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进路

2024-06-06郎吉斯

职业时空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际化校企一带一路

郎吉斯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一系列职教改革举措的落地,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高质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问题逐渐成为热议话题。在调研地方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围绕企业国际化人才需求实际和相关案例探讨了当下和未来高职院校如何赋能企业出海,进一步实现职教国际化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地方外向型企业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匮乏,所以幫助企业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是高职院校作为企业“走出去”助推者的关键性工作。针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现实问题,从学校、企业和校企合作等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企业“走出去”;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倡议互通互联建设的走深走实,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在此背景下,国内各类企业开始迈出国门谋求更大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相关领域的人才短缺制约着企业深化国际化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助力企业出海的重要支撑,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1]可见,作为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多元合作的重要途径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驱动之一,“走出去”战略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及时跟进。

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当地政府及行业组织的助推下,已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走出去”方面先行一步,[2]这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国家发展趋势,着力探索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服务企业“走出去”。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高职院校在助力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一些“卡脖子”的问题。比如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的能力不足,高职院校与企业沟通力度不够,校企协同的共赢机制不完善等等。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企业对国际人才的实际需求,研判未来发展趋势,探究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进路。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口服务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滞后,对口服务能力不足是制约其助力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一些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理念滞后,国际化办学动力后劲不足,缺乏境外服务的准备。例如,缺少小语种人才是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业务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增加非通用语种的外语教学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设置和建设严重不足。再如,高职院校境外服务输出的基础是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国际化师资队伍,而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均难以可持续支撑其境外服务;另外,大多数院校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直接与教师利益相关的境外授课津贴、职务晋升考核等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保障能力不足,[3]限制了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境外技术人才培训、提供境外技术指导或管理咨询服务。

(二)地方企业“走出去”动力不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加入到“走出去”发展的队伍中。这些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分公司、办事处、贸易机构等多种方式来开拓海外市场。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中小型企业仍未真正实现国际化经营,企业“走出去”动力不强。一是因为企业缺乏可靠的资金保障,资金短缺严重致使外部投资规模有限,许多企业缺乏进一步开展海外业务所需的经济实力,这无疑削弱了它们“走出去”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二是企业复合型国际人才匮乏。在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要素中,“缺乏国际性复合型人才”一直高居首位[4]。龙永图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序言中特别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尤其是缺乏精通国外法律法规、熟悉国外文化、拥有流利外语与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5]这符合当前我国多数“走出去”企业的实际情况,即普遍存在国际化人才供给矛盾,“走出去”步伐受到阻碍;三是企业信息获取不对称,风险防范能力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风险预判和防范能力,在缺乏对东道国和本国文化差异、法律政策、投资环境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较大损失。鉴于此,大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而放弃“出海”发展。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对口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校企合作中“合而不容,容而不深”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吸引企业的特质,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烈,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情况。此外,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没有找到企业的痛点,合作模式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领域十分有限。虽然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招聘方面有较多合作,但是在协同育人环节缺乏稳定而长期的合作,且合作模式仍停留在单一接收学生实习的层面。叠加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打破信息壁垒的信息沟通平台等因素,使得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不够明确,影响了院校对企业的精准服务效率。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进路

(一)修炼内功,加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作为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实施主体,主动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外事服务工作能力是应有之义。加强高职院校自身服务能力建设,一是要加强调研,深度了解企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定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要依托优质国际交流平台,开展海外办学及培训项目,依托中文工坊、鲁班工坊、线上“汉语桥”等项目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推进教育及资源输出,推动实现中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深度融合,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企业培养通语言、懂技术的国际化人才;三是要组建一支具备国际化素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化与外派企业合作,建设教师培训基地,鼓励教师“走出去”,协助企业开展海外员工培训和教学;四是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规范化建设,做好项目管理,组织毕业生到外企、跨国公司实习,通过与国外雇主的沟通交流,让毕业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组织学生到相邻国家或地区实地考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市场和文化,为地方企业提供更精准、更综合的服务。

(二)加速产教深度融合改革,力促校企“双向奔赴”

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当务之急是改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头热”情况,加速产教深度融合改革,通过校企合作精准共育对口人才,实现教育和产业的“双向奔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 赋能”和“提升”,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该文件紧贴行业企业转型需求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命脉,指明了通过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教育质量的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6]。高职院校应按照实施方案,围绕企业海外项目的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产能合作项目。包括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相关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从而共同培养国际化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要树立国际化发展理念,增强投入产教融合的意愿和信心,努力畅通校企沟通渠道,积极了解职业教育。通过给学生提供深度实习机会、建立校中企的方式,与高职院校共同探索深层次的合作模式与途径。

(三)打破信息壁垒,搭建优质信息共享平台

优质的校企间资源共享与合作信息平台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的扩展和提升。提高校企双方的沟通和服务效率,需要政府主导、院校牵头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能为校企合作提供可靠的资讯,为企业提供搜索、推送服务和相关增值业务,而且能增加校企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校企沟通难题。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项目中率先搭建起了一个多维平台,该平台旨在推动职业教育援外培训、科研和产教协同发展。与此同时,该学院与宁波市商务局、北仑港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政校企联动的多维援外培训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有效增进了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需求对接,提升了职业院校为企业服务并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效率,同时也扩大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增加对口经费投入

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所在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助力企业发展。[7]这表明国家政策在顶层设计上明确鼓励高职院校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确保政策落地和执行得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开拓经费来源,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校企利益共享机制,做好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落实、院校执行之间的制度衔接,力促政企校三方合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为高职院校提供多方面资助,特别是增加对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专项经费的投入,助力其改善教学条件,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效运转。

结 语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力企业“走出去”,是高职院校为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服务保障的积极回应,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使命。研究从多角度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深度融合改革等。这些建议有望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效果,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壮大和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2015-10-19]. http://www.moe.gov.cn.

[2] 张映晖.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策略与路径——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129-132.

[3] 王琪.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0,19(09):29-34.

[4] 胡记伟,胡翔,严媛,李振国,丁丹.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0(13)81-83.

[5] 苗绿,王辉耀,孙玉红.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 程晖.加速产教深度融合改革,实现产业教育“双向奔赴”[N].中国经济导报,2017-03-1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EB/OL].[2016-07-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猜你喜欢

国际化校企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