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尧臣:“化泥成金”的紫砂传承人

2024-06-04原水

知识窗 2024年5期
关键词:泥料紫砂壶紫砂

原水

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珍品之一,宜兴紫砂陶拥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当代紫砂大师吕尧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砂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被称为“壶艺魔术师”,作品屡被故宫博物院、国务院、紫光阁等收藏。

吕尧臣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市太湖边的一个小镇,最早师承中国“紫砂七老”之一的吴云根大师。吴云根大师的紫砂作品构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他喜用双色泥表达作品主体,较多的以竹为题,如《竹鼓》《竹段》《竹鼎》等壶均以竹节为壶身,挺拔刚劲,壶嘴、壶把、钮、缀以小竹枝攀于壶体,由曲枝构成,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似风中飘动,疏密有致。同时,他使用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得体,充分表现出翠竹的神韵。吕尧臣深受吴云根大师的影响,新品层出不穷,“竹炉茶具”“竹圈酒具”“玉带壶”等作品屡获全国陶瓷美术评比金奖、银奖。他的作品既逼真地体现了竹器的精力风骨,又不失紫砂的肌理作用,“吕竹”之名,风闻一时。

然而,吕尧臣并没有满足,而是博采众家之长,大胆立异。后来,他得到朱可心、顾景舟等名家的辅导,开拓了紫砂工艺的领域,开始涉猎古代陶瓷、青铜、玉器、漆器及家具工艺的外形,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转益多师,熔铸一炉,使得吕尧臣在圆器、方器、塑器等方面的技艺老练,并开始带徒传艺。

“我對泥料要求很高。”吕尧臣说。对壶艺家来说,用什么样的泥,显然是做好一把壶的重要因素。历代紫砂大师都会通过掺和、调砂、铺砂等手段,把紫砂泥料的特性发挥出来,并达到自己所要求的色泽效果。有一次,吕尧臣到北京出差,机场大厅的水曲柳板上的天然木纹似画非画,让他眼前一亮,他想紫砂矿土被称为“五色土”,那么紫砂壶上可不可以呈现这样线条流畅的纹路呢?

回到宜兴市后,吕尧臣开始试验。可是,泥料的色彩不一样,烧成速度和缩短率就不一样,导致砂壶发生裂缝,色彩越丰厚,烧制难度越大。吕尧臣在泥料分配、烧制火候上下了苦功夫,经历了几十次失败,逐渐解决了砂壶开裂问题。经过十年探究,吕尧臣的绞泥技艺达到了心到手到、妙笔生花的境地,他的紫砂壶透露出浓浓的画中有诗的风格。例如玉屏移山壶尽展桂林山水的柔美,天际壶呈现一派大江东去的豪放,华径壶上用绞泥制造的雨花石足以乱真。吕尧臣的紫砂作品构思奇妙,注重艺术修养,寻求高雅的意趣,并将本人的人生感悟融入壶艺创造,使得紫砂壶艺从传统“文人壶”上升到哲思境地,构成了质地温润古雅、外形端秀憨厚、气韵圆畅生动、神态丰盈深远的“吕派风仪”。

艺海无涯,学无止境。吕尧臣说,中国的紫砂工艺有优异的传统,承继和立异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我们仍要下一番苦功夫学习传统,否则立异的作品就会“变味”,还要研讨紫砂外形的特别,立异的同时不能丢弃紫砂的个性,否则就会丢失紫砂应有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泥料紫砂壶紫砂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泥料对陶瓷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