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4-06-04潘红琼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读图教材能力

潘红琼

摘  要:地图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工具,承载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强化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还能逐步塑造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进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文章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内容为例,提出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相关策略,旨在优化教学流程,进而推动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识图能力;地图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充分显示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表达地理知识的有效工具,堪称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地图这一重要的地理信息载体,将复杂的地理问题简化,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培养识图兴趣,奠定识图情感基础

兴趣是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心理倾向,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地理识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具备探索地图信息的需求和动机,进而自主产生识图行为,为提升识图能力奠定重要的情感基础。

(一)多措并举,激发识图兴趣

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学生识图兴趣的形成。教师在对初中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中,需要关注自身的教学细节,为学生构建具有开放性的识图氛围,适时指导、点拨,多措并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接触地图,主动挖掘地图中蕴含的信息。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身边的地理》中,教材在“荷兰的风车”阅读板块中出示了“荷兰地理位置及围海造陆示图”。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文本资料后,抛出具有探究性问题,如“图中用到了几种颜色?”“这些颜色代表什么?”以此引发学生对示图的观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自由表达自己见解。同时,教师亦可走下讲台,观察和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参与小组互动,给学生适当的启发和点拨。

总之,教师的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需求,而学生的自主组合、自由表达则将课堂教学氛围激活,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心理状态下畅所欲言,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同时,通过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和融入,可以让地理知识得到延伸和拓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识图兴趣。

(二)提升自我效能

自信是推动学生学习识图技能的关键因素。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包括认知、思维等方面。因此,在识图过程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以及捕捉地图信息的能力均有所不同。为此,对识图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建立自信至关重要。教师应持续给予學生鼓励,并充分肯定学生在识图方面的每一点进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自信心。

例如,在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怎样学习地理》的教学中,初次涉足地理学领域的学生在尝试绘制平面草图时,常常着重于描绘学校建筑物、设施、景物等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忽视了对事物间比例关系的把握,这可能导致所绘制的草图在信息传递上产生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全面观察学生在绘制草图过程中所展现的态度、成果和速度,并从中发掘学生的优点,给予积极地反馈和赞扬。这种正面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形成“我一定能画好平面草图”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识图、画图、用图方面的能力逐渐提升。

二、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识图基本能力

识图的核心在于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直接体现了学生在学科基础方面的扎实程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教师必须从基础出发,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地图的各个要素。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识图技巧,还有助于学生在地理学科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帮助学生识记地图要素

1. 方向

方向是地图要素之一,这是学生正确辨识地图的必要条件。教材中介绍了方向识别的“一般定向法”和“指向标定向法”。当地图上没有标注方向时通常采用“一般定向法”加以辨别,口诀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所指的方向通常为北方。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求,帮助学生丰富方向的识别方法,以便学生在识图中能够灵活运用。

例如,在读带有两极的地图时,尽管地图上未对方向进行标注,但是亦可通过“海陆轮廓法”进行辨识,基地为大陆的标识南极,为海洋的标识北极;有的地图给出了经纬度,此时教师可借机向学生介绍地图方向识别的“经度法”和“纬度法”,即东经度增值方向为“东”,相对应的减值方向为“西”;西经度增值方向为“西”,减值方向为“东”。在利用“纬度法”辨识时,北纬度增值方向为“北”,南纬度增值方向为“南”。此外,教师在地图三要素教学中,可以从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视角出发,避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和拓展,借助地图进行对照讲解,将自己也已归纳的经验和规律呈现出来,让学生一边观察地图,一边理解体悟,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知识内化。

2. 比例尺

教师在“比例尺”教学中,可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进行地图比例尺的拉伸,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直接感受比例尺变化与表示的实际范围大小以及坟茔内容详细程度的关系,进而对比例尺的特点形成直观的认知,形成理解性记忆。

(二)培养学生良好读图习惯

不同地图,所用的图例和标注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初次接触地理学科时,很容易形成僵化思维,用教材中提供的图例和注记对地图进行套用,一旦遇到自己陌生的符号,便会手足无措,进而失去读图、识图的自信心。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顺序,要求学生在读图过程中首先要整体观察,找出地图中的各种符号,读懂其中的文字说明,然后再将目光锁定地图的细节部分,结合图例和注记查找出地图的关键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学会读图的有效方法,在识别地图时也会做出准确判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升地图识别能力。

三、优化识图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读思达”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其通过单纯的语言教化,让学生掌握识图要点,不如对学生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在“做中学”“练中学”,促使学生进行“读思达”,夯实学生地理学科基础,帮助学生扎实识图基本功。

(一)借助“图文转换”,培养识图能力

传统的以线性教学思维为主的“知识化”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机械记忆,进而忽视了对“图”的运用。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地理教材在知识输出中主要采用文字语言和图片语言,通常情况下,两种不同的输出方式会在同一内容中同时出现,“图”与“文”互为辅助,共同针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阐释。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识图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图文转换”的方式进行训练,逐步丰富学生的识图技巧。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人口》一课中,教材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1. 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2.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表述,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出段落的大意,然后再与教材中提供的《世界人口分布图》进行对照,通过“图文对照”和“相互转换”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加以理解。学生在对照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色彩代表了不同人口密度(以人/千米2为单位),地图划分出了“≥100”“10~100”“<10”以及“无人区”,而“≥100”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中南极的色彩最浅,这一图片信息恰恰印证了教材中的文字表述。

学生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整体性观察,获得大致信息后,再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将观察范围进一步缩小,对图的识读进一步细化。比如通过观察不同色彩在图中分布的点,确定所在的具体位置,进而可从图中判断出:1. 人口稠密地区主要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东部;2. 人口稀薄的地区主要为地球的两极、荒漠、高原以及热带雨林等地区。通过《世界人口分布图》的识读,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归纳出人口分布的环境影响因素: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人口自然而然会较为集中;而极地、荒漠、高山高原以及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恶劣,不适合人们长期居住,自然会人口稀疏。可见,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将地理教材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加以理解,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整体—细节”的读图、识图顺序,让学生抓住“图”中的关键信息,还能借助图的直观效果,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深入理解、记忆,提高学生析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地理识图水平的提升。

(二)借助“图表转换”,培养用图能力

学生之所以会在地理课程学习中存在“识图难”和“用图难”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地图中蕴含了大量知识信息,当这些信息过于集中,便会形成相互干扰,进而让学生获得的信息呈现出散乱、无序的状态,出现碎片化。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图表转换”,强化学生用图能力。

同样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练习后,可直接进入“图表转换”训练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教材中用于表述的文字进行遮挡,然后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从图中找出不同颜色表达的含义,然后根据图中不同的颜色数量、颜色在图中分布的位置做表,进而形成“世界人口分布表”,如表1所示。

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地图信息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形式能够令信息与信息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在学生制表后,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说出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并用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对自己的表述加以验证。通过这种“图表转换”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捕捉能力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析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组织水平,促进学生语言积累,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表达富有条理,进而提升学生的用图能力。

综上所述,识图能力是初中生地理学习中的关键能力之一,理应受到地理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对识图的兴趣,协助学生扎实地掌握识图的基础知识,并教授学生有效的识图技巧。此外,教师还应通過精心的练习设计来不断优化学生的识图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静. 初中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读图能力[J]. 读写算,2024(04):137-139.

[2] 吕高仁. 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 天津教育,2023(10):65-66.

[3] 金斌. 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探析[J]. 华夏教师,2023(09):24-26.

[4] 彭云龙.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教学: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J]. 地理教学,2020(14):22-25.

[5] 李步众. 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23):61-62.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读图教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