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流学科的大型仪器设备精准化开放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4-06-03张宏建
张 平,张宏建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型仪器被投入高校使用,以提高其科研水平[2]。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性和精细化管理,使其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效益,是关乎高校新时代深化改革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探索如何构建大型仪器设备精准化开放管理体系。
1 院级大型仪器管理现状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细致
学院虽有关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管理办法,但都是通用管理办法。而大型仪器设备具有精密性、专业性的特点,需要针对各类型仪器制订专属开放管理办法,以此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科学、规范的使用[3]。
1.2 实验技术人员不足
近年来,学院的仪器设备总值和数量均飞速增长,目前仪器设备共一万台件,价值2 亿余元;其中2622 台件价值近六千万的仪器设备都是近5 年添置的;价值超过5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有67 台件,价值8000 万元,实现了优质仪器设备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条件建设的高速发展。而专职仪器管理技术人员只有9 名,技术人员数量增长远远比不上仪器数量的增长。而大型仪器专业性极强,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高,由于人员不足,目前是一人管理多台甚至多种大型仪器设备,导致出现专业技术不足,维护不力的现象。技术人员疲于仪器日常管理运行维护,没有精力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无法发挥大型仪器高精深的效益。
1.3 学院大型仪器使用人员复杂,情况多样
学院仪器使用人员复杂,包括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学院的教师,使用者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种类仪器学生使用的频率也不同,如纯化类仪器,学生需要长时间大规模地做样,因此经过培训和实践,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此类仪器设备的使用;但是电镜类仪器设备学生在求学阶段也许只需要测样几次,对此类学生的培训则应该有所区别。
2 精准化开放管理策略
2.1 完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和学校相关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文件,学院制订了《生物工程学院大型仪器开放管理办法》;各机组管理人员根据分类结果,结合各仪器性质,制订各类仪器设备分时分段的开放管理办法,细化各仪器设备的运行机制,包括预约制度、培训制度、审核制度、安全监管制度、设备分类机制、设备使用机制、远程指导服务机制、反馈和改进机制。多重制度保障了仪器的正常运行。
2.2 创新仪器分类方式
传统的仪器设备分类方式有如下几种:①按照“专用专管”“通用专管”和“通用共享”三种属性进行分类管理;②按照综合考量大型仪器设备的经费来源、使用方向、需求特点和应用情况,将大型仪器设备分为4 类:教学类、公共服务类、学术方向类和科研经费购置类。学院在此基础上突破传统仪器设备分类方式,将仪器根据开放的性质分为四大类。A 类仪器:学生平台预约,24 小时独立操作;如高效液相色谱、蛋白纯化仪等,此类用户经过培训即可获得相应的资质,在工作时间正常使用,非工作时间凭导师签字的《非工作时间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审批单》开通门禁,可24h 独立操作。B 类仪器:学生送样检测,管理员和学生均可操作,仪器可延长开放时间;如高通量全自动菌种筛选工作站、高通量全自动微生物菌落挑选工作站等,此类仪器用户送样检测,管理员可根据用户做样频率培训一部分用户,可在工作时间甚至非工作时间自行操作,而仪器设备均需要人员操作,所以此类仪器不适合24h完全开放,可延长开放时间至23∶00。C 类仪器:学生送样检测,管理员操作,仪器可24h 运转;如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蛋白结晶工作站、离子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等,此类仪器主要由管理员操作,用户可在工作时间送样并沟通方案,管理员在下班前将仪器稳定,并设置程序实现设备24 小时运行。D 类仪器:学生送样检测,管理员操作,由于安全等问题,仪器开放时间受制于管理员的工作时间;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生物样品,由于此类样品处理时间过长,且有安全隐患,因此只能由用户送样,管理员操作。根据此分类运行情况,学院60%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均可实行24h运行,30%的大型仪器设备可突破管理员的工作时间限制,延长运行时间,缩短出结果的周期(图1)。
图1 根据仪器开放性质的仪器分类方式
2.3 用户分级体系建设
学院仪器使用人员复杂,包括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学院的教师,使用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针对用户可以在非工作时间使用的A类和C类仪器设备,用户的分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将用户分为四个等级(如表1,p24),第一级为新用户,即未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不得在平台预约任何仪器设备;第二级为初级用户,经过一定的培训考核后,此类人员只能在工作日的8∶00―17∶00 即管理人员工作时间预约使用仪器设备,相当于实习期,使用仪器设备时发生任何问题管理人员都能够及时处理,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第三级为中级用户,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实践,用户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决问题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可以在工作日的8∶00―23∶00 预约使用仪器设备,一旦遇到复杂问题可以及时联系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以线上指导或第二天现场处理;第四级为高级用户,用户对某种仪器设备的使用需求很高,而且技术娴熟,遇到故障能够及时处理,可以365 天0∶00―24∶00 预约仪器设备,不再受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的限制,实现仪器设备使用自由。各类仪器设备性质不同,因此各类仪器设备的人员分级标准或者人员分级结果并不相同,由各仪器管理机组各自认定。
表1 用户分级及其权限
2.4 建立培训分层规范化流程
仪器的寿命和日常维护密不可分,为了保持其良好的性能及精度,减少故障,降低维修的时间成本,提高其使用效益,须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培训中强化学生的日常维护意识[4]。第一层培训主要针对一些培训时间短,易掌握、易操作、不易损坏的仪器,如A 类仪器设备,这类仪器一般采用直接上机培训的方式,培训时一并讲解仪器原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学生经过培训后可以根据操作指南自行上机,练习熟练后,可申请考核,考核通过后即可获得该仪器的独立操作资格。第二层仪器操作培训主要针对一些培训时间长,难操作、难懂、易损坏的仪器,如C类仪器设备,这类仪器一般对使用非常频繁的用户和大仪助理开放培训,采用理论培训与上机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户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后再进行上机培训,用户可以在专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练习,直至非常熟练并通过考核后分级进行独立操作。第三层为难操作、难懂、并因测试任务繁忙无法划出特定时间单独培训的仪器,如B 类仪器设备,这类仪器一般针对大仪助理进行操作培训,在工作时间专职技术人员在接样和与用户沟通的时候,大仪助理能独立操作仪器,提高仪器的使用率。
2.5 建设远程监管系统
学院已经完成大型仪器设备100%加入学校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有序开放。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仪器信息查询、仪器预约、测试评价等功能。仪器共享平台实行24 小时开放,用户能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预约,所有预约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手机,实现了测试服务的全方位、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测试结束后的费用结算、反馈评价等均在平台上完成。通过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学校管理部门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现状,为大型仪器购置的前期论证提供可信的参考,对解决仪器重复购置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学院还建了与仪器共享平台联动的门禁和监控系统,用户预约后权限开放,进入实验室,监控探头能无死角地拍摄仪器设备,仪器管理人员能随时查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远程指导用户使用仪器。
3 成效
根据学院自身需求和现有的资源和人力、物力的优化配置,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可执行、系统化、精准化的开放管理体系,有效激活了学院的仪器设备资源,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突破原有的时间壁垒,多措施并举,真正实现仪器设备的全天候开放,延长仪器使用时间,缩短出结果周期,缓解师生的科研压力,增加科研产出。在培训学生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样品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测试和分析,有利于从实验中观察到新的规律或新的突破,提升了其科研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科研发展。通过培训用户独立操作和延长操作时间,解放了管理人员,使其可以有更多精力投入仪器的维护、新功能新技术开发及样本处理、结果分析指导上,将平台的服务从“分析测试”提升到“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从而更好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