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五单元兵论连史

2024-06-06

雷锋·强军号 2024年1期
关键词:战旗硬骨头连队

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一段红色历史,就是一次感人的教育。作为“硬六连”的传人,如何铭记前辈们创造的“硬骨头精神”、深刻理解“硬骨头”究竟“硬”在哪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传承弘扬“硬骨头精神”?请听一听他们的精彩评语和心声。

“硬”的情怀铸忠魂

评论人:崔阳

在六连展览馆的一面墙上,有这样一封烈士遗书,它是时任六连副指导员谢关友,在边境自卫反击中写给只有8个月大的儿子的信。几乎每一位来六连参观的人,目光都会在这封信上停留许久。

1985年3月8日,在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六连组织突击队攻打小尖山高地,谢关友担任连队救护队队长。他数次冲过封锁线抢救伤员,不幸被弹片击中身负重伤。肚子破了,肠子流了出来,他仍然用钢盔兜住肠子继续奋战,直至被一发炮弹击中。

当谢关友的遗体被运下阵地时,大家看到他胸前的衣服和肌肉都被炮弹炸飞,遗体火化后,骨灰里共有84块弹片。

“我的宝贝儿子,永别了,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的生活……”“别忘了你是革命烈士的儿子,不要做出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对家人无尽的挂念,字里行间诉尽了战争来临时英勇无畏的决绝。

这封遗书体现出的赤胆忠贞的家国情怀,正是“硬骨头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示。每当我们读起这封信,泪水都会润湿眼眶。

“诀别的家书”成为六连安放在荣誉室里的“传家宝”之一。每年新兵入营,我们都会组织隆重的入连仪式,为新兵讲述一等功臣谢关友以身许国的忠义情怀。

报国敢赴死,逢敌必亮剑。一代代六连人敢于牺牲,用血性胆气浇铸硬骨忠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朝着强军目标不断阔步前行。

“硬”的精神强血性

评论人:李超

都说“硬六连”官兵骨头真硬,正如连歌所唱:“硬骨头,硬在哪?”我认为,我们六连的“硬”劲,不是喊喊口号唱唱歌练就的,而是在长期血战拼杀和实战化苦练中锻铸的英雄气概。

此外,自觉用“冲”和“勇”的拼命精神,练就制胜强敌的硬功夫。这也是我连“硬骨头”之“硬”的内核所在。“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绝不屈服、绝不投降。”这正是六连“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的生动体现。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猛冲、刺刀见红威震敌胆。几十年来,连队自觉践行“硬骨头精神”,每逢重大演训任务,六连都勇当尖刀、冲锋在前,任务越难、挑战越大,官兵士气越高涨、个个嗷嗷叫。

自觉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掌握精武强能的硬技术。这是科技强军新时代“硬骨头精神”的新内涵。我们六连官兵时刻用“胜战之问”拷问自己,努力提升能力素质。跟着尖子学、瞄着一流训,六连官兵在高难度、高强度训练中找差距、补短板,通过学新知识,练新技能,强新本领。连队始终以严于大纲、高于大纲的标准狠抓科技练兵,始终以“优秀成绩算起步,破了纪录才算数”标准严格要求,始终把军人的“武”艺样样练“精”。

“硬”字战旗永鲜艳

评论人:廖飞

为什么连队在执行急、难、险、重等重大任务时,总是能够啃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攻别人攻不下的山头?为什么连队官兵在训练演习中受伤了、流血了、骨折了,却仍然不下火线,直到夺取胜利?为什么官兵在执行重大任务中,能够做到万难不屈、临危忘死……

我们从说不尽的亲历中感知:“硬骨头”支撑“铁榜样”,党员干部“总先上”,是确保全连官兵“战备思想过硬”的“主心骨”;“硬骨头”严标“硬杠杠”,越是艰险越抢先,确保“战斗作风过硬”成为全连人的“常态”;“硬骨头”下足“硬功夫”,确保大家武艺压身多专精,使“军事技术过硬”没水分;“硬骨头”赋能“全武行”,任何关头不迷航,“军政纪律过硬”是铁保证。新时代的我们,定会继承先辈们的遗愿,让永不磨灭的“硬骨头”战旗在强军新征程上永远飘扬!

英雄壮骨,战旗有魂

评论人:杨琴

“硬骨头六连”从战火中走来,一路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浴血拼搏、砥砺奋进。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始终是那支一声号令就出发的人民军队,永不改变的是那坚如磐石的信仰,永不磨灭的是那铁骨铮铮的军魂。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一把拼弯的刺刀,歌颂英雄的勇猛无畏;一封诀别的家书,诉尽英雄的硬骨情怀;一面染血的战旗,镌刻英雄的铁血担当。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六连官兵手握前辈钢枪,身扛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传承先烈遗志,用血性胆气铸造硬骨忠魂,在强军新征程上不断将“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让先辈笑慰辉煌的现在,让人民看见英雄后继有人!

以吾辈之硬骨,捍卫盛世之中华

评论人:许婉萍

“硬骨头六连”是一支历史厚重、有着光荣传统的连队。这支英雄的连队始终透着一抹“红”,这抹“红”是永不褪色的“红”,是血染的“红”,是刻在骨髓里的“红”。

“红”是坚守、是初心。在这支到处充盈著红色气息的部队里,“红”的血脉早已刻进了骨子里。退伍不褪色,九江抗洪那年,六连的旗帜往大堤上一插,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六连退伍老兵不约而同聚到旗下,与战友们一起抗洪。“走进六连门,永为六连人;走出六连门,刻着六连魂”,这是六连一直坚守的传统。六连的兵,不论何时何地,都始终牢记初心不忘本。

“红”是感染、是传承。六连官兵把战斗英雄迎进排房、把战斗荣誉挂在床头、把战史战例装进口袋,12个班排全部以战斗英雄命名。从荣誉事迹中汲取力量,从光荣传统中传承血脉。在这支血火铸就的英雄连队里,每一个战斗事迹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激励着一代代官兵闯关夺隘、勇往无前。

“红”是责任、是担当。当今世界看似和平,实则暗流涌动。习主席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军人为战而生、向战而行,职责使命无上光荣。强军兴军的历史重任催促着六连官兵,一门心思练兵备战,步履匆匆加速转型,练就一腔英雄气魄,锻造一身铁骨金刚。一代代六连官兵不断接续奋进的历程,是担当,是血性,是以吾辈之硬骨、捍卫盛世之中华的坚定决心。

(责任编辑:魏洁)

猜你喜欢

战旗硬骨头连队
将红色基因植入孩子心中
孩子们,接过先烈手中的战旗
百面战旗扬军威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啃下医改硬骨头
精准啃下扶贫“硬骨头”
《硬骨头》骨头再硬也要啃完
铁血战旗红
改革全覆盖敢啃硬骨头
走错连队上错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