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全课型主题班会实践研究

2024-06-06陈小燕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9期
关键词:主题班会实施策略

[摘要] 主题班会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主题班会怎么上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笔者和课题组的老师历经14年研究,通过构建主题班会“全课型教学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一线班主任“怕上班会课 ”“不会上班会课”“育人效果欠佳 ”等问题。本文就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实效等进行阐释,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主题班会;全课型;实施策略

主题班会怎么上?如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有没有一种辅助资源可以帮助一线班主任,特别是新手班主任上好班会课呢?笔者和课题组老师历经14年探索,通过反复实践,不断归纳、比较、联结、浓缩、建模,构建起一个小学全课型主题班会育人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一线班主任“怕上班会课”“不会上班会课”“育人效果欠佳”等问题。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现状

自《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发布以来,德育研究的脚步就一直未停歇。随着国家对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重视,广东省率先开展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继而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主题班会作为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一个重要比赛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一线班主任的重视,研究主题班会的人也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富。

2022年7月,由齐学红、黄正平教授主编的《主题班会》一书深入论述主题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的理念、方法与路径,内容包括班会方案设计与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获奖选手的实录视频。迟希新教授的《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一书对“班主任为什么要研究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有怎样的内涵、特征和类型”等问题做了充分阐述。张锐曾对主题班会的形式做过综述,共划分了12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几乎涵盖了当下中小学主题班会的所有形式。

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研究的分析发现,目前主题班会大多集中在量的研究上,而对质的研究比较少,主题班会教案集居多,很少涉及课堂教学变革的问题。埃尔莫尔的橡皮隐喻提示我们,“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没有真正的课程变革”。钟启泉教授指出,学校改革的定律是“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而富兰的分析则在提醒研究者,需要深度介入课堂,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改进教学。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聚焦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研究,构建小学全课型主题班会育人模式的研究设想。

(二)现实需求

1.新任教师的两难困境

当下的师范类毕业生、非师范类毕业生虽然学历高,但在育人理念、育人方法等方面缺少实践经验。新任教师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容易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因学校编制紧张,不少新任教师一上岗就担任班主任,还有不少新任教师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另一方面,主题班会很少像学科一样有专题培训。新手班主任一上岗容易手忙脚乱,不知道主题班会怎么上,班会课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取得教育效果。

2.骨干教师的阻隔期

工作五年以上的骨干教师,教学水平、班级管理能力往往会在某一時段停滞不前。如果这部分老师能走上科研道路,结合理论知识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事业,就有很大机会突破这种心理和实践上的瓶颈。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萌发了开展主题班会实效性实践研究的想法。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扎根理论的方法,自下而上采用从经验中提炼理论的方式展开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田野笔记、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广泛搜集资料,反复实践,不断归纳、比较、联结、浓缩、建模,构建小学全课型主题班会育人模式。

(一)文献研究

按班会、主题班会、模型、教学模型、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路径梳理文献,对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做好资料上的准备。

(二)行动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次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实施验证—改进设计—实施验证”的循环过程,持续改进完善。有时,同一个主题会用不同的教学模型去检验其教学效果。全课型课堂教学模型越来越接地气,生命力越来越强。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模型的实用价值。

(三)田野调查笔记

为了不断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对课堂实践进行观察、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大量的课堂观察方法、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焦点学生持续观察记录,验证模型的每一个组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主题班会教学效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最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四)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我们根据研究需要对德尔菲法进行改造,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拿出有关模型征求专家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这种方法对于一线教师帮助很大,因为普通教师难以有机会参加专家会诊并听取专家意见,也没有太多的经费用来专门咨询,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化零为整进行研究。

三、研究过程

我们通过“教、学、评 ”三位一体的方式实施整体优化的研究策略,整体推进课堂改革,建构小学主题班会全课型育人模式。

(一)教——构建全课型教学模型

在教的问题上,我们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9):主要解决教学内容问题。我们针对班会主题零散、无序、不成体系的问题,基于儿童生活逻辑,聚焦儿童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展开探索,在班会主题的构建上以“我”为原点,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螺旋上升,构建了班会六大主题,形成班会主题内容序列化。

第二阶段(2019—2023):主要解决教学策略问题。我们遵循“课堂实践—课例研究—课型建模—验证反思—优化改进 ”行动研究循环程序,反复比对、厘清、联结、浓缩、建模,构建了主题班会全课型教学模型。

(二)学——重构学生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围绕“如何让学生成为主题班会课堂的主体”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我们确立基于“儿童立场”这一核心理念,重构学生学习方式。但基于“儿童立场”的理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地是个难点,课题组攻坚克难,探索出以下可行性策略:

(1)教学内容上,聚焦学生成长中的真实问题,构建一至六年级序列化班会主题,回应学生各阶段成长需求。各阶段围绕主题有所侧重,但又相互融通。(2)教学策略上,聚焦课堂主体学生,让学生亲历“外塑—内化—内生—外显”的品德建构过程。活动形式有活动式、体验式、故事讲授式、辩论式等。活动场域有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现场、网络等。(3)立足学习主体,激发学生内驱力,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4)教学评价上,通过焦点学生持续观察法、全员评价机制,聚焦学生主体行为表现和品德建构,助力学生成长。

(三)评——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从2019年开始,项目组开始对主题班会实效性问题进行探索,研发主题班会三大评价工具,即主题班会课堂评价量规、焦点学生持续观察法、全员评价机制,聚焦“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等问题进行探究,评价强调行胜于言,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提升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四、研究成效

(一)确立设计理念

通过研究,我们确立了主题班会设计核心理念:走向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生活,从“要我发展 ”到“我要发展”,从“政治说教”到“生活育德”,从“传统讲授”到“活动体验”。通过“三次整合”,即内容整合、活动整合、学情整合,确定班会主题。

例如,笔者到西藏林芝送教,执教“中华少年 共创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这是一节活动体验型主题班会,在内容整合上,选择广东和西藏的美食、美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广东松山湖和西藏嘎拉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等作为主题班会素材。在活动整合和学情整合上,首先考虑到这样一个大主题,教学对象是西藏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笔者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认识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引导学生介绍美丽的家乡——西藏,从西藏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到近几年西藏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学生们侃侃而谈。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广东。他们中很少有人去过广东,对广东知之甚少。因此,笔者提前将广东学生录制的视频播放给他们看,他们通过广东学生的介绍,了解广东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以及近几年经济的发展。然后,向学生展示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五年级(11)班的学生写给西藏林芝第一小学五(1)班学生的信,大家通过读信相互认识,增进了解。最后,笔者借助腾讯会议软件让广东五年级(11)班的学生与西藏学生现场连线,两地的学生实现了跨时空的面对面交流,都兴奋不已。两地学生相互介绍了家乡的美食、美景、经济发展,互送礼物、互相写信,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融合意识。

(二)提煉序列化班会主题

基于“儿童立场”,从呵护自然生命、扩展社会生命、提升精神生命,进而培育“完整的人”这一哲学思考出发,遵循生活逻辑,聚焦儿童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凸显儿童生活的层次性,以“我”为原点,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提炼了一至六年级班会序列化主题(见图1),还原儿童真实完整的教育生活。各年级主题有所侧重,又相互融通,实现螺旋式上升。序列化的班会主题构建重塑了师生的教育生活。

(三)构建全课型主题班会教学模型

我们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反复比较、归纳、建模,构建了全课型主题班会教学模型,即活动型主题班会、体验型主题班会、叙事型主题班会、创意型主题班会、危机应对型主题班会等教学模型及模型各部件(见图2)。

全课型主题班会教学模型为一线班主任提供了主题班会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这种课堂结构我们称之为“液态结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现实,即提供了一种理解潜在变化的方式。实际上,几乎一切实践领域的“结构”“规律”都存在着变通性。这种课堂结构是镶嵌在具体而鲜活的课堂情境之中的,如伯林纳所言“有效的教学是将大量的教学策略与对每个学生个体及其特定时间的需求的理解进行动态的专业性整合”。主题班会全课型课堂结构模型不是单纯靠教学理论、教学实验推导出来的,而是糅合了研究者们的“经验”和“直觉”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研究者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证心都是重要的配料。这种液态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柔软而灵活的,它为一线班主任提供了一个基础和框架,帮助一线班主任更好地理解、定位自己课堂教学,让一线班主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变通、重组。

一线班主任根据全课型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模型设计主题班会时,可按“选择模型—选取内容—整合优化—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这一路径实施,一节主题班会就可以成形。项目组通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一种课型均有典型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视频资料等,供一线班主任参考。

(四)构建多元立体的育人评价体系

课题组通过实践研究,开发了主题班会三大评价工具:主题班会课堂评价量规、焦点学生持续观察法、全员评价机制,构建起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提升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1.主题班会课堂评价量规

《小学主题班会课堂教学评价量规》从设计理念、活动过程、活动效果三个维度分A、B、C三个层级观照主题班会实施的全过程,通过评价反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

2.焦点学生持续观察法

课题组通过连续观察焦点学生(一位或一组学生)的行为轨迹来判断学习是否真正发生。通过田野调查笔记,记录、分析、判断学生行为是否经历了“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否经历了建构和反思、迁移和运用,形成比较稳定的品行,评价强调“行胜于言”。

3.全员评价机制

学校整体统筹,由学生成长中心牵头,研制一套“三立卡”,即立言、立行、立品,分发给全校各班主任、学科老师、宿管员、保安、家长志愿者……对主动捡起垃圾、主动问好等行为雅正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校长室、学生成长中心(少先队大队部)、各年级、各班级,分工合作,整体联动。少先队大队部定期兑换奖品,期末根据学生“三立卡”的数量评出“明德少年”。通过全员育德,实现多维立体评价,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五、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整体素养明显提升

近两年,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总计318次;被评为区级美德少年、活力少年、自强少年、才艺少年、创新少年、智慧好少年的学生总计36人;“粹墨轩”中队被评为“全国红领巾中队”,“水木清华”中队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中队”,学校少先隊大队被评为“广东省少先队红旗大队”。

(二)一线班主任专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线班主任开展班会课研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程驾驭能力也有明显提升。学校先后培养了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1人,东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2人,园区、镇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3人,市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6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人,镇区级优秀班主任25人,校级优秀班主任36人。学员参加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

(三)反思与后续研究

由于每位班主任的个性特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该模型的个性化使用还需要教师进行动态化的专业性整合,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除叙事型主题班会、活动型主题班会、体验型主题班会、创意型主题班会和危机应对型主题班会教学模型之外,其他类别的主题班会与全课型主题班会教学模型适切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黄正平.主题班会[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迟希新.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刘徽.课堂教学结构模型的构思与验证[J].全球教育展望,2015(10).

[4]刘贤虎.基于深度学习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3).

陈小燕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主题班会实施策略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在主题班会中的创新应用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
巧用主题班会,开展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