫装垫是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与主体自然和谐的好装垫,不但可与主体相互映衬,更能起到突出主体的重要作用。

打光上蜡:

最后一道工序是打光上蜡,可使作品外表光洁明亮,充分显现石料的材质美、色彩美。

雕刻:

青田石雕的雕刻手法分圆雕、镂雕、浮雕、线刻等数种,以圆雕最为常见,尤以镂雕最具特色。

在具体操作上,圆雕、浮雕在布局后用斜口刀尖勾勒出景物的轮廓,用平口刀削刮空余石面,再用刀浅刻,以表现景物的结构、层次。

线刻是以刀代笔,在石雕上刻划出阴线。主要用在人物的须发、服饰图案,动物的皮毛、鳞片,山水的屋宇瓦楞,花卉的叶筋,以及炉瓶、印盒上的装饰图案等处,可以达到鲜明醒目的效果。

镂雕广泛使用于雕刻山水、花卉作品中,能使作品层次丰富、玲珑剔透。主要有放洞和镂雕两个环节。放洞给镂雕创造条件。镂雕是在放洞的基础上,经过凿、刀、刺的镂刻,使圆洞成为实体之外的形态多变的空间。

张爱廷:岁月雕琢匠心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夺天工。”这是著名书画印石专家潘洁兹对青田石与青田石雕由衷的赞美。青田石作为四大印石之一,其光泽秀润、质地细腻,由于其温润的青色而被文人推为“石中君子”。

青田石雕以青田石为材料雕刻而成,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田石雕以巧雕和镂空为特点。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青田石雕宁静之中可见悠远,大气之中不失精致,写实写意诸法齐备,享有“在石头上绣花”之美誉。谈到青田石雕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谈到一位青田石雕的代表性人物——张爱廷。

深耕石雕终扬名

和许多石雕名家不同,张爱廷并非出身于石雕世家,他在正式开始石雕生涯之前,颇经历了一番波折。张爱廷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对绘画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与极高的天赋,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小学毕业后,张爱廷便停止了学业。父亲将他送到了“西姑湖农林木高级社”,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开荒岁月。然而西姑湖地区地处高山,气候恶劣,根本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开荒事业便告一段落,张爱廷也暂时失去了工作。

1957 年1 月,张爱廷听说青田石雕厂招收学徒,便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报名。1957 年3 月,张爱廷顺利进入石雕厂工作。谈到为何决定报名青田石雕厂,张爱廷坦言,一方面是出于对绘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生活所迫,谋生所需,至于哪个占比更多,是说不清楚的。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决定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从事石雕,不仅仅是出于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为了改变命运所做的努力。

在石雕厂仅仅学习一年半,张爱廷就被厂里选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这段在学院学习的经历给张爱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爱廷自认为这辈子最值得庆幸的有两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在美院进修学习。虽然仅在美院学习两年,但张爱廷的天赋就已经被极大地发掘,其师潘雨辰高度评价道:“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已经达到连我都非常佩服的程度,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大家。”确如其言。

在美院学习两年后,张爱廷便由于工作需要被召回石雕厂。回到石雕厂之后,张爱廷便开始一边教学,一边创作。谈到这段经历,张爱廷遗憾地表示,自己才学了两年,还没有学懂,就回来教学,当时感觉非常困难。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学习的技术教给青年人,不仅教技术,而且教做人的道理。后来,他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成了厂里的骨干。

教学两年后,青田石雕厂提拔张爱廷为青田石雕厂创作组组长,这一创作组是由厂里选出的五个骨干技艺成员组成,专门负责石雕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创作。这一时期,张爱廷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舞狮》《奏乐民族小孩》《丰收的喜悦》《椰林深处战鼓响》等一系列作品斩获了许多奖项。张爱廷后又担任青田石雕厂厂长。张爱廷退休后,仍然“刀”耕不辍,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此阶段的《喜悦》《和平之春》等作品扬名海内外。

以有限之年去追求无限的艺术

在青田石雕厂跟随黄华英老师学艺的时候,黄华英老师常说“一个工艺美术创作者,先是工匠,其次是艺人,最高层次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有思想的”,这句话对张爱廷触动很大,进入美术学院后,张爱廷才真正领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张爱廷虽然仅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了两年,但是他的技艺与思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成长。他不仅学习雕刻技艺,而且学习了很多绘画知识,并将绘画知识融入自己的雕刻中。之前,人物雕刻是青田石雕的薄弱项。张爱廷来美术学院进修也肩负着将人物雕刻的技术带回青田石雕厂,推动青田石雕人物雕刻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性使命。张爱廷不负众望,他不仅学会了人物雕刻,还突破了传统人物雕刻以线条为主的籓篱,创造性地将线、块、面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人物的立体感,刻画人物的肌肉线条,使得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更加有血有肉。

张爱廷擅长人物创作,尤其擅长雕刻寿星和小孩类型的人物。虽然寿星是石雕的传统类型,但是以“不是创新的东西不做”为创作理念的张爱廷也同样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使用夸张的技法,重点将寿星的额头雕刻得更加凸出,表情更加生動,他刀下的寿星精神健朗、满面春风、神情自然、老而不衰,有仙风道骨之气。张爱廷经常在作品中呈现儿童的形象,他刻画的儿童夸张且天真烂漫。在他的代表作《喜悦》中,为了表现儿童的天真可爱,张爱廷特意将头脸雕刻得和身子差不多大小,但是却并不显得比例失调,反而妙趣横生。

张爱廷珍惜石头,不愿意浪费石料,擅长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力图发挥石头最大的功用。关于雕刻,他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即“要雕刻好一件作品,首先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突出主题思想,拿到块原料就要琢磨考虑做什么题材合适。主题的神话、性格的塑造、情节的开展、结构的展开、色彩的利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作品达到独到的造诣和完美的效果”。

绘就和平之春

走进张爱廷的作品展览厅,一组名为“和平之春”的作品由于其独特性而格外引人注目。这组作品以儿童为主要人物,但是作品中的儿童不是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如意的福娃,而是一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颜色皮肤的儿童,他们在一起或欢歌载舞,或嬉戏玩闹。张爱廷因色取巧,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将其命名为“和平之春”,其背后的含义一望而知。张爱廷自述创作的时间是1998 年,可见其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他心系国际的和平与安宁,特意选用儿童,试图唤起人性最深处的善良与纯真,借儿童呼唤世界和平。

张爱廷国际视野的形成与其两段国际交往的经历有关。1967 年, 张爱廷作为专家被选派到阿尔巴尼亚传授青田石雕技艺。1989年,张爱廷前往日本进行技术交流和表演。其中,阿尔巴尼亚的经历对张爱廷影响较大,被张爱廷认为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两件事之一。

张爱廷是一个极为谦逊的人,谈到国际交往,他表示自己是怀着学习的心态去的,不同的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民间工艺,也各有自己的优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猜你喜欢

青田石石雕雕刻
立足文化根脉 青田石“雕”出大千世界
齐白石刻青田石王泽宽自用对章赏
Simply Stunning
On art
青田石雕中的“红船精神”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雕刻时光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