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机制及优化对策研究

2024-06-03胡仁王利赵昊彤高水源

中国商论 2024年10期
关键词:光伏产业优势产业江苏

胡仁 王利 赵昊彤 高水源

摘 要:江苏省近几年新能源领域政策密集发布,光伏产业已成为江苏优势产业,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被省政策确立为成长型未来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及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产品技术性能不断提升,然而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市场赛道拥挤、利润空间收窄、技术迭代快速、监管和技术标准不健全等压力,已实现较高国际化程度的产品还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等压力。本文主要探究江苏省光伏、新型储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技术趋势和主要挑战,汇总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总体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建议相关部门从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行业有序发展、布局更具成長性的前沿技术、拓展新能源产品应用场景、健全市场化能源交易机制、完善监管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新能源产业不同领域给予针对性支持。

关键词:江苏;新能源产业;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机制;光伏产业;新型储能

本文索引:胡仁,王利,赵昊彤,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0):-135.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5(b)--06

江苏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已持续较长时期。近年随着双碳国家战略及后续一系列方案性政策发布,各省纷纷加码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市场扩张、加速一些新兴领域市场化的同时,也吸引大量资本进入,在部分产业领域造成市场赛道拥挤和产能过剩压力,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同时也加速行业洗牌,此外还使新能源产业一些固有问题更加突出。这种产业环境塑造着江苏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机制。

江苏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领域研究普遍指出技术引进、人才引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政府技术研发财政支持在提升新能源产品(如光伏电池、储能电池)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以往研究还指出,江苏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一些科研院所主导的技术研发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部分产业领域(如氢燃料电池)对海外设备和部件依赖较大未能在省内形成完整产业链,政府对新能源产品市场(如储能电池市场)依然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2]。然而以往研究对江苏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整体机制关注不足,且较少结合近年市场现状和产业创新发展机制对江苏新能源产业不同赛道面临的发展挑战进行全面分析[3]。

本文主要关注江苏光伏、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创新发展总体机制,最后为更好推动江苏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1 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江苏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机制需先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形成清晰认识。江苏新能源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是六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根据《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江苏十三市有10城进入全国前50,苏州和常州进入全国前五。苏州和常州已形成涵盖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各环节的产业生态闭环。江苏新能源产业2022年营收超5000亿元,创造利润超300亿元,形成营收20亿元以上新能源企业36家,其中光伏领域20家,锂电领域10家。随着产业发展及新能源产品技术性能的提升,风、光发电度电成本将全面低于化石能源发电。2023年6月,江苏新增发电能力中,光伏发电占77.47%。新能源发电并网不断推动以数字、智能、网联为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和算力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得到快速应用。“十四五”时期,江苏规划增加风光装机30.69GW,增加储能装机2.6GW。随着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政府能源事业的重要任务,以锂电、氢能等储能技术为特征的新型储能成为业界瞩目的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新增长极[4]。

本文将分别探讨江苏光伏、新型储能、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特点。

2 光伏

2.1 发展历程

光伏产业发展不管从抢占新能源科技高地还是从实现能源自给角度讲,对江苏都有天然必要性。江苏2022年社会用电量较2013年增长49.29%,用电缺口增长146.6%。然而江苏有较好光伏资源条件,属光伏三类资源区,每平方米太阳能年理论储量1130~1530kWh。

光伏产业在江苏20余年发展也受到政府持续支持。2000年,施正荣在无锡政府支持下实现企业无锡尚德纳斯达克上市,虽企业最后破产,但对江苏光伏产业带动巨大。2011年前,江苏光伏产业基本处于原材料、核心装备、工艺技术“三头在外”的困局。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工艺优化、效率提升、产品创新,2012年欧美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我国果断支持光伏产业。2011—2020年总体是政府大力支持,光伏产业迅速扩张阶段。2020—2023年,江苏省级层面延续了持续支持的态度,密集出台光伏相关政策20余条,涉及成立产业强链工作专班、核心技术研发、光伏应用推广、光伏发电并网、绿电市场交易、分布式光伏系统建设等方面,但政府对光伏发电财政补贴正大规模取消,光伏产业逐步进入市场驱动阶段。随着光伏装机增长,新能源消纳和绿电交易成为重要议题,江苏省政府也出台针对政策推进光储发展及智能电网构建[5]。

2.2 发展现状

2022年,江苏光伏制造企业450余家,相关上市企业55家,规上光伏企业总营收6159.24亿元,占全国约44%;硅片产量114.67GW,占全国约32%;电池片产量124.91GW,占全国约39%;组件产量127.58GW,占全国约44%。江苏光伏上市公司遍布硅片(如弘元绿能)、电池(如亿晶光电)、组件(如天合光能)、逆变器(如固德威技术)等环节,且均为各领域头部企业。江苏光伏产业总体已形成全流程产业链及较完善研发创新链。江苏光伏产业集中在盐城、常州、苏州、无锡,这四市2022年规上光伏企业营收分别达1148.19亿元、883.33亿元、878.13亿元、818.20亿元。光伏头部企业继续加大对江苏投入,如天合光能在宿迁追加到280亿元投资,阿特斯在扬州持续投资150亿元。

产业增长推动光伏产品装机和销售。2022年,江苏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93GW。截至2023年8月底,江苏累计光伏装机33.18GW。此外,2022年江苏光伏产品出口达190亿美元,省内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江苏是全球光伏产业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6]。

2.3 技术发展

光伏电池在光伏产业处于核心地位。近些年,提高光伏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一直是光伏产业发展的重点。江苏从生产BSF型电池,到转向P型电池,再到布局N型电池,转化效率从约20%升至25%。2020年,光伏在我国实现平价上网。2023年,光伏在我国成为仅次于煤电的第二大电源。

目前,光伏电池进入关键技术转型期。随着2022年N型高效电池走出实验室,江苏10余家光伏上市企业入局N型电池产线和技术。2022年,我国新增N型TOPCon电池产能较上年增长近7倍,其中江苏新增产能约占42.76%。常州天合光能自2011年25次打破光伏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并于2022年底在其宿迁生产基地实现N型i-TOPCon电池下线。随着光伏组件大厂布局N型电池产能,产业链上下游也被带动。

为保障光伏技术发展,江苏2023年2月发布《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研发N型TOPCon、HJT等电池类型。具体支持措施包括研发费用扣除、用地用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人才补贴等。现实中的支持案例有江苏银行为支持中来光电在泰州建设N型电池产能设立了一项新能源产业基金,并为其定制融资方案[7]。

2.4 发展挑战

首先,江苏光伏产业国际化水平较高,因此面临国际市场中的发展阻力。2018年,美国通过201和301法案,对我国光伏产品加征保护性关税,税率达25%。2021年,美国出台强迫劳动法案,根据对“中国企业规避美国政府制裁令”的调查,对自一些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光伏产品加征关税。2022年,欧盟发布多条反强迫劳动相关政策,允许海关对我国出口光伏产品进行合规审查和主动扣留,极大增加了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的风险。2022年,印度对光伏电池和组件征收基础关税,税率分布达25%和40%。总体上,以欧美国家为首的国际市场持续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制造不同程度的阻碍。

其次,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将逐步对进口产品实施绿色认证,缺乏碳标识的产品将被限制进口。虽然光伏产品先天具有低碳属性,但我国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依然处于初步阶段,缺乏实现国际互认的统一标准,碳足迹排查也成为光伏企业巨大的管理负担。

最后,国际贸易中的阻力将加大国内光伏企业压力。2021年后,国内光伏行业加速产能投资,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过剩压力不断积累。2023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都在释放产能,国内多晶硅料产能在2024年预计达452万吨,在60%开工率基础上就意味超800GW光伏组件年产出,而全球年需求预计仅为600GW水平,因此光伏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承受较大订单压力。产能过剩压力将推动光伏组件价格下行。2023年央企招标中就出现N型和P型组件价格低至约1元/瓦,形成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预期。组件价格持续处于1元水平意味着大量企业要在亏损或极低利润中竞争,这将加速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大量P型组件产线有可能面临淘汰,加大光伏企业投资风险同时,也推动了光伏大厂完成市场整合[8]。

3 新型储能

3.1 发展环境

新型储能是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我国《“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将其定义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能源绿色转型重要装备和技术基础。本文主要关注江苏电化学储能产业。与光伏相同,江苏发展储能产业具有先天必要性。在区外来电和新能源装机持续增长趋势下,系统调峰和新能源电力消纳成为重大挑战。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一般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发电特性难以对接负荷特性,这就需要高功率密度的新型储能收集多余电力,辅助电力系统调节。此外,新型储能产业也具极大战略意义和增长空间,因而得到行业普遍重视。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增电力储能装机规模同比增长44%,储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超一倍。

与光伏产业不同,江苏培育储能产业只有不到十年。近三年,江苏密集发布新型储能相关政策,如《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最新政策中,新型储能越来越多与光伏联系起来,成为光伏项目实现电力消纳和调峰的重要措施。目前,储能项目已能合法接入公用电网及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地方政策层面,江苏储能产业发展核心地区,如苏州、无锡、常州都于近年为储能设施装机提供了补贴,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3.2 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储能行业从产业化初期进入大规模应用。2022年上半年,江苏锂电产业产值同比上升84.6%,接近1200亿元。2022年,江苏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达全国38.1%,集聚产业链重点企业超180家。储能产业发展和光伏产业的不同在于,锂电与电动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大多不是由江苏培育,龙头企业通常是被江苏制造业集群优势吸引才在江苏集聚。江苏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制造装备、测试认证等环节都集聚一批国内龙头,形成较完整产业链,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吸引了全国市场占比前十企业中的8家落户江苏,发展出世界级动力电池制造集群。目前,江苏规划锂盐产能超6万吨,三元材料及前驱体产能超80万吨,磷酸铁锂及前驱体产能超10万吨,负极材料产能超30万吨,电解液产能超70万吨,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超680GWh。江苏锂电产业基地分布广泛,呈多点布局。据不完全统计,江苏锂电产业基地最多城市为常州(19座)、南京(9座)、盐城(9座)、无锡(8座)、南通(7座)、苏州(6座)。产业的高度集聚离不開储能领域各级创新平台支撑,这包括16家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50余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创新平台对产业的带动从常州溧阳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就可看出。溧阳在中科院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支持下实现2022年动力电池出货量约达全国15%。储能产业发展推动江苏新型储能装机快速增长,锂电池和电动汽车出口也受到带动[9]。

3.3 发展趋势

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近年总体表现以下几点趋势。(1)随着碳酸锂价格回落,电芯产能提升、生产工艺进步、寿命增长,储能电池成本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未来有望实现平价储能,并实现电池寿命达到光伏组件水平。(2)加快推动新一代电池技术研发成为政府和业界共识,储能系统的比能、集成能力、智慧化水平等指标将持续提升。(3)新型储能商业化应用将被不断推广,且新型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江苏省政府规划同时推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新型储能。储能行业逐渐从强制配储向更灵活的容量租赁转变,共享储能成为行业发展新业态,储能租赁也将推动储能定价市场化。(4)其他类型储能技术,如钠离子电池、氢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也得到推进,江苏储能技术向多元化发展[10]。

3.4 发展挑战

近年来,随着新型储能发展潜力不断展现,全国一二线城市普遍加大对储能产业支持和投入,资本和企业大量进入。全国锂电行业头部企业,如亿纬锂能、孚能科技、赣锋锂业,普遍进行扩产。另外与储能相关的一些大型光伏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也大量进入储能行业。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有近11万家储能企业,比三年前数量增长超一倍,且近一半企业在2022年后注册成立。资本涌入和产能扩张加大了产能过剩压力,大量江苏储能企业遭遇订单萎缩。根据高工产研数据,2023年一季度,我国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低于50%。伴随产能过剩压力是部分储能锂电池成交价格下跌至0.6元/Wh以下,为储能企业带来较大成本压力。价格下行有利于具有规模、技术和资本优势的大型电池企业。大型企业通过下探中低端市场和打价格战扩大市场份额,挤压二三梯队企业。企业过于追求低价和压缩成本可能会为储能电池应用带来安全隐患。虽然储能电池价格下降,但储能行业商业模式并不完善,制约着储能电池合理应用。2021年后,我国部分省市发布政策要求风力和光伏电站项目配备储能设施以辅助电力消纳,然而应用中配套储能较多存在配而不用现象,难以获得收益,极大影响风光电站投资回报。因此在储能电池应用端应尽快探索成熟的商业应用模式[11]。

4 氢能

4.1 发展环境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氢能产业持大力支持态度,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提供了专项资金,并推动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建成加氢站351座,全球居首。全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形势下,江苏近年发布一系列涉氢政策,如2019年《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规划》,2021年《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年拟成立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3年11月,江苏省政府提出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氢能是独立于新型储能的另一优先发展成长型未来产业。江苏具有发展氢能产业良好条件。首先,江苏年工业副产氢约90万吨。其次,江苏风光发电装机快速增长,未消纳的光电、风电可用来电解水制氢。全国各级政策支持也持续推动氢能技术进步,加速氢能产业化。

4.2 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1月底,江苏共有氢能相关企业约300家,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江苏在氢气制备与储运领域有约14家重点企业,在氢能装备制造领域有约8家重点企业,在加氢站设备制造和运营领域有约7家重点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含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制造)领域有约38家重点企业。总体上,江苏具有涵盖氢气制、储、运、加、用各环节较完整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以及相对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如弗尔赛、江苏清能、国富氢能等一批行业龙头,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形成一定的技术积累。江苏氢能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苏州(张家港、常熟)、南通(如皋)、无锡和南京,尤其苏州和南通已形成较完备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础[12]。

4.3 对创新的支持

氢能产业总体处于商业化和产业化初期,终端产品尚不成熟,对技术迭代有较大需求。目前,江苏围绕氢能形成了较密集的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如江苏省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江苏氢能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张家港氢能与先进锂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此外还有十数家重点氢能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如张家港氢云新能源研究院,以及一批在建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政府对重点氢能技术研发方向做了规划,涉及海水制氢等清洁能源制氢技术、液氢制储运技术、制储氢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

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应用市场充分发展,目前江苏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采取项目制补贴,项目由车辆运营或制造企业组织申报。为便利氢能产品应用,江苏各市对加氢站或城市供氢体系建设均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目前,氢能公交车、物流车已在苏州、无锡、南通运营,是氢能示范应用主要场景[13]。

4.4 发展挑战

目前,氢能产品在世界范围应用推广相对乏力。2023年前7个月,氢燃料电池汽车全球销量9619辆,同比降低9.6%。对于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带动的订单释放较为有限。江苏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仅400余辆,且应用面较窄。世界范围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受阻主要原因在于用车成本过高和配套设施不足。在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为同等性能传统能源汽车成本2~3倍。氢能汽车购入后,国家补贴要2年后才发放。另外,国内各省加氢站数量普遍过少,且加氢站建设存在多重阻碍。由于氢气的危化品性质,江苏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不够明确,存在多部门交叉监管现象,且审批周期通常较长。此外,国内加氢站建设成本过高,一般为美、日等发达国家同类型加氢站建设成本4倍左右。

江苏乃至我国氢能汽车及加氢站成本过高背后重要原因是核心技术和原材料受控于国外公司,氢能产业链存在较多卡脖子环节。氢燃料电池核心为电堆,电堆关键部件和原材料,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膜电极、氢气循环泵等,在國内普遍缺乏产业化能力,较依赖进口。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减压阀也存在这种困境,一辆汽车减压阀成本普遍接近10万元,极大推高用车成本。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同时,江苏与北京、上海、广东相比缺乏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产业链难以形成协调和带动。由于市场规模不足、技术研发难度大、专业人才缺乏,江苏氢能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一些骨干企业也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14]。

5 创新发展机制及优化对策

5.1 创新发展主要机制

在新能源领域,江苏主要布局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科技金融、应用拉动、生态打造等环节的产业创新链。根据以上几节对光伏、储能和氢能领域探讨,江苏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主要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要素支持。政府部门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新能源细分领域提供针对性要素支持,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新能源产品消费补贴,新能源项目财政补贴,面向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的专项资金,企业研发支出税前加计扣除,针对固定资产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等的税费减免,针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土地、用能等支持,科研和验证数据开放共享。

(2)金融支持。相关部门对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金融支持措施大体可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工具涉及产业母基金、产业天使基金等。商业性金融包括商业银行、公募私募等社会资本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研发提供的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一季度,江苏银行绿色融资超4000亿元。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近年也通过多种途径支持绿色产业。例如,面向科技企业的“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就是一个让省科技厅和投融资机构筛选优秀团队进行支持的平台。

(3)创新平台。江苏省通过建设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并为新能源企业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十四五”时期,江苏拟建10所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平台。对于一些重点创新平台,如苏州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江苏省还推动其探究新能源前沿领域重大学术问题。另外,江苏省还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以盘活社会各界创新资源。

(4)人才引育。江苏省通过“顶尖人才支持计划”“双创计划”“333工程”等渠道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此外,江蘇还通过在苏高校的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研究院等平台设置新能源重点领域相关学科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养。

(5)产业孵化。江苏首先注重前沿领域创新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其次注重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推动技术成果流入企业。再次,江苏为推动前沿领域产业孵化,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验证场景,以加强可靠性验证等专业服务。最后,江苏还支持南京、苏州承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前沿产业成长壮大。

(6)产业协同。江苏注重推动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以及新能源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电力、物流)融通发展形成合力。江苏推动加强长三角以及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及创新资源互补。为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程度,江苏还注重推动本地企业与海外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技术研发、人才交流等广泛合作。

5.2 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江苏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机制,以及光伏、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发展挑战分别为这三个产业更好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对于江苏光伏产业,第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和产业协同,由于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行压力,相关部门应避免各地市重复建设,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同时维持光伏产品价格相对稳定,加强支持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落地,加强对HJT、HBC、钙钛矿等新兴领域重视,关注更具成长性的光伏方向,以应用新兴技术的头部项目带动辅耗材市场增长。第二,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光伏项目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结合,提高光伏项目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同时加快探索光伏产品应用场景,推动在海面、荒漠、乡村、建筑一体化等场景进行光伏产品应用,为光伏产品创造更多市场,同时明确顶层监管权责。第三,建议推动建设分布式智能电网,健全适应光伏发电不稳定性的市场化电力交易机制,使分布式光伏发电能得到更充分利用,另外加快建设新能源电力消纳市场并完善绿电绿证体系。第四,针对光伏行业人才短缺现状,本文建议支持光伏龙头企业与相关院校合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动对接行业需求的光伏人才供给。第五,鉴于江苏光伏企业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建议相关部门支持企业推行中国光伏产业标准,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同时形成对接国际市场碳认证要求的标准体系。

对于江苏新型储能产业,第一,鉴于储能产业与光伏产业类似的产能过剩风险,本文建议相关部门避免各地市重复建设,推动各地储能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并进,并维持储能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第二,建议继续加大前沿储能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建立更开放共享的储能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另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更成熟完善的技术转移市场。储能系统涉及光伏、电力、新能源汽车等众多领域,本文建议相关部门搭建产业合作平台,鼓励企业跨界合作,共同建设应用场景,共享验证数据。第三,鉴于电池设计仿真软件对电池设计制造的重要作用,以及江苏储能产业的数据资源优势,建议出台政策支持电池设计仿真软件开发,推动数据资源向相关软件企业开放,以期未来更好实现仿真验证与制造工艺协同。第四,相关部门在储能系统设计、产品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联合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制定更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编制,抢占全球储能产业话语权。第五,鉴于普遍存在的储能系统利用率较低问题,本文建议推进共享储能电站商业模式,建立健全电力容量市场,另外加强应用智能电源管理系统以优化能源调度。第六,在价格战压力下,企业压缩成本可能会形成一些产品安全隐患,建议相关部门在储能项目验收中明确验收技术标准,并完善定期检查和故障排除机制。

对于江苏氢能产业,第一,鉴于氢能产业依然处于市场化、产业化初期,技术自主研发依然是行业发展主旋律,建议相关部门在市场格局定型前聚焦产业关键环节,通过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整合创新资源集中力量进行突破,提高氢能产业链国产化率。第二,本文建议相关部门重点关注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和原材料(如碳纸、催化剂、双极板)产业化和国产替代,以整车生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支持产品性能提升。第三,鉴于目前氢能产品并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应用,本文建议相关部门扩大氢能产品示范应用规模和广度,助推企业实现批量生产。氢能行业的一系列问题,如产品成本过高、加氢设施不足、氢能技术不成熟,一定程度都可归因于氢能应用过于局限。氢能一系列潜在应用场景,如氢冶金、氢储能、热电联供、氢能无人机,还有待探索开发。第四,由于氢能产业发展尚处初期,加氢站行政管理还需进一步优化。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统一各地市加氢站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审批流程,形成更成熟健全的监管体系,另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加氢站建设运营,推动形成更成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6 结语

本文梳理了江苏光伏、新型储能、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挑战,总结了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总体机制,并为产业更好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江苏光伏、储能和氢能产业虽处不同发展阶段,但相关企业近年普遍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且技术迭代快速,行业洗牌频繁,因此维持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在关键领域把握技术优势对于企业生存尤为重要[15],也是相关部门应支持的重点。此外,新能源应用目前在一些领域仍存在商业模式和管理标准方面的不完善,如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及加氢站运营管理,需要相关部门推动各地市形成统一完善的审批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孔悦,王云松,焦宇靖,等.政府补贴对新能源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研究: 基于古诺竞争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1(6):71-81.

占华,后梦婷,檀菲菲.智能化发展对中国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基于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资源科学,2022(5): 984-993.

王海,尹俊雅.地方产业政策与行业创新发展: 来自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文本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21(5):64-78.

袁杰.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50强:深圳上海领跑,江苏占1/5[EB/OL].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539870. 2023-06-20.

孙广彬,曹轶群,李征.我国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策略初探[EB/OL].https://guangfu.bjx.com.cn/news/20231112/1342733.shtml.2023-11-12.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3年江苏省光伏产业链、布局、现状、重点企业分析[EB/OL].https://www.askci.com/20231013/164726269718684035042387.shtml.2023-10-13.

李汶卓.光伏技术的研究和市场形势[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3 (3):90-91,116.

中国江苏网.从光伏产业看江苏的世界聚合力[EB/OL].https://economy.jschina.com.cn/gdxw/202310/t20231008_3295794. shtml. 2023-10-08.

林伯強,谢永靖.中国能源低碳转型与储能产业的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23(5):17-26,286.

袁媛.新一代锂电储能的瓶颈分析[J].现代雷达,2021(7):92-93.

新能源产业家.至少一半储能企业,熬不过这次的产能危机了[EB/OL].https://new.qq.com/rain/a/20230927A065D400. 2023-09-27.

张敏,林江刚,刘荣峰,等.江苏氢能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2(13):177-179.

高璇,张华,徐平平,等.基于专利和商标数据的江苏氢能创新态势及发展对策研究[J].新能源科技,2023(2):1-6.

涂远东,张婧欣,戴远哲.大力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J].群众,2023(12):23-24.

王思茵,何宏庆.数字金融助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困境、对策[J].中国商论,2023(14):53-56.

猜你喜欢

光伏产业优势产业江苏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数读江苏
江苏
推进与优势产业配套的专用装备制造业
可持续电网建设中光伏新能源应用监管探讨
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探讨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