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不忘根
2024-06-06秦川儿
秦川儿
叩拜、读家训、阅族谱……每年正月初二,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投资经理朱小科都会和家人一起在老家的祠堂祭拜祖先。今年也不例外,他大年初一就开车带着父母、妻子、女儿赶往秦岭深处的老家。
“我们家族人很多,每年祭祖时,会有上百人从各地赶回来,十分热闹。”树高千尺不忘根,在朱小科心里,寻根祭祖是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这不仅是对祖先的怀念,也是对家族文化根基的追溯。
万物生长不离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朱小科的记忆里,每年正月初二,爷爷都会在家族拜谱仪式上,把祠堂里悬挂的《朱子治家格言》念给晚辈们听,还不时感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劝诫大家平日里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
朱小科的爷爷,曾经是一名空军警卫战士,原本可以从部队转业,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是因为两个哥哥相继去世,剩下家中老小无人照顾,朱小科的爷爷便回到了农村,独自一人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爷爷一生淡泊名利,对过去的功绩只字不提,艰苦朴素奋斗了一辈子,直到他去世,我们整理遗物时才发现,爷爷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授予三等功。”朱小科说。
“爷爷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也牺牲了太多,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们……”每每聊起爷爷,朱小科总流露出无限的钦佩和尊敬。
13岁那年,朱小科在镇上的寄宿学校求学,每次离家前,家人都会给他带很多干粮。可夏天炎热,没过几天,装在包里的锅盔、馒头就开始发霉、长毛,不得不扔掉。有一次,朱小科在家里说起这件事,爷爷听后,态度坚决地告诉他,发了霉的馒头不能乱扔,哪怕拿回家喂猪,也不能糟蹋粮食。
后来,朱小科回家,老老实实把发霉的馒头拿了出来。爷爷一边剥着馒头皮,一边讲起了他们那个年代闹饥荒的故事,“我们那时连观音土都吃过,这粮食做的馒头,发了霉也能吃!”说着,爷爷就吃了口手中的馒头。看到这一幕,朱小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也是从那时开始,他立志要好好读书,让爷爷过上更好的生活。
时至今日,爷爷虽然已离开人世,但他的一言一行像树根一样,深深扎进朱小科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
“受爷爷的影响,我们家人一直真诚待人。”朱小科说,每年夏天,家里刚收完麦子,就会把质量最好的小麦送到粮站交公粮。那时候,有人以次充好,上交潮湿、发霉的粮食,但朱小科的家人从不弄虚作假。粮站的人只要看到是他们家的粮食,都放心地过秤入库。
万物生长离不开根,朱小科就如树的枝干,在树根的滋养下生长得愈发强壮。
枝干是根的延伸
砍柴、种地、喂猪、做饭……从朱小科记事起,他和妹妹就一直帮着家里做农活。这些童年经历,让朱小科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
2014年,朱小科入职长安银行,被分配到柞水县工作,承担县域小微支行筹建和帮扶丰北河村脱贫攻坚等工作。面对艰苦的环境,他从未有过抱怨,而是每天和同事们一起挨家挨户帮助贫困户建档立卡,确保不遗一户、不漏一人。同时,朱小科还经常去矿区、农业合作社等地开展业务合作,帮助县域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经过不懈努力,朱小科先后主导多笔重大项目投资,为商洛市六县一区的整体脱贫贡献了一份力量。
“有时候,一些企业老板為了表示感谢,会给我送一些小礼品、土特产,我都一一回绝了。”在朱小科看来,不论是个人客户还是小微企业,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难题,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为家乡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2019年,朱小科通过公开招聘,以优异成绩入职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工作期间,他坚持实干为先,积极参与部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高效服务所属企业债权管理工作,圆满完成集团铜川合力团产业扶贫项目投资工作,主导完成各类投资50亿余元,助力陕西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没有任何社会背景,从基层到省属企业工作,靠的是务实、踏实的工作态度。”几年间,朱小科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集团公司的投资经理,他有如今的成绩,离不开长辈的教诲和叮嘱。
如今,朱小科的妻子在西安一家银行从事信贷工作,能和妻子、女儿在西安团聚,是他觉得最幸福的事。朱小科十分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并时常提醒妻子,工作中要谨小慎微,对一切诱惑说“不”。
“只要坚守初心、勤奋踏实工作,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朱小科和妻子牢记长辈的嘱托,不怕苦、不怕累,坦荡面对生活。他们像枝干,汲取根部的养分,在阳光下舒展枝叶。
根深才能叶茂
朱小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十分喜欢画画。她经常把自己听到、看到的事情,画成卡通画,张贴在家里的每个角落。
春节前夕,女儿从学校带回一张《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上面写着学校教师不收家长的任何馈赠和宴请的承诺。不怎么识字的女儿,歪着脑袋,一个劲儿追问上面说的是什么意思。朱小科和妻子见状,便给她讲起了廉洁小故事。听后,女儿拿着画笔画了一个摇手的小女孩,嘴里还嘟囔着“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拿”。看到女儿的解读,朱小科和妻子非常欣慰。
有一次,朱小科看见女儿拿着一支新铅笔放进了转笔刀,而书桌上放着很多半截铅笔,便一脸不解地问起了缘由。原来,女儿觉得铅笔变短握在手里写字不舒服,就总想换新铅笔用。朱小科思前想后,和妻子选了一个周末,带着女儿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莲湖公园参观游玩,给她讲起了革命烈士小萝卜头的故事。
“小萝卜头的父亲捡回一根树枝给他磨成一支笔,母亲撕下棉衣里的棉花,用火烧焦后兑上水作为墨汁,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小萝卜头仍然坚持学习,并为革命献出生命。他牺牲时,手里依然握着狱中老师送给他的那一小截铅笔……”朱小科抱着女儿意味深长地说,“爸爸上学那会儿,家里也很穷,一支铅笔短到拿不住的时候,就套在一个笔杆里继续用,直到铅笔写不出来字,爸爸都舍不得扔。”
看着低头不语的女儿,朱小科知道,女儿听懂了他的用意,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我来自农村,希望孩子也常回农村看看,毕竟人不能忘本。”朱小科坚定地说,他希望女儿能把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传承下去。
好的家风,犹如树根,给后代不断供给养分,让他们开枝散叶、茂盛生长,在“德润三秦·清廉家风”主题实践活动中被推选为陕西“最美清廉家庭”的朱小科家庭,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